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动态】“南繁种业女神”最敬爱的老师——汪若海

他是“南繁种业女神”最敬爱的老师;他是南繁文化最有力的推动者;他是南繁小故事的最权威顾问总编;他是青少年南繁科普的最可爱的老师,他的名字叫汪若海。



汪若海 ,男,汉族,出生于1936年6月,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

现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棉花研究所所长,,,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棉花生产宏观发展研究,同时对中国植棉历史也进行研究。主持或参加育成的棉花优良新品种共七个,并在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良好效果,深受广大棉农欢迎。主持或参予自“六五”至“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新品种选育,组织了全国棉花育种队伍开展工作,并获得重大进展、成绩与成果,对促进我国棉花育种水平的提高,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主持完成总理基金项目“黄淮地区棉花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经专家验收认为属超标完成。主持完成国家标准《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已20年。此外,,其中颇多采纳。获省部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7项,其中“棉属新种比亚棉的形成”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黄淮地区棉花高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有关棉花方面专著11本,学术论文20篇,科技文章约300篇。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3名(其中2名为共同培养)。




(汪若海和吴景峰老师都是我们南繁小故事的副主编)

2013年我来到三亚是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那时候的我对南繁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这个南繁产业上并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与汪若海老师见面之后,我就被老一代人的“南繁精神”深深的打动。1956年的时候三亚就开始了南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南繁文化整理起来变成三亚的宝贵历史财富呢?我深深的思考着。



刚刚接触南繁的我一直在收集一些宝贵的资料想着怎么把这个东西变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但是,大部分的人和之前我一样又不太了解南繁到底是干什么的?用这样文献性的东西给别人解释和宣传南繁人家又不是很接受该怎么办呢? 



汪老师的南繁资料很多每次去最喜欢的就是听他讲过去有关南繁的小故事。收集南繁资料没有什么收益和其他的补助,每次去汪老师家,汪老师和李老师都会给我们准备很多好吃的来犒劳我们。他们有两个女儿是很幸福的南繁家庭,我一个人在三亚上班平时也很孤单,他们待我像三女儿一样,给我很多关心和爱。我也两位老人家好像是我自己的亲人一样。



2013年的下半年,我就把写南繁小故事的想法告诉给汪老师和吴老师。他们很支持我,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南繁小故事这样一本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农业科普读本就这样在两位老师的支持下酝酿诞生啦。




汪若海是我国棉花冬季南繁的先驱者和创造者。在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20世纪50至60年代时期,他为寻找我国最适合棉花冬季南繁加代和野生棉种资源的扩繁保存基地,从海南、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等地,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考究。最后选定棉花冬季南繁的最佳地点的是海南岛西南端的崖城一带地区。

1982年11月,中棉所与崖城当地农场签署了一份协议,崖城中棉所野生棉种质圃就在一片荒郊上的小盆地落成了。

海南岛地处热带, 为一天然大温室。自北端的海口到南端的三亚,从1968 到1982 的15 年内, 冬季极端低温也都在0 ℃以上,没有出现过霜冻。尤其是三亚和崖城,冬季气温在全岛最高, 元月平均温度分别在20 .7℃和21 .1℃(15 年的平均值。下同), 极端最低气温分别是5 .7和6 .1℃(均在1974 年)。年总积温(10℃以上)分别为9255 和9440 ℃。日照充足,年日照数分别是2590 和2640 小时,尤其是冬季(11 月至翌年5 月),雨日很少。年辐射能量134 .03和137 .08 千卡/cm2 。虽然年降雨量高达1273 .6 和1270 .7 mm ,但分成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雨季主要在7 -9 月,冬季降雨量都很小。这样的气候特点最适合野生棉的生长习性,也利于棉花冬繁开展研究工作。



我们,在炎热的三亚,也期盼了很久。

温暖、温馨、热烈的气氛。汪老师的脸上浮出了喜悦。



2017年的1月10日汪若海还在修改着南繁小故事二的最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