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法律人工智能红利

豹小秘Plus
尽管二十年前,电脑辅助办案系统的研发已不乏吃螃蟹者,但人工智能强势进入法律圈并引发波澜却是去年才开始的事。最为人所知的人工智能律师ROSS,建立在IBMWatson提供的机器学习技术的基础之上,据称能自动检索法律文档数据库,找出与人提出的问题相匹配的答案。
要问人工智能何时将主导法律实践,还难以给出精确的答案。有人说是“15年内”,也有人认为,可能会更快。比起曾赚足了眼球但在实战应用中波澜不惊的电脑辅助办案系统,无论是国外的ROSS、DoNot鄄Pay等机器人律师,还是国内的法小淘、法狗狗等法律机器人,都已完成了进化——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从最基础的法律检索、法律文件准备,到必须根据算法给出判断的合同审核、法律咨询以及案件结果预测、诉讼策略选择等,我们能看到这一领域中的进化。不过,法律人工智能将以何种方式打破法律共同体的平衡,还需观察。
当然,法律人工智能总是从法律服务市场开始的,投入在这一领域的开发者,多将此作为产品赢利的方向。但这种嫁接其实并不像围棋等领域那样容易。从线下的法律服务市场来看,法院受案数是在增加,不过当事人对上法院打官司多数仍还抱有戒心。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决定了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更愿意选择信任熟人——而不是优先选择相信由人工智能推荐的某位律师。拥有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的商界人士,很多也并不太乐意在纠纷发生前就延请一位律师提供帮助——他们迫切想要找一个律师的时候,往往已在纠纷发生之后。这种接受法律服务的大众心理,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还有赖于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开始成为法律服务消费者。
对人工智能推荐的律师天然的不信任感,这无非是因为律师所提供的是一种基于专业背景的人的服务,而不是某种可以直观评价的物质产品。既然如此,建立律师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评价体系就成了法律人工智能所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一个基于云端的律师数据库,被认为可以初步解决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问题。比如,在某个移动客户端或某个即时通讯工具中,只要当事人摇一摇,就能利用地理位置功能圈定同城甚至同一生活圈内的律师,而点开这位律师的头像还能看到他的基本信息,以及他所经办的案件和处理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应该有客户对律师的评价,这就像淘宝的生态圈。
另一个制约法律人工智能发展的,是当地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水平。如果当事人多数都认为专业技巧并不是聘请律师最应看重的,那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所以,值得关注的法律人工智能,不仅包括法律电商,更应包括司法机关。加大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在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精准施力、积极参与都应成为司法机关的标配。这还涉及到法律人工智能红利的公平分配。举个例子,一个可以想见的事实是,在控辩关系上,法律人工智能将使得一直以来制约刑事辩护人的阅卷时间短等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司法机关长年受制的“案多人少”问题,也将得到极大地化解。当司法圈与法律服务圈在法律人工智能领域携手共进,互享红利,以科技进步促进司法公正就不会只是一个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