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青山常在,世间再无许淇‖沉痛悼念新中国散文诗泰斗许淇先生


       2016年10月9日上午9时,新中国散文诗泰斗、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包头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许淇先生在包头离世,许先生自沪来包,六十年笔耕不缀,在中国散文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包头文学界,许淇是一面旗帜,如今斯人已去,悠悠青山常在,世间再无许淇。10月11日上午8时30分,许淇先生告别仪式将在包头市殡仪馆举行。
许淇简介
       许淇,男,汉族,1937年2月生,中共党员,一级文学创作。曾任包头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现任内蒙古文史馆馆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在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评奖活动中荣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作品《散文诗代表作》列入2012年中国散文诗排行榜。两次获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在北京、上海举办过许淇彩墨画个人画展。200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儿童文学获第九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许淇随笔》、《散文诗代表作》、《守望我的篝火》、《词牌散文诗百阕》等。
       著有散文集《第一盏矿灯》(内蒙人民),散文集《呵大地》(上海文艺),散文诗集《北方森林曲》(湖南文艺),《许淇散文选集》(内蒙人民),《许淇散文诗近作选》(青海人民),短篇小说集《疯了的太阳》(青海人民),《词牌散文诗》(广西民族),散文诗集《城市意识流》(广西民族),《许淇随笔》(四川文艺),散文集《美的凝眸》(河北少儿),随笔集《在自己的灯下》(北岳文艺),《伞语》(作家),散文集《草原的精灵》(内蒙教育)。
        许淇早年学画,毕业于苏州并师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三大师,除创作传统新文人画外,又多作现代彩墨画。
  书画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作品集》、《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画册选刊并被收藏。传略录入多种人物辞书。

许淇:扎根包头六十年笔耕不辍
包头晚报记者 李亚强
       一身居家服,侧坐在沙发上,谈起毕生所爱的文学和绘画,许淇先生精神抖擞,虽已入耄耋之年,但是依然耳聪目明,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就在前几天,包头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与此同时,十卷本的《许淇文集》也在颁奖仪式当天举行首发式,这让许淇先生感动不已。
       “我从上世纪50年代来到包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一名文艺志愿者的心态服务包头,歌颂大地和人民,所获得的成就有大有小,回顾我这一生,我并不感到遗憾和惭愧:没写文学垃圾,没有重复别人,也没有重复自己,这就足够了。”对于自己与包头这座城市的情感,许淇先生这样说。
上海来的文艺青年
       1956年,20多岁的许淇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他选择了包头这块热土。从上海坐火车经北京来到包头,他的工作单位是石拐沟包头煤矿筹备处。在来包头之前,他是一名文艺青年,与画家刘海粟、林风眠等过从甚密,接受了西方印象派、现代派和野兽派艺术思潮的洗礼。
       但是上世纪50年代的包头还没有林立的高楼,冬天寒冷刺骨,春天风沙漫天,与大上海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住的是土炕,画画根本没有条件,我本来是画油画的,但是包头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根本不可能画油画,勉强在宣纸上画国画,成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没有条件作画,心中的情怀无法释放,面对着巍峨的大青山、朴素的包头人民,许淇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一些东西。
       “我刚来的时候猛一看,南方的山没有北方的粗狂,包头境内的阴山真是鬼斧神工,心想这个地方了不得。”许淇说,那时候他就开始了写作,在阴山的山坳里,他写出了一组散文诗《大青山赞》,1957年投稿到《人民文学》杂志,没想到不单得到刊发,还收到了一封编辑部的来信,许淇的文学创作正式开始起步。
       从此之后,许淇的名字也开始受到文坛关注。1959年,他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钢铁大街》;,还被译成俄文;。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包钢建设,赢得了一片掌声。《光明日报》以大版的篇幅发表了许淇写塞北田野、草原的长散文《金锁呐》,《收获》杂志刊登了其散文《在峡谷里》,在《文汇报》发表了写自然生态的《田野上的野菜》、《乌梁素海水鸟志》等。
       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车马大店》和1963年头条刊出的《采风记》。后者是许淇跟随“爬山歌王”韩燕如到河套地区搜集爬山歌后所作,发表后反响很大。
散文诗的“三驾马车”之一
       散文诗是国外泊来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不为读者所熟悉,用许淇的话说就是没有文体意识,“没人写,写了也没有人注意,是一种边缘文体,一种独立的、不成熟的文体”。当时只有柯蓝、郭风出过散文诗小册子。“当时我写了一组散文诗,名为《大地集——一个年轻人的勘探手记》,从此开始我的创作从美术转向文学,绘画只在有展览时创作。”许淇说。
        在许淇看来,散文诗是挖掘内心世界,人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把自然和人生给你的感受书写出来。“我的散文诗创作接地气,不凭空做梦,反映地区的生活感受、反映包钢建设,把阴山、黄河对我的灵魂所起的作用,间接地反映出来。”许淇说,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以乡村、田园等抒情散文诗为主,他则将眼光投向城市题材,写城市生活,逐渐引起散文诗界的广泛关注。
       城市题材创作到一定地步,许淇再次发现了局限性,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中国古典文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融合时代特色去运用,这时候我就想到了用词牌去创作散文诗,词牌流传较广的就有400多首,我只选取了150多首进行创作,词牌不是对词本身的解读,而是在词牌的题目框架下进行个体创作”。实际上,词牌散文诗的出现,也正式奠定了许淇在中国散文诗创作领域的地位。
     《散文诗》杂志主编冯明德表示,在中国当代散文诗创作中,耿林莽、李耕、许淇被誉为“散文诗三驾马车”,而许淇先生是年纪最小的一位,“许淇先生首创的词牌散文诗更是在散文诗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他的作品里,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理论和创作的融合非常到位”。 
六十年歌咏大地和人民
      许淇先生在散文诗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绩,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但是此次获得包头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他为此欣慰不已。“我在包头这么多年,担任文联主席的时间就有14年,当时因为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对文艺的支持力度较小,在我的促动下设立了‘包头文艺振兴奖’,但是奖励的额度较小,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市委、市政府能够设立这样一个奖,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是对我60多年文学创作、文艺服务的认可。”许淇先生说,十卷本《许淇文集》也在市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出版发行,“《许淇文集》是我八十岁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是我六十年从艺生涯的记录。现实生活要求我为人民而创作,我早就将创作核心总结为‘大地和人民是永恒的主题’。任何单位指定我下厂下乡,我必然会‘接地气’,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许淇先生将包头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的全部奖金捐献出来,设立许淇文学奖,以奖励在包头这片热土上根植大地和人民、潜心创作的年轻文艺工作者,这是他对这片土地的回报。
        许淇先生表示,《许淇文集》的出版发行,也意味着他将从此封笔,不再写文学作品,但是会在有灵感的时候画一些随心的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