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已发现,在通信运营商描绘的5g前景中,一切应用都是那么的吸引人;在电信营业厅中,5g应用展示出来的威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在个人真正办了5g套餐使用了5g手机后,真实体验却并没什么明显的本质提升。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
简单来说,演示和使用是两码事。我国5g建设,前两年的高速发展及市场声量,有如“演示”氛围,可能是过于侧重宣传上的效果。而现在我国5g建设整体进度不再像前两年那样大干快上,而是更加理性、更讲投资效益、更重5g应用,那就是转换为以“使用”为主要环境。
[[426107]]
事实上,单就我国的5g网络规模,早就已经全面领先全球。比如在基站建设方面,我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了100万座,占世界的70%比例,终端突破了4亿,是全球最大的用户群体。即便在5g应用方面有短板,依然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全国5g应用案例超过了10000个,覆盖了钢铁、电力、矿山等很多行业。
但也必须认识到,“5g不是为了演示,而是为了使用。演示做起来可以不计代价,使用既要考虑代价还要考虑效果。如果说5g上半场是体现电信运营商单人技术的乒乓球赛,那么进入下半场面临不断扩大的应用需求,5g就成为和垂直行业共同参与、角色不同的足球赛。”
当然,大家也都听说过,5g时代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5g应用的繁荣离不开更多频谱的支撑。目前海外国家都在布局毫米波,我们国家当前则是以sub6gh频谱为主。但sub6ghz频谱的资源有限,向更高频段划分成为频谱主要的走向,所以我国对毫米波的相关研究一直未断。况且以行业应用来看,更快网速、更短时延、更高质量的应用需求,都是以大带宽网络为基础。
那我国的毫米波技术储备怎么样呢?
在技术标准方面,3gpp已经完成毫米波34.25ghz到35.25ghz的标准化工作,我国已经确定了27.35ghz和38ghz频段用于5g研发技术的实验。
国内设备厂家技术研发能力强,在24.75ghz到27.5ghz频段中,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800m带宽同时上下行工作,大上行帧结构等研发方面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最后应该是对示范使用的期待了,在即将到来的冬奥会上,毫米波将首次投入我国的5g商用范畴,进行真实用户体验的检测和使用。
总结来看,5g已进入了成熟期,个人用户使用和行业5g应用,正渐渐走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