如何应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师们如是说||网研第十期

编者按

       刘永要工作室每周一期的网络研修如期而来。本期研讨主持人为邝石强老师,本期研讨共收集老师们的见解和案例1万7千余字,经邝石强老师和吴鲁耿老师联袂整理之后,整理后的稿件1万1千余字。

这一期是什么主题?本期老师们给我们支了什么招?

期待您的阅读、分享和留言。

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情

——外来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浅析

              文档整理人

佛山南海中学分校  吴鲁耿   

佛山三水乐平中学  邝石强

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继而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蜂拥而至。不容置喙,经济发展有其汗马功劳,城市建设由其添砖加瓦,然而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必须正视却又异常难堪的德育难题:如何妥善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几年,各中小学都接收了一大批的外来工子弟就读。他们当中素质不一,大多数小孩由于父母疏于管教,无暇顾及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育。因此,小孩的各方面表现都念人担忧。有的学习成绩特差,有的行为习惯古怪,有的心理问题突出,有的亲子关系紧张……凡此种种,他们的到来,无疑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考验!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去有效缓解这种冲击?如何引导这些小孩向好的方面发展?如何进行家校合一,形成合力?

      刘永要工作室就“外来工子弟教育问题”进行了集中研修,发表见解,分享感悟,共析案例,在德育同行路上,思索、碰撞,不断进步……经过工作室各位专家、老师们一轮又一轮的探讨,思想结晶颇多,笔者稍作整理,针对“外来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阐发丝许浅见,文字不免稚嫩,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流动之花”异生原因分析

       外来工子弟最大的特点在于“流动性”,故而不少专家美其名曰“流动的花朵”,笔者叹息之余也陷入深思,花儿绽放固然美丽动人,然则套之于“流动”,失去土壤为之温床,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动人的花朵也难以一支独撑,是枯萎干瘪,听之任之?又抑或是为求生存,不惜侵夺草木资源,异生疯长,破坏平衡?外来工子弟这朵“流动之花”为何“异生”,教育界多有定论,文章研之论之亦是恢弘磅薄,此处笔者不求赘述,仅合研讨文档,论其共性原因一二,望能貌合神合。

其一,流入城市,却滞留城市边缘。外来工的行动轨迹往往是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且因市中心消费高,他们大多都停留于城市边缘,自然而然,他们的子女不可避免滞留城市边缘,相较城市中心的孩子,正如三水中学李杰芳老师所言,外来务工子弟由于成长环境的较大差异,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信心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都远不如城市孩子。常言“输在起跑线”亦莫过于此。

其二,渴望教育,却缺失家庭教育。新年伊始,外地务工者携带行李,偕同子女来到城市追求生活,起初总是充满希冀与梦想,当生活重担碾压过早已超负荷的双肩,外来工最终也只能从美好的理想中看透现实的骨感。外来工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大大影响了他们对职业的选择,不带丝毫职业歧视去看待他们的工作,跳不出建筑工、散工、零工、菜农、保洁员等这一狭隘的职业圈,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时间难定。外来工也想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然而现实当前,城市生存超越了孩子教育,精力的倾斜,早已无力于孩子教育,外来工孩子变成了“再留守”。这一点,我们工作室的老师,有着清晰的共识:

三水华侨中学刘永要老师将外来工子弟教育的不适应性归结于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体现。他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导致:1.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农民工家庭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他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很多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2.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教育意识不高的缘故。

三水华侨中学李海老师认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教育是中国偏远地区教育的缩影,但又与偏远地区的教育不同。偏远地区的学生现在好多是留守儿童,学生的结构相对单一,相对纯朴,父母长期不在家,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而在发达地区的外来工子弟,由于所处的区域,他们目睹了城市发展的巨大优势,加上他们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入读当地的公办学校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都让教育变得不容易,虽然这类学生在父母身边,但由于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间的特点以及自身文化水平问题,学生获得的家庭教育当然没有那么好,但由于和城区相隔不远,对比强烈,自然备受关注。

