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头春,到底好不好?“气象先生”独家解答

刚过完年冰天雪地的,咋就立春了? “一年两头春”,到底是好不好?现在生活中,二十四节气还管用吗?



初七春打六九头,天未暖心已向暖


2月3日,也就是正月初七,二十四节气中的头一个节气来了!不用猜,地球人都知道,这个节气是“立春”。


可是,这个鸡年有几个“立春”,你知道吗?看到这个问题,麻辣财经的辣妹脑洞大开: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当然就一个立春啦!难不成过完一个立春,又来了一个立春?生活就是一个立春,接着又一个立春……”


哎,打住吧。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不假,但这个鸡年不寻常——不是一般的长,而是“超长”:共有384天!就连很多属鸡的朋友都没想到,本命年居然这么长……所以,“鸡头”上有个立春,“鸡尾”还会赶上一个立春,这就是我国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两头春”现象。


说到二十四节气,还有一件大事必须得提:那就是申遗成功,刚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知名度杠杠的!


也有很多吃瓜群众不解:刚过完年冰天雪地的,咋就立春了? “一年两头春”,到底是好不好?现在生活中,二十四节气还管用吗?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春节期间,麻辣财经独家专访了“气象先生”宋英杰,请他给大家聊聊“节气那些事”。作为知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这些年可没闲着,十几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居然“码”出了一本20万字的《二十四节气志》,即将出版。这真是颜值越高,责任越重啊!



立春打了提前量,实际上是在迎春


在宋英杰的新浪微博上,有这样两句话:“民以食为天,我以天为食。”这位靠“天”吃饭的主持人,聊起“天”来,话匣子可就再也关不上了,一口气说了近两个小时,连口水也没顾得上喝。


1965年出生的宋英杰,已过“知天命”的年龄。1993年3月1日,他作为中国第一位气象预报主持人走上了电视荧屏,以帅气知性的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赢得了“气象先生”的美称。去年,他主动提出不再担任行政职务,集中精力专心于科研业务和为观众播报天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历经千百年,二十四节气仍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何苗小朋友画


“气象统计资料显示,立春是所有节气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宋英杰说,立春,古时确定的标识是东风解冻;立冬的标识是水始冻。所以古人是以封冻、解冻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现代气象学标准来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实际上是在迎春。


宋英杰解释说,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才算入春。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立春节气是六九的第一天,即‘春打六九头’。此时天虽未暖,心已向暖。”



二十四节气是独特的,需要继承和发展


“中国二十四节气是独特的,已经浸润到我们的血脉甚至基因中,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的‘标点句读’。” 宋英杰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它的保护、传承,这一代人需要做的事儿太多了。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另外,伴随着气候变暖的趋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也在弱化。


何苗小朋友画


宋英杰说,一位东北农业专家讲述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在40年前,我们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有一个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40年过去了,现在气候变暖了,农民早种也没关系,叫‘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在播种时间上一早一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要你注意观察,就能发现气候变化当中的某种细节。”宋英杰说,比如北京一带有句谚语,叫“喝了白露水,蚊子就闭嘴。”就是说到了9月初,天气凉了,蚊子就不叮人了。但现在基本都是“喝了寒露水,蚊子才闭嘴”。差不多要到十月中旬,蚊子才不叮人。


“节气和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实际上,常常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宋英杰认为,尽管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对中国人的生活依然具有特殊意义和功能,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


谈到古籍中对节气和候应(物候特征)的描述,宋英杰认为,有的极其精彩,用三五个字就能把节气或候应说得很清楚、很传神,例如“桃始花”“玄鸟至”“雷乃发声”等。但也有不少是需要改进的,有的是误解,有的是谬误,有的代表性不强,有的标志物一直有争议,有的难以观测观察。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翻翻故纸堆,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有些什么样的习俗,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宋英杰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这一代能续上点什么,让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更丰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两头春”或“无春”是正常现象


鸡年有两个立春日:正月初七和腊月十九(2018年2月4日)。“一年两头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瞧这话问的,要是老人家听到一准挑理儿:没规矩,大过年的哪能说“不”呀?记住喽:鸡年大吉!


好吧,换个话题:一年两头春是怎么形成的,对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关于两头春,有谚语说: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也有谚语说:一年两个春,过年老牛冷断筋。”宋英杰说,因为立春乃四时之始,所以人们往往将其作为“关键日”,即气象学上所谓的“初始场”,用来推断后续的天气气候。但人们据此判断冷暖,并未取得共识,结论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两头春”的年景如何呢?“有人认为: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有人说:一年两个春,黄土变成金。同样,也很难以此来判断丰歉。” 宋英杰表示。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一年两头春”不吉利,不宜结婚办喜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双春”是难得的好年景,不仅庄稼长得好,还意味着“多子多福,婚姻幸福”。


“实际上,两头春或无春现象,只是正常的历法演变。” 宋英杰解释说,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排列的,每月两个节气,日期相对固定,而中国的农历和阳历之间有偏差,这些节气在农历中日期不断变动,从而造成了“两头春”或“无春”现象。刚刚过去的猴年,便是一个“无春年”。“一年两头春”现象每隔数年便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出现在2014年马年,而下一次要等到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


(本文来源: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海观察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观察网站浏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