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万马奔腾 工匠却不为所动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时不知道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本周六《深港副刊》征稿主题:买了假货之后

(具体要求、稿费、投稿方式详见文末)


▽本期关键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 | 工匠 | 从前慢



遇一人白首,择一事终老。

这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去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突然在网络上火了


这部纪录片的对象不是那些名震四海

价值连城的故宫文物

而是隐在文物背后的修复匠人

也就是文物修复师


在纪录片播出之后,作家绿妖奔赴故宫

与这12位文物修复师一起上下班

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并将他们的口述写成同名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们之前也推荐过这本书(戳这里进入往期链接)


《我在故宫修文物》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 严明 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17-1


上周末,绿妖带着这本书

来到深圳西西弗书店万象城店

为市民讲述了这些匠人们的故事


我们的记者趁此机会采访了绿妖

请她为我们讲讲这些故事




文物修复师作为手工艺者,是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工”的阶层,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并不高。即使是最著名的古代手工艺品,我们都不知道设计者和制造者是谁,更别提从事修复工作的匠人了。但千百年来,他们通过师承制默默地将古老的技艺一代代传至今天,甘做文物背后的人物。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这些修复师突然走到了幕前,成了文物修复界的“天团”,让古老的西洋钟重新报时的王津、为修复古琴表面的漆层而学会演奏古琴的闵俊嵘、从雕塑系毕业转入纯粹文物修复的屈峰……他们和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所到之处充满了围堵的粉丝。


相比纪录片,图书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更侧重于每位修复师的个人经历和体悟。故宫修复技艺在当代的无奈,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外物质的诱惑,对精神理想的坚持,都在各个师傅的口述中得到表现。


修复师们的人生与文物交织在一起,文物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也用自己的技艺赋予文物新生。就像钟表室王津师傅说的:原来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样,修好恢复功能后,看到它的表演原来是这样,心里挺有成就感。别人知不知道谁修的无所谓。修好一件东西的机缘很复杂,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有的人这一辈子能赶上一件,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见得修得上。


提到图书与纪录片的不同,绿妖表示:“文字和影像是不一样的,影像是高度概括,转瞬即逝的,一个人可能只出现一分钟,这个人足够饱满的话就会有很多信息释放出来。但阅读是缓慢的,你可以用上千个字来描述一个感受。我选了一些纪录片里转瞬即逝的修复师来写,他们也特别有故事。”



对话


Q | 谢晨星    A | 绿妖


绿妖: 外面的世界万马奔腾  工匠却不为所动


他们对巨浪般的赞誉宠辱不惊


Q:你近些年专注于非虚构写作,怎么会想到接下这本影视书的写作任务呢?


A:编辑找我的时候,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现在影视书太多了,片子火了,就做一本相关的书,我不是太有兴趣。后来看了纪录片,因为我之前也做过民间手工艺人的访谈,对这方面的话题很有兴趣,于是就赶紧给编辑打电话说“这个一定要找我,找别人不行。”


Q:真正与这些师傅们一起工作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A:让我吃惊的是,纪录片火了之后,这些师傅的心态并没变,要知道他们已经是千万粉丝级的“男神”了。但他们还是很淡定,对网络上巨浪般的赞誉宠辱不惊。这种定力才让人敬服。


Q:你觉得为什么他们会有超出常人的定力?


A:我的不少朋友,可能每年都在换项目,什么热门就做什么,随时准备站在新的风口浪尖上大显身手。而这些师傅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一件事情上做通了,就生出了一种特别的智慧。


徐建华已经在裱画室工作42年



最重要的是把技艺传承下来


Q:这些师傅们的日常生活会和普通人一样吗?


A:我遇到过两个修复师,他们面对一辆瓦片坏了的自行车,讨论各种方案,最后在瓦片上打了一圈铆钉,修旧如旧。这让我觉得手艺人的世界特别可爱,他们对待一件事情特别慎重,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我们的观念可能是东西坏了就丢,他们是坏了就补。


Q:听说以前对文物的修复是“拿文物补文物”。


A:对,裱画尤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文物补文物,比如民间的清末的旧纸,但现在都不允许了。所以材料上大家一直在想办法,想各种办法去订做。我在书中写了书画组的杨泽华,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做的事,这个事可能在我这一代解决不了,但后面还有人继续。他这种愚公移山式的精神特别打动我。