笔者愚见外来子弟学生不可否认存在着背景材料中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因素导致,父母都为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缺席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少了关心,缺了交流,失了分寸,学生产生了扭曲,出现成绩差,性格怪,心理问题多等问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三,流动之花,却因流动干瘪枯萎。外来工子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流动的是家庭、职业、收入、加之孩子的心灵。父母同去打工,生活环境变了,工资收入变了,家庭基础变了,而孩子的品性亦随之动摇,先勿论好坏与否,但频换的环境终是为孩子成长埋下不利之苗。

诚如南海中学分校的梁鹏程老师所言:要理解外来工子弟的变化,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深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作为班主任,不妨可以了解孩子们来自哪里,同时也需要多了解当地的文化,或许就可以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的,如果教育一昧看重老师的价值观而忽视孩子成长的环境,没有结合实际去引导,教育之结果往往可能是我们常抱怨的,这非但是孩子的悲哀,更是悲哀了一众师者。

诚然,包括居住环境不够文明,政府政策不尽完善都使得外来工子弟对教育产生诸多不适应,任何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学生,不该亦不可规避,唯有积极应对,因势利导,方才有效。


二、“流动之花”培养对策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外来工子弟进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中,这无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有关外来工子女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在新课改环境下,作为德育工作者,该如何抓好外来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在我们的灌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工作室的成员众说纷纭,欲知对策何如,且看下文分解。

(一)

让“流动之花”沐浴平等的阳光,静待花开

杰弗逊曾说: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道理浅显易懂,然则社会上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来务工人员之人不在少数,受其影响,城市学生在民工子女面前莫名有了高人一等,不屑与之为伍的感觉,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歧视,对漂泊异乡、性格敏感、害怕孤单的外来工子女伤害之大,不言而喻。孩子们的心中不平等的阴影愈扩散便愈不利于同学团结,活动开展,笔者认为何从以下几点突破:

1

追求平等的力量,身行言教相结合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这么一句话深深感动着我:“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一面镜子,也印合了樊瑞校长的一席话:教师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孩子的样子,就是教育的样子。作为教师的我们平时应该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不歧视民工子女,不袒护其他学生,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  

南海中学分校梁鹏程老师强调,老师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宽容外来子弟学生的特殊性。

三水华侨中学林飞燕老师觉得: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老师应当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学校有归属感,继而认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三水华侨中学黄静仪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无论学生如何,平等对待学生,争取帮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态度与性格。

广西桂平江口中学蔡敏华老师说道:不能给民工子女贴标签,应该站在学生的内心需要这个层面去教育学生。           

Green老师也提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中出现歧视民工子女的现象,就会及时地加强对他们的教育,通过对他们讲道理,给以正确的引导,力求把歧视民工子女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南海中学分校毛李丹老师认为:老师要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因势利导,以公平公正的态度爱护每一位农民工子弟学生,有针对性地找他们聊天,谈思想谈家庭谈理想抱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是的,理想的教育需要真心,需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聪明抑或愚笨,财富万千又或是弱势群体,丑小鸭也好,金凤凰也罢,教育者如能走出有色眼镜的包围圈,抛弃厚此薄彼的偏见,把公平的爱与阳光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相信外来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当能不治而愈。

2

发挥外来子弟特殊优势,促其茁壮成长

目前的现状是,外来工孩子家庭也许不富裕,但他们大都善良;外来工孩子也许早已习惯他人冷眼旁观,但他们却并没有放弃乐于助人的心;外来工孩子学习成绩也许不理想,但他们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外来工孩子也许一时无法融于新的环境,但他们的经历乃至于磨难,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充分开发这一资源,注意在班级学习生活与活动中对他们的优势加以展示,以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

三水中学向子龙老师认为:利用班级活动平台,引导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既增进彼此交流,也增强外地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了解外来学生的性格能力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班级活动,提供展示舞台。    

三水中学邓学基老师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班主任好比股市中的庄家,要引着一众散户资金(学生)心甘情愿跟着你跑。对于外来工子女较多的班级,班任要做好庄家的角色,抛饵、设坑、下套、一套再套,无计不施。他也强调,要抓住学生要害,摸清学生兴趣爱好,提前做好了解,为谈心教育、班级活动做准备,以便发挥他们的优势。

