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高学历文职人员汇聚国防科大,这方舞台究竟有何“魔力”?


元旦前夕,在国防科大2016年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上传出喜讯:张家奇等4名文职人员顺利通过副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成为国防科大首批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文职人员。

文职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何书远 摄)


“高学历文职人员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有关领导介绍,近年来,报考应聘来学校工作的文职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逐年增长,2016年招聘的文职人员,博士占80%。目前,学校文职人员队伍中,博士、硕士占5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5.7%。


博士夫妻携手而来,同窗校友砥砺应聘

在2016年新聘文职人员中,一对博士夫妻格外引人注目――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唐宇和张怡。

博士毕业时,已经结为夫妻的俩人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当了解到军队招聘文职人员时,他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防科大。

聘用面试时,唐宇对张怡说:“要是不能同时录用怎么办?”

“那就明年再接着考。”张怡回答。

幸运的是,两人均以优良素质和突出业绩同时被录用,夫妻双双进军校。

“这里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能成为国防科大的一员,投身国防科技事业,这样的人生有价值。”唐宇说,虽然他们都是广西人,但仍选择到长沙安家立业。

文职人员为本科学员授课(何书远 摄)


同是在去年应聘到国防科大的南京大学博士后石嵩,与妻子刘娟也是文职人员队伍中的一对博士夫妻。

那是2015年,石嵩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与已应聘到国防科大工作的刘娟相识,刘娟也是一名高才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有着共同人生理想的两名年轻人喜结连理。

去年,石嵩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被军队文职人员政策和国防科大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所吸引,谢绝多家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成功应聘到国防科大工作。


与其他从学校毕业应聘到国防科大的文职人员不同,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韩云鑫,此前已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某研究所工作了3年,凭着优异的业绩被遴选为集团公司的青年拔尖人才。

2015年,他从应聘到国防科大的校友那里了解到,自己符合报考军队文职人员的条件。韩云鑫儿时从军报国的梦想再一次被唤醒,他很快做出决定:放弃原单位的高薪岗位,应聘到理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工作。

“感觉在部队工作很光荣,虽然不穿军装,但同样可以为军队建设做贡献,这也算是圆了小时候的军旅梦吧。”韩云鑫说。

据了解,应聘到国防科大的文职人员,不少是经在国防科大工作的同学、校友牵线和引荐,来到国防科大工作的。

文职人员在做实验(何书远 摄)


融入团队如鱼得水,不穿军装同样是战友

“这次能晋升副研究员,说明我的工作成绩得到了肯定,我对做好今后工作信心更足了。”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文职人员、青年科技骨干张家奇说。

毕业于中南大学的张家奇,攻读博士期间曾交流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一年。2011年应聘到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刚来时,张家奇对军队院校的管理和科研模式不太适应,一度产生了离职的念头。这时,单位领导和同事及时给予热情关心和帮助,工作上给他指方向、压担子,让他牵头承担一项重点课题的研制任务。

“虽然我是文职人员,但从领导到同事都没把我当外人看,大家就像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张家奇说。

融入团队后,张家奇的研究工作渐入佳境。5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5项,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发表SCI论文4篇,两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文职人员。

“是学校融洽的团队氛围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使我有发挥专业特长的用武之地。”张家奇说。

文职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何书远 摄)


“到学校工作后,我的研究方向也就明确了。”说这话的,是理学院文职人员刘曲。

2011年,刘曲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一度比较迷茫。这时,他听说理学院正开展汞离子光频标方向的研究,与自己的专业很接近,于是,就应聘到这里工作。

初来乍到,刘曲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没有相关经验,不知从何着手。”刘曲说,好在有研究小组邹宏新副教授的帮助,他们一起讨论确定了研究方向,反复修改项目申请书,来校第一年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在此后的研究中,刘曲的科研之路多次遭遇困境。邹副教授和研究小组成员帮他分析原因,寻找攻关突破口。经过团队集智攻关,最终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建起了离子光频标实验室,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曲说:“这里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融洽的团队协作氛围,让我的研究如鱼得水。”如今,晋升为副研究员的他,已是国家“863”等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


从事军事外语教学的刘源源,是2007年全军首批聘用的文职人员。多年来,她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主讲《大学英语读写》等多门外语课程,先后获学校本科教学优秀奖、湖南省大学英语教学比赛二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去年底,她顺利地晋升为副教授。

文职人员指导学员开展科学研究(何书远 摄)


建好人才“蓄水池”,“虚位以待”引得凤凰来

一大批高学历文职人员汇聚湘江之畔,学校为何有如此吸引力?

国防科大政治部主任刘文军介绍,学校党委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精神,将文职人员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兴校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宝贵人才资源,纳入学校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军人干部队伍一同谋划、一同建设、一同保障,确保高水平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着眼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职人员队伍,学校超前谋划布局,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人才需求,科学理顺编制岗位配置,细化招聘岗位分类,明确招聘岗位标准,建好人才“蓄水池”,“虚位以待”吸引高学历人才应聘,让他们感到有事业发展的平台和上升空间。

为给文职人员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学校制定出台了《教学科研岗位文职人员管理保障暂行办法》等多项配套政策,积极营造文职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支持他们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吴坚,应聘到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后,课题组根据其所学专长,帮助支持他成功申请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吴坚很快在科研中崭露头角,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在核心期刊发表5篇高水平论文。

2013年以来,国防科大聚焦中心工作,调整优化文职人员队伍结构,促进聘用管理转型升级,将87名高学历文职人员充实到教学科研一线,同时依法依规逐步解聘了一批辅助岗位文职人员,实现了队伍整体水平的跃升。

如今,学校50%的文职人员走上了教学科研岗位,承担着主干课程教学、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课题攻关任务,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字|王握文、董远中

摄影|何书远

编辑|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