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这位唱作歌手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在这个奖项宣布后,鲍勃·迪伦一开始曾保持沉默,瑞典学院的一位成员宣称这种沉默是“无礼和傲慢”。
鲍勃·迪伦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在回答是否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问题时,迪伦说:“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对于获奖的消息,迪伦则表示:“太棒了,难以置信,谁想得到能获得这个奖项呢?”
得知获得诺贝尔奖,让鲍勃·迪伦说不出话来。“我非常感谢这份荣誉。如果问我是否接受这个奖,我当然接受。”
性格与才华一样锋芒毕露
这段时间鲍勃•迪伦一直占据着文化版的头条,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传出他拒绝领奖的消息,再到他正式回应接受该奖项,并表示“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的表现始终是那么出乎意料,但是从哪个角度看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很多人眼里,鲍勃•迪伦是以一个批评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他的性格与才华一样锋芒毕露。对他的评价始终是处于两极的状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美国的现代流行文化。他的歌词,他的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与文化人。
然而我们对他所知“甚少”,这个“少”不是我们不了解他的生平、成就、作品,而是他的飘忽不定,使得我们难以用常用的标签去定义。《探寻真实的鲍勃•迪伦:他是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侧面,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不被人熟知的鲍勃•迪伦。
在书里鲍勃•迪伦是一个机敏、多变、不可捉摸的灵魂,在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消融。他的移民身份使得他以一个旁观者来看待美国,以腹语者的耳朵来听美国。他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但是他又想以某种方式去吸引人的注意力。比如他在偷偷摸摸地写诗,而实际上却想引起他母亲的注意,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消融方式,连他自己也承认:“我所有的事情就是写和唱,让自己消融到看不见自己的场景当中去。”
所以他一直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在潜意识中去消融与想象不相符的事实。比如对于他的故乡希宾市,他创造的关于过往自己、过往岁月那些想象之地和想象的人物,都是为了替换希宾。
在想象的作用下,他时刻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如沉默的性格内向者、涂鸦诗人……这或许解释了他在得知自己获奖后演唱了一首名为《为什么改变我》的歌曲,让众多媒体误解,而沉默十几天后又欣然地接受奖项。
不过不管他逃离多远,他无法摆脱自己与对抗文化间的联系。鲍勃•迪伦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公众面前他始终维持着一个平衡,对抗着主流文化,却又不脱离主流文化。他越神秘,人们就越愿意去接近他,而这之间的距离他也把握得很好。他让人们琢磨不透,或者这就是他最大的魅力吧。
责任编辑:杨雅莲
来源:好书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