山西长治米全英老师的观点:用孩子们特长,突破不良习惯。外来工孩子特别淳朴,肯卖力,爱劳动。尽管孩子们学习习惯不好,但特爱劳动,不嫌脏,不嫌累,我就给他们颁发“劳动之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再一点一点地抓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毕竟这是我们老师最切身利益的东西。

 大塘永平小学卢惠敏老师说每次班级中开展大扫除,她都会对外来工子弟委以重任,让他们带领同学大扫除,同学分工完成任务后,要通过他们的验收。他们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自己积极劳动起来表率作用。

曾经有人评说:“在中国,如果你是个特别的人,从你的家里开始,一步一步,一直到学校、社会,没完没了的管束和职责,耽搁你、恶心你、甚至毁掉你。”这几句话,值得所有中国家长与老师深思,如果我们的孩子(学生)走路比别的孩子晚,我们担心;如果说话比别的孩子迟,我们担心;如果孩子没上人家那么多特长班,家长还是担心;如果孩子学习不如人家的孩子,家长更是担心?满眼都是担心,就是很少真正考虑过自己的孩子真的跟别人家的孩子不同,自己的孩子没必要和别人的放孩子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同理,我们的学生不也一样?其实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关注外来子弟的特长所在,从而关注他,呵护他们的玻璃心,何愁“流动之花”不会茁壮成长?

(二)

让“流动之花”享受激励的土壤,增强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是的,教育是唤醒,人都是需要鼓励的,对于幼小的心灵,鼓励是其信心与力量的源泉,而外来工子女尤甚,他们带着乡土情结来到新的环境中,脱离原有的生活与习惯,接受全新的环境与变化,容易失去信心,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常常会直抵他们的心灵深处,甚至可能伴随其一生,使其终身受益。

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教师对这种进步的发现与鼓励意义重大,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可以通过教师的鼓励来得到确认继而获得继续进步的力量和信心。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怎能对民工子女吝啬几句激励的话呢?我们工作室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山西长治米全英老师的观点:班主任要善用鼓励奖励,每学期都会准备笔、本、小贴画,价廉量多,孩子们有一点进步就奖励,并及时给写上鼓励话语,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孩子的信息培养,米全英老师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就是榜样激励,选取身边够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同样家境贫寒但最后有成就的“名人”,给他们讲这些名人的经历和奋斗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读书能改变贫穷,改变命运,给他们一个积极向上的磁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坚持每天努力学习。

三水中学李杰芳老师关于信心的培养很有心得,她认为信心是从孩子自身的点滴进步而来,当外来务工子弟在学习或生活上有进步,多点表扬他们。

南海中学分校毛李丹老师认为:为他们点亮一盏自信的心灯至关重要,他们自信不够往往会用叛逆行为来掩盖。老师可以巧妙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心灵高高站立,自然是阳光满心房。

那么具体如何培养外来工子弟的心理,鼓励其茁壮成长呢?工作室也是妙想从生:

笔者的传统做法是:每当有外来民工子女插入我班,班干部就会准备一本欢迎小册子送给他,每个同学都在上面写下一些鼓励的话,祝愿他们来到新环境下,能取得新的进步。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他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二来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鼓励。每周的班干部工作回顾中,班干部也会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在感受班集体温暖的同时,信心倍增。

南海中学分校麦彩桃老师则是注意观察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表现,发现进步,就发“喜报”以资鼓励,增强孩子们的信心。

我们都清楚,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不管面对的结果失败抑或成功。同学的鼓励可以离场,老师的鼓励也可暂缓,唯独父母的鼓励是不可缺席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安慰或鼓励,最期待父母公正的评价或积极的肯定。父母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孩子失败后的灰心,增加他们成功后的信心。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不能要求民工家长主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我们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找到那些家长,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告诉他们鼓励孩子的重要性,要求他们配合老师的教育,改变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与他们共同分析孩子的成长和不足之处。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后,家长逐渐学会了鼓励孩子,孩子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向他们倾诉了。

