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龙船兜底挖,正丫起龙,真龙出水!

昨日,期待已久的起龙仪式在万江正丫村举办,此文乃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所作,图片为编辑现场采集。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正丫村,都举行传统的起龙舟活动。为将就一些邻近的高校师生、摄影爱好者参加,多改在相近的星期日进行,也就是昨日。

东莞在东江河岸,属于珠江三角洲,因盛产莞草,又位于广州之东,故名。万江区为东江及支流环抱,原名疍家租;明代是东莞渔民的聚居地,无数河涌穿插而过。滘联乡正丫村为东江支流分岔之正道,人们更是举步登船。


1956年7月,广东省考古队普查,东莞东江一两岸,不少“蚬壳墩”、“蚝壳墩”,是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不少“雷公凿”、“雷公屎”。雷公凿即新石器,雷公屎是当时人类搜集到的郧石,认为雷公所赐。典型的有虎门村头、南城蚝岗、企石庙边王等十多处遗址。改革开放初,东江捞沙船更常将沉沙中的“雷公凿”、“雷公屎”、陶网坠、陶网珠等,连同石砾,荒弃于河岸上。这些是东江先民,船上打鱼的工具。正丫先民与东江沿岸村民一样,熟习行船驾舟。

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疍民生活也有了改善。清雍正七年(1729)五月二十八日,解户籍之禁,准疍民上岸定居,并下谕令:“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借端欺驱逐,并令有司发劝谕疍民,开垦荒地,播种力田,共为务本之人,以副朕一视同仁之至意。”万江区先民逐渐由水上转为陆上居民。因河涌纵横交错,人们主要交通,仍以船只为主,并保持龙舟竞赛的风俗。

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载:“广中(珠江三角洲)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正丫也不例外,每年都开展龙舟活动。


东莞龙舟活动由祠堂、庙堂决定。一村一姓者,由祠堂决定。正丫村有洪、谢二大姓,就由庙堂决定。正丫村有三圣庙,祭天后、斗姆、人皇,三位女圣。

龙舟在清代,多用坤甸木造,坚韧耐久。民国到改革开放前,无坤甸木(或太贵),龙舟制造改用松木。1984年改革开放初,东莞恢复龙舟竞赛活动。为传承祖宗传统,正丫村重做一只龙船。“新龙一出惊风雨”,选定的良辰吉日,正要出海练习,突然大风大雨中,村民认为是先祖的考验,冒着雷鸣电闪,抬到村中地塘上,扒“旱龙”庆贺与训练。

“水浸万年松”,正丫所造龙舟,是用松木所制。每年龙舟节后,都埋入河边,让泥水淹没,不受蛇虫鼠蚁侵蚀。旁边插上竹竿,晾上破鱼网为标志,让外来船人知道,不在其上泊位。次年,依所插竹竿位置起龙。


旧俗是清早开工,趁潮水未涨,辰时(9—11点),将龙舟从泥土中挖出。很多外地民俗、摄影爱好者及感兴趣的朋友慕名而来,岸边有数百人引颈待望。

起龙仪式本无女性参加。因长年拜神都由妇女主持。今由老妇指引。


1

沐浴:先用菖蒲、香茅、莞香、柚叶等(有些地方找不齐,可用其中一种),泡成“圣水”,由老伯以香茅草沾水,从头到尾,洒到龙舟上。


2

摆供:全鸡、烧肉、煎鱼(或用鱼丸)、龙舟饭、火龙果、荔枝、龙眼(当地不应节,是进口的)、芹菜、香菜、龙舟饼(松沙酥、白饼等)、松糕、香丸(表示结缘),四角放糯米粽(表示种种俱备,如有疏漏,以粽代替)。


3

祭祀用品:因在河边,五供(香炉、手招一对、油灯)未备,只用莞香、香烛、元宝(锡纸)、炮竹、烧酒。


4

老伯燃烧祭祀用品,祭河神、拜四方,再依次祭龙舟头、龙舟身、龙舟尾。祭言是:“今有东莞市万江区滘联乡正丫村忠信子弟,要起修三圣宫龙舟,清香明烛,壶盒果酒,犒赏龙神。初献酒,祭龙头,起龙出海显身手,风调雨顺保丰收。二献酒,祭龙身,龙鳞四射五色新,六畜兴旺人精神。三献酒,起龙尾,飞龙出赛夺锦旗,全村富裕早腾飞。”


5

老妇说祠大意:海龙宫大王,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水仙老爷、水仙娘娘;开闸童子,关闸音郎;出水夫人,入水娘娘;庇佑今日起龙平安大吉,嘉宾无恙。水干高强,水大旺相。过桥平安,过海吉祥。多谢神恩,多谢龙王!尚饷!


6

起龙开始;鸣放炮竹,焚香、烧元宝等。村民(8到10人)同时拿起铁铲,开始挖龙舟尾上的泥巴。河泥松软,挖起堆砌舟边,以防河水进船。岸旁擂鼓、打锣。


7

村中男女老幼多参加。有妇女随意起舞。


8

参观群众免费吃龙舟饭,来者不拒。老者吃之,健康长寿;婴儿尝之,快高长大。青年吃之,身强体壮。


9

岸上设摊:花园粥城赞助庾家粽,有个全体户赞助豆腐花,“走会”的小摊摆卖小龙舟(模型)、小船掌等玩具出售助兴。


10

岸上一台狮鼓、一台龙舟鼓。人们轮换,不停敲击,鼓声不断。小朋友跟随打鼓,出现爷孙共趣镜头。

东莞龙舟活动,以万江区最早,是五月初一。因此,各村在四月八前,定出良辰吉日,进行起龙,以便训练,赛区夺标。四月十四,万江吕祖诞,四围村落龙舟都来“趁景”,展示龙舟风采。四月十五为河神诞,先祭河神,出队训练。


旧俗趁景龙舟有罗伞帐、历来夺标的锦幡,如盛装的姑娘,特具风采。无者是“初哥”(新船)。罗伞帐下是村中庙堂的神像(出巡像),多幡者是历代“威水船”。

改革开放前,龙舟竞赛时间最长有五六个小时,耐力为上。而今龙舟竞赛,赛程短,一二千米,每次比赛不过一二分钟。都是冲刺式的。龙舟改用杉木,行舟轻快,却不禁久。“风吹万年杉”,杉木龙舟要有专门屋棚,不能淹水。这就没有“起龙”的仪式。

起出来的龙舟,抬上岸晾干。修理船体,重涂桐油,插上罗伞帐、龙舟幡,再参加趁景、训练、斗标。


正丫起龙,若不纳入非遗传承、保护,将消失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