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防教育:忽略就是给坏人敞开方便之门

 
点击上方“有了妈妈汇”关注我们


2013730日报道)河南周口市郸城县10岁女孩花花(化名)患鼻炎到诊所治疗,医生刘刚以给孩子买漱口水为由支开家长,在治疗室对女孩进行猥亵,且一连两次前往诊所,天真的孩子都以为医生是在为其治疗,只是“治疗的方法很恶心”。直到第二次回家后孩子拼命刷牙,引起家长警觉,追问下才发现真相并报警。

 

2014110日报道)广西兴业县一名留守女童丽丽(化名)从11岁开始,至少遭到同村和邻村的16人摧残,被至少50次,查明身份的犯罪嫌疑人中有14人为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

 

201639日报道)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7岁女孩囡囡(化名)到同学家玩耍,遭同学父亲宫某强奸。囡囡回家后感觉身体不适,告知父母后,父母报警并带女儿到医院进行了检查,确认外阴受伤。固阳县人民受理此案后,宫某对其侵害行为供认不讳。

 

2016422日报道)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湖南攸县农村小学男教师邓某涉嫌猥亵班内多名女童。尽管邓某猥亵行为曾被举报到校方及学区,但学生、家长、校方及学区均未报警,涉事教师被调至另一农村小学继续任教。


每次看到这样的媒体报道,人们,尤其是已为人父母的人们,除了愤怒和难过,心里同时会不会也有一丝侥幸,认为这样的案例只是罕见的偶发事件?会不会觉得自己家孩子很安全,因为还小,因为是男孩,因为很少接触陌生人,因为只托付给女性照料?

 

今年三月,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的“女童保护基金”发布了《2015年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为我们揭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

 

 2015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14岁以下儿童案件共340起,平均几乎每天1。然而,社会与学界的共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儿童案件非常隐蔽,难以被公开报道和完全统计,因此,被公开曝光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件的冰山一角

 

 被的儿童7-14岁的中小学生为主,但有7岁以下儿童逐渐增多的低龄化趋势。2015年报道的案件中,最小的受害者为仅仅6个月大的女婴。

 

 公开报道的案例中,城镇受害者数量远远高于农村受害者数量。这并不能说明农村发生的此类案件较少。相反,农村儿童很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只能由监护能力和教育意识较弱的老人扶养,同时,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校在生理卫生和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方面也较为缺失,这都使农村儿童案件更为隐蔽,更难以被发现。而城镇中发生此类案例更容易被立案和曝光。

 

 一人多名儿童的案件中,作案人员很多是教师。教师作案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如果不被外界发现并制止,会延续很长时间,危害很多儿童。

 

 作案人员中七成为被害儿童的熟人,包括教师、邻居、亲戚等。熟人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的信任,作案更容易成功。案件发生的场所,大多数在受害者或施害者的家中,另有很多在学校,所以应该教育儿童,即使是在熟悉的环境中,也有侵害发生的可能,应该注意防范。

 

 男童也会被2015年曝光的儿童案件中,约有6%的被害人是男童。有专家表示,男童遭遇,对未来成长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超过女童。

 

 作案人不全是男性。也有个别案件的施害者为女性。施害者与被害人也不完全是异性,也有一部分案件发生于同性。

 

 施害者不全是成年人。有个别案件的施害者自身也是未成年人

 

 据调查,超过40%的儿童不懂什么是隐私部位。超过10%的儿童在被陌生人摸而感到不舒服时很害怕但不敢说,或者选择“忍忍”。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儿童不懂什么是“性教育”或者似懂非懂。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家长在有事外出时,“有时”或“经常”把孩子托付给异性熟人或者成年异性的朋友、邻居家庭照顾。

 

 据调查,超过八成的父母只有当孩子生病了才会去给孩子检查身体,甚至从来不检查

 



总结一下,伤害之所以会发生,相关因素不外乎以下:

 

 施害者人性泯灭;

 法律对此类犯罪行为惩处太轻,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❸ 儿童无法辨别危险的环境与人;

 儿童受到伤害也不敢说出,或不懂如何处理;

❺ 家长监护不当;

 家长认为给年幼的孩子进行性教育没有必要,或难以启齿;

 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使得伤害发生后没有及时被发现;

 发现后家长认为丢人,或怕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不愿报案或公开,使施害者得以逍遥法外,继续加害他人。

 

毋庸置疑,第1条是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第2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呼吁加强家长的防范意识和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并不是意指案件得以发生主要错在父母,甚至儿童自我保护不力。只是,当法律没有足够强大时,不学习自我保护,就等于为坏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及早有效地对儿童进行防教育,这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不知道如何为孩子进行防教育的父母和监护人,不妨从以下女童保护基金的这份《防手册(学生版)》入手,随着孩子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增长,再慢慢深入和他们探讨可能遇到的危险和应对措施,做到既不要过分吓唬,让孩子丧失安全感,也要随时保持警惕,保证自己的安全。
















本文所引用的统计信息和教材来源:女童保护(ID:nvtongbaohu)。未经许可,请勿擅自更改、印刷,更不可用于商业目的。



 

敬请关注【有了妈妈汇】

还原孕育美好,轻松自信育儿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 youlemamahui


点击页面下方的“阅读原文”,进入【有了全球母婴精品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