他们的时间观念特别的宽广、绵长,这也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摹画室巨建伟在描摹


Q:想听你讲讲具体的故事。


A:比如修复青铜器的王有亮师傅,他的师傅修过包括“马踏飞燕”在内的很多国宝,但老师傅们从来都没跟人说过这些,他们只会跟徒弟讲修复的技术,比如这个东西我是怎么修的,用的是什么工艺。仿佛他们修的不是国宝文物,而是在修一个凳子。太有境界了。


摹画组是受现代工艺冲击最大的一个组,上世纪80年代有20多个人临摹画作,现在有了现代印刷,临摹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曾经问巨建伟师傅会不会觉得自己进了一个冷门的行业?他说,冷门热门是一种利益的考量,最重要的还是把技艺传承下来。我们不是做生意,不用跟别人比。就像古人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也”。我就觉得他虽然还很年轻,但境界很高。


跟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万马奔腾,他们在宫里却是不为所动。我们喜欢的不就是这种淡然吗?职业修为也会影响性格。


王有亮在修复青铜器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Q:故宫的工资不太高,他们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A:我记得闵俊嵘师傅就给我看他2005年的工资条,月薪1470元。这点钱是难以糊口的。没错,仅从钱上考量是留不住人的。但在一个领域做通了就不一样。


比如小闵,做漆器,后来也修古琴,人家说,你连琴都不懂怎么修,他就去学琴,师傅说你既会修又会弹,不如自己做琴,现在他就开了个工作室做古琴。所以,不能只看一时的得失。上天总会回报的。


Q:你认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A:工匠精神并不是随着工匠这个职位分发的。三年学徒训练的是各种规矩。我们古语也说,“大匠可以教人规矩,但不能使人巧”。通过学习这些规矩,可以通达精神。自古手艺人在技艺传承上,都不赞成理论先行,必须手上有功夫,从身体开悟,再到精神。


闵俊嵘在修复乾隆御稿箱



师承制仍在继续


Q:我们古代的手工艺人都是师承制,从小拜师,但现在年轻的修复师都是毕业于科班院校,这个师承制还存在吗?


A:现在还是师承制,徒弟毕业要当三年学徒,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跟以前是一样的。


Q:在修复技艺上,会不会受西方修复技术的影响?


A:故宫有自己的理念,自己选择修复方法,一般遵守各科室的原则,以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现在还怎么做。对于新技术的采纳比较谨慎,比如有一个技术承诺能保持50年,可是50年对于那些千年文物太短了。


漆器组新人王晓军在修复文物


Q:年轻人毕业于艺术院校,追求艺术理想,进了故宫会有理想和工作的矛盾吗?


A:年轻一代还是有时代的特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像屈峰做雕塑、闵俊嵘做古琴,上班时间他们是修复师,下班后他们都还可以做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年轻人和老师傅不太一样的地方。


木器组屈峰在修复文物


文字 | 谢晨星

编辑 | 罗婉


《深港副刊》征稿啦!


从上周开始,《深港副刊》开始广泛向社会征稿啦!


发布渠道:

《晶报》每周六《深港副刊》,栏目“给你一支笔”


投稿方式:

我们每周周一都会发布下周主题或关键词,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投稿,我们将会从中合适的文章刊登。投稿邮箱:jbsgsp6@126.com。若作品被采用,我们将会在刊登当周联系作者。


稿件要求:

1、500字以内,(不要多了,多了也会被编辑删的哟),自拟标题,体裁不限,写小说的可以尽情天马行空,写科幻的可以随便刘慈欣,诗人也可以尽情嚎叫,只要符合我们的主题。

2、来稿请注明邮件主题“当期主题-作者”,邮件正文附上文章银行帐户信息(工商或邮政银行)及联系方式,附件附上文章的word文档

3、稿费标准:200/千字



本周主题:

买了假货之后


截止时间:

3月16日中午12点


Tips:

缘起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请大家尽情发挥啦~


最后,附上上期《深港副刊》版面

期待下期能看到你贡献的文笔呦~


主题:我家里的一棵树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异域同源:日本古画里的中国传统 | |在深大桂庙,不绝的书店香火|天才捕手的故事——没有他就没有沃尔夫、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一条法律,十个判例,从这本女性之书读懂美国|大物理学家给小朋友上量子力学课|女人的画像|穿越时空,与那些黑暗中的女人对话|给见字如面的一封信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