很显然,孩子都有两面性,有恶魔的一面与天使的一面,我们教育者的目的就是通过多方协力,使孩子的灵魂得到锻炼,继而克服魔性转向天使实现良性发展,这里免不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师、父母、同学的不断激励。


(三)

让“流动之花”体验亲情的微风,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如同探戈之舞

有人把家校合作,巧妙地比喻成跳探戈舞的舞伴,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相互配合,才能精彩,反之,你进我进,你退我退,家校合作终将碰壁。外来工多因生活所迫,缺席于孩子的重要的教育时期,在老师、家长、孩子间形成了一难以逾越的教育鸿沟,如何打破这道鸿沟,工作室老师如说是:

三水理工学校陈淑清老师说:她班是典型外来工子弟组合班。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电话沟通,但常因父母开工接不到电话,沟通甚少,家校合作极差。后来组建家长微信群,她在家校群上有三个方面的工作:①每天在群上发布学生在学校的优秀表现的图片,并点名表扬学生;②需要家长们共同参与讨论的话题就发公告给家长,让家长代表当主持,家长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表意见,统一教育战线。③分享班级活动成果,让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三水理工学校麦建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利用好第一次家长会的契机,在会上强调三点:①配合的重要性。您想小孩重复您的生活吗?如果不想,您该怎么办?主要强调一切还来得及,一定要配合学校相关举措。②相信班主任,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家长可以没有技巧,但请多多主动联系我们,如果家长放弃沟通,那么我的电话找您也只有告状。③打算混,没有问题,关键不混成绩,也要混个好习惯。告知家长三年下来不同的方向(升学/就业)的不同努力点在哪里,请自觉对号入座。

三水中学向子龙老师则觉得:应尽早调查了解清除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顽劣学生和心理敏感学生,可能家访更能直面问题,直击心灵。

广西桂平江口中学蔡敏华老师说道:民工子女的父母或许文化不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是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但是民工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多和学生家长沟通,平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多表扬学生,甚至在家长面前表扬他们的子女。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没有家长支持,学校教育终将寸步难行。对于父母,希望你们清楚一点,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便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发酵,静待花开,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急不来,也缺不得,尽管外来工父母目前或许贫穷,但贫穷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至于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四)

让“流动之花”感悟爱心的雨露,活动渡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弱势群体的外来工子女已然承担了太多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承担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又怎能视而不见呢?又怎能不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工作室的老师对待外来工子弟,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广西桂平江口中学蔡敏华老师说道: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让务工子女能够轻松地融入班集体,就离不开班主任带头关心他们,站在学生的内心需要这个层面去教育学生。

三水中学附属初中的黄群芳老师说:老师并非万能,但教育学生,有一点应该通用的,她认为老师真心付出,学生是能感同身受。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应该先取得学生信任,才能谈教育。

湛江市廉江三中刘常镇老师认为:他最大的习得是: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转化和改变他们。

三水实验技工学校崔良颜老师则说:了解孩子家庭经历、个人喜好、优缺点为后期措施作铺垫;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也许从小就缺爱的他们会从此改变;帮助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上的难处,倾听他们的内心,帮助重拾信心;引导孩子为未来树立理想,让他们为自己编织梦想,努力去实现。

成都新都一中罗朝英老师建议:班主任应珍惜每一个孩子所犯的错误,学生所犯的错,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处理错误的过程当中既可以让犯错的孩子,得到教育和关爱,也可以让没有犯错的孩子,看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另外这位老师也强调要进行真实教育,班主任在关注到学生去发生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每一个小错误他都应该有自己真实的犯错的环境、理由。这一切都能帮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民工子女经历较丰富,思想较早熟,在对他们的行为引导上,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我们一致认为,在活动中冠以爱心,学生就能从活动中实现渡人自渡。

三水华侨中学刘永要老师认为,班会课中利用各种成功的案例来促使学生从内心想要读书,让学生为自己的前程而努力,给他们展示的舞台,感受教育之光,并借此朋辈效应,让同伴影响同伴。

