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中国联通选择阿里云 看云计算的三重胜利



1月17日,中国联通宣布第一个完全服务化、分布式,全面采用互联网云化企业架构的cBSS2.0集中号卡系统完成了在广西、内蒙古、黑龙江三个试点省市的快速上线,并将推广覆盖至全国,形成惠及3亿用户的超级“卡号云”,而这背后的合作伙伴正是阿里云。


在我看来,此信息释放出来的意义深远,通过cBSS2.0系统升级,中国联通成为引入三层云化架构的先行者,无论是在架构、技术、研发和运营的创新上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同时,这也是电信行业第一个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的重点工程,是云计算技术在电信行业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它的成功对其他超大型企业上云有着典型的示范价值。


不仅如此,这也表明云计算市场中最难攻坚的金字塔尖客户,对云计算的态度已经开始重新认识,云计算的“冻土层”正在加速解冻,这背后有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驱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压力,但更是以阿里云为首的中国云计算公司多年来默默深耕企业级市场的结果。


cBSS2.0成功上线背后


众所周知,从全世界范围看,运营商转型都是大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作,涉及到运营商的IT系统、运维系统、核心系统、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等。


目前,国外运营商基本在走两条路:一条是甩掉基础设施,轻装上阵卖掉网络,只做运营;另外一种则是拼命做大而全的ICT基础服务上,建设各类网络和云数据中心,朝着数据服务商转型。



作为中国运营商市场的“三巨头”之一,中国联通如今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支撑系统,单体系统承载规模超过1.6亿用户,单月营业额超过100亿元。可以想象,如此规模的系统云化是一件多么复杂的工程。


但形势不等人,所以中国联通早在2008年就提出走IT集中化、一体化的道路,近年来也一直在尝试小步快跑的使用云计算代替传统的IT架构,以期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以本次cBSS2.0集中号卡系统来说,它是“中国联通集团新一代云化业务支撑系统”的第一个试点,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中国联通用了整整3年时间、前后共历经3轮严苛验证,从安全性、稳定性、可用性、线性扩展能力、效率、成本、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最终选择牵手阿里云。


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成功的,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第一,云化升级后的cBSS2.0集中号卡系统,可以支持4万笔/秒的业务并发,这使得中国联通能够通过灵活的线性扩展来实现互联网秒杀等业务创新。


第二,中国联通采用了阿里云经过淘宝10年互联网架构磨炼的中间件PaaS平台EDAS,经过双方联合创新,用不到80天时间完成了手机码号业务支撑系统的重塑。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卡号系统,打破了原有架构的信息孤岛,使信息能够在云化系统中高效安全地流通起来,不仅解决了传统IT架构的容量天花板,使业务可弹性扩展,还实现了面向互联网创新业务的小快灵支撑。


第三,在系统架构层面,阿里云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应用服务框架,这是一个为互联网应用场景度身定做、且在业务逻辑层具备足够线性扩展能力的服务框架,可处理2000-3000亿次调用服务,2万亿条业务调用链,管理4000次线性扩容和缩容。


客观的说,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系统是目前涉及用户数量最多、涵盖范围最广也是技术最复杂的IT系统之一。因此,电信级应用系统对基础平台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扩展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系统大面积采用了可弹性扩展的云化架构。


从这个角度来看,cBSS2.0集中号卡系统的成功上线,是中国联通聚焦营业痛点、难点,采用互联网云化企业架构,实现平台+应用、总部+省分充分协同的创新范例,同时也是中国联通主动拥抱互联网生态,勇于挑战难题的真实写照,即“试点一小步、联通一大步”。


云计算“冻土层”解冻


仔细算来,加上中国联通,阿里云迄今已经在能源(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医疗(华山医院、华大基因、四川卫计委)、金融(银河证券、民生银行)、制造(徐工、PTC)等核心领域纷纷建立了标杆客户,这一系列最难攻坚的金字塔尖客户对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我认为是中国云计算第三阶段来临的重要标志。




第一阶段,云计算概念的普及期,这个期间主要的布道者是IBM这种类型的全球性科技公司,这个时期的云计算主要围绕着一些私有云理念构建,多以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主。


第二阶段,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公有云的崛起,其中以互联网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成功,演变出灵活和弹性的公有云模式,比如阿里云、亚马逊AWS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基于公有云IaaS层的布局也已基本已经完成,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实现上云。


第三阶段,从2015年开始,因为互联网+战略的出现,导致了传统行业上云成为趋势,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也成为了下一阶段互联网的新热点,这个阶段IaaS和PaaS层同时成为新的驱动力,超大型企业对云计算的态度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云计算的“冻土层”正在加速解冻。


我们知道,电信、金融、能源等行业历来是传统IT的主力阵地,也是对IT技术安全性、稳定性等要求最高的企业,这些领域超大型企业对云计算的青睐和采用,说明云计算替代传统的IT架构已成为现实。


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传统IT系统是“烟囱式”的,很多系统是不打通的,内部的信息也都没流动起来,很多企业希望在传统IT系统上面去“打补丁”、不动原有的系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上云无疑是大趋势。


由此可见,无论是电信运营商巨头,还是其他大型央企客户,之所以纷纷选择阿里云等云技术服务商合作,移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基因,正是看重了阿里云可为后者输出技术能力,帮助后者加速落实“互联网+”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中国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占比仅为5%,未来五年云计算毫无疑问,会成为所有商业基础设施中的底层支撑,并支持更多超大型企业的创新,未来市场空间之大,将是超乎想象的。


阿里云的三重胜利


不难看出,从中小企业,到超大型企业,阿里云正在完成对市场客户群体完整覆盖。这背后,是传统企业上云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大潮流,也标志着阿里云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即跨过技术关、规模关之后,到了深耕服务和用户体验的阶段,这更是云计算在中国普及之路上价值观、技术和生态三重胜利的重要体现。




首先,是价值观的胜利。此前,阿里云曾提出“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公共服务”三大基本判断。而阿里云的使命就是推动云计算成为“普惠科技”,成为各行各业能够简单获取的计算能力,阿里云才能不断去创造“无法计算的价值”。从现在来看,阿里云的承诺正在兑现。


其次,是技术的胜利。阿里云有每年的双11作为实战基地。双11是非常好的互联网应用的场景,可以不断的去压力测试阿里云的技术能否应对客户的需求,这正是当下众多企业所“缺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成熟的技术,如今都通过阿里云的开放服务,变成了企业可以自由选用的技术。


最后,是生态的胜利。我们知道,企业级市场的生态跟传统的纯互联网生态有所不同,不是你死我活一个领域只能存活一两家独角兽的关系。所以,阿里云一直把生态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高度,正是生态的开放,让阿里云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综上所述,阿里云对企业云化的需求和痛点有深刻的认知和洞察,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这将帮助众多中国传统行业加速上云的过程。我想,对阿里云来说,收获期才刚刚开始。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