三水中学向子龙老师则觉得:利用班级活动平台,引导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既增进彼此交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班级活动,提供展示舞台。

三水中学李杰芳老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且对外来工子弟充满希望:活动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班内可举行阅读交流活动、成语或者诗词学习活动、观看影视作品分享活动,宿舍美化大赛,毽子、跳绳、拔河、排球比赛、制作风筝比赛、废品制作活动等等。当他们做得好,表扬他们,也试着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活动中的那种专注,那种热情,那种自信,那种探索精神,那种全力以赴试着在学习中体现出来。尽管无法改变出身,但你可以选择将来怎样生活,而学习就是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选择,是改变命运比较有效的方法。

山西长治米全英老师则是现身说事,关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米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关照关爱不可能。比较特殊点的孩子,她常把他们带回家,辅导功课,留下吃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用意,一段时间后再换。米老师也反思曾经的做法,认为这些孩子给高大上的励志往往链接不了孩子们的心灵,最契合的方式就是用行动影响,用心灵润泽心灵。

的确,学生会“变坏”是缺乏关心与理解,从不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心中总有一颗渴望变好,追求善良,热衷美丽的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老师应该主动跨出第一步,也许成效不一定明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毕一功于一役的行当。也许一晚促膝长谈,一份“小干部”的工作,一场有意义的班会,一个真心实意的表扬,一次毫不设防的偶遇,一点来自同龄伙伴的关心……就会让我们的外来子弟找寻生活学习在这个班级的意义与动力。外来子弟学生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防备心强,如果能捅破这层轻纱,相信,这会是最有效而最直接的落脚点。过程必定困窘,结果或许难堪,但离开父母陪伴,老师关心,同学理解,外来子弟问题会始终存在。

三、“流动之花”扶正案例展示

纵然有再多的原因分析与策略应对,没有实例,也是枉然。笔者结合工作室老师实际教育之案例,列举一二,受限于篇幅,未能全盘收录,敬请原谅。

三水华侨中学刘永要老师的案例:07届,我带一个艺术班,。学生迟到,我直接罚他们去冲厕所,那时候那个班的管理确实很井井有条,也深得领导赞赏,作为一个艺术班,各项评比数据经常排在年级的第一位,很多评比数据常常拿满分。但是,到了这几年,我回顾反思自我,我发现我那时候对学生的尊重不够,我对他们的理解也不够,我没能够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中,有的只是管制,而且管制的目的基本上是都说是为了这个班级,其实明显是为了自己啊。所以这几年,我对学生的过错宽容了很多,学生出问题的时候,我会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是真的想带好Ta,让Ta得到好的发展。渐渐地我发现,我这样的方式所取得的班级管理的效果其实和之前的严格管制的效果是一样的,甚至更好,而且,师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和谐了,学生更开心了,自己当然也更开心了。这几年因为家庭和年岁不断增长的原因,花在班级管理上的时间和07年那时候比确实少了一些,但是效果却不比那时候差,甚至更好了。我想,这正是得益于我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得益于我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学无止境,进步是为了自我,为了自己更高质量的教育生活。

三水北外附校麦俊衔老师的案例:在我们私立学校,外来工子弟真的应该说是比例很高的,但是他们当中有的比别人勤奋,有的确实与父母有矛盾。可我总是觉得与学生相处是快乐的,也是我甘愿成为一名老师的根本出发点。当你爱着学生,爱者教育,自然会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冲动。我们班以前有个“大姐大”的女生,我每次找她聊天,都是坐下来,吃吃零食,然后再慢慢谈她的情况,这孩子其实很讨人喜欢,只是家里人对她太苛刻,缺乏家庭的爱,所以才欺负人找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她什么事都跟我说,而且没有欺负过其他人了。我在这件事上只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从来只提醒下,做事要想一下后果。学生会进步的,这无论水平高低,活着就会学习,只是学做人,还是学学习。学校是可以给学生犯错的,,是要让学生犯错了才能改过,才能进步,我觉得这个空间班主任是要自己把握好的,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学生有背景,只是我们参考的资料,更好地开展工作,规范了他们的行为,做好德育的建设,除此以外,在学校还是还给他们一份平等,一份快乐。

三水华侨中学李康寿老师的案例:一般外来工子弟的家境、生活条件都一般般,可是一旦我们引导他认清了自己的未来,一旦点燃了他心中的“发动机”,他们前进的速度、努力的专注度会让我们下一大跳的,因为他明白读书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根稻草,他抓得比谁都要紧。2011年,因原班主任怀孕,我中途接手了这个差班(年级最后层次的一个班),有的男生比老师还要凶恶,有个别女生上课时拿出刀来切青瓜,之后仰面用它来做面膜的。这样层次的班,上面却下达一个本科的高考任务,我当时愁得慌,因为是我第一次带高三,我还是想有一番表现的。结果站在讲台上把全班五十多个学生扫视了一遍又一遍,我要把最有潜力的学生挖掘出来。但是一看手上的成绩册以及他们对学习那种吊儿郎当的态度,我当时觉得确保他们平平安安地毕业就算了。后来我回办公室翻看他们的档案,翻看他们高一的入学成绩,有两个外来工子弟(一个韶关、一个广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的父母在三水的农场和鱼塘里帮人家打工,家境不好,再看这两个外来工学生,黑黑瘦瘦的,平时基本是沉默寡言,上下学都是低头出入教室的。当时我就想,不知这两位学生是否还对好一点的大学抱有期待呢,不妨跟他俩谈一谈,看看他们是否还对学习产生期望。后来我单独地和他们聊天,聊他们的家境,聊他们的未来,让他们明白读书和不读书的利弊,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家庭和改变家庭命运的思考,高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而把他们的志向拉回到读书的轨道上,加之平时有意识地关心他们,指点他们。结果这两个学生的学习用功程度、好学程度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学生都冲上了本科的大学。有一个考的分数还挺高的,现在偶尔也回来学校探望老师们。我觉得,外来工子弟,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他们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可能更能吃苦,更能承受体力的考验(学习也是一件耗大体力的活),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指点。

三水实验技工学校黄玉纯老师的案例:曾经有个学生,他是外来子弟工的孩子,爸爸是农民,这个孩子有四个姐姐,他是家里的唯一男孩,身上却很多问题,有点自闭,他在班级里没有朋友,心理有些许问题,自理能力也有点问题,喜欢吃零食,常常不吃饭,所以他的形象不太好,瘦小驼背。他给我添了不了麻烦,有一次同桌同学跟他开个一个玩笑,说他肚子里有几千只虫子在咬他的肠子,就因为这句话,他哭了整整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那时正值9月,天气炎热,他可以抱着另一个男同学一直哭,就是不松手,我和学生科主任一直开导他,试图让他停止哭泣,停止抱同学,坚持到当天晚上10点多才消停。第二天约家长过来学校协助教育,我们想让家长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休息一两个星期再回校的,但是当我在校门口看到他爸爸的那一刻起,我的心被彻底地震了一下,拖鞋和裤脚都是泥土,满脸沧桑,还真有点不忍心让这样简朴的农民工雪上加霜,之后家长把孩子领回去一个星期,回来学校后我请学校心理老师和我一起教育这个孩子,两年后孩子离开学校,在班里他跟我说了这句话“两年里,老师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男子汉要自信自强自立,我现在遇事都不哭了,谢谢老师”!就是爸爸第一次见面让我想去研究这个孩子,研究这个家庭,问题学生固然给我们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和考验,但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我们摆正心态,迎接这种必不可少的冲击吧。


近代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育过程中正需要这爱的情感,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外来工子弟这一朵朵“流动之花”在平等的阳光,激励的土壤,亲情的微风,爱心的雨露下茁壮成长。

每一个教育者都有一个美好的梦,那就是,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情。

文档整理人:吴鲁耿  邝石强

 

公众号:gdlyygzs


广东省刘永要名班主任工作室

工作室微信研讨群,欢迎您加入!请加刘永要微信  liangzaiyao002  联系加入,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