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一直有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大事小情,皆付与笔端。故历史上许多珍贵的水灾资料,就这么留下来了。如《汉书·五行志上》中,便记载有多次大水灾:公元前185年汉中、南郡发大水,淹了4000多家;公元前184年秋,河南大水,伊水、洛水淹没了1600余家,同年汝水泛滥,淹了800多家。最严重的是吕雉主政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180年夏季,汉中、南郡再发大水,淹没6000多家,同年南阳沔水闹洪灾,淹了10000多家……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暴雨到处肆虐,从南到北各地水灾多发,不少城市刹那间变成了泽国,。
古山之石,可攻今玉。
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历史的经验该如何借鉴,引发了人们对终极关怀的深深思考。
古代的城市选址,离不开水源。水利与水患,交织在古人的生活中。如何兴利除弊,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城市的排水问题就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作为调节能力最强的大型水利工程自然是首当其冲,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每年雨季,当岷江与其他支流水系汇集,都会给“天府之国”造成严重的洪灾;雨水过后,因为没有蓄水工程,成都平原又成了干旱之地。于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实地考察之后,吸取了前人的治水经验,发动民众,修建了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
都江堰后经历代不断改造与完善,沿用至今。如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渠首枢纽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分别起到分水、泄洪排沙和引水作用。鱼嘴位于江心沙洲顶端,将岷江分成内、外两江,外江以行洪为主,内江为引水总干渠,因选择在特定位置,在分水时具有调节内外江水流比例的作用,在旱涝时期形成不同的四六比例,适应了灌溉与防洪的需要。
飞沙堰位于内江右岸的弯道处,比内江河床高2米,可将多余的水排出,起到泄洪排沙作用。岷江流量越大,飞沙堰排洪作用也越大。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可排出内江流量的75%以上。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为人工开凿而成,起到向下游引水灌溉作用,并防止内江洪水过多进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洪峰超过一定值以后,宝瓶口的进水流量就很少再增加;出现异常迅猛的洪水时,飞沙堰自行溃决,加大泄洪量,使宝瓶口前水位迅速下降。宝瓶口的控制功能对下游灌区的防洪涝作用很大。
都江堰历史上留下“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即每年须将内江凤栖窝下的河床淘至一定深度,否则次年就会使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无法保证灌溉需要。同时,为保证泄洪和排沙的效果,飞沙堰不宜修筑太高,否则还可能给农业造成水患。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流体力学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建造者们利用河流的地形和水流等自然条件,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引水、排洪、排沙等多方面的工程效益,在2000多年中持续使用,消除了岷江水患。
除去分流截支,造福天府之国两千多年的都江堰以外,我国比较有名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安徽省寿县—芍陂(公元前598-公元前591年)、陕西泾阳—郑国渠(公元前246年),广西兴安—灵渠(公元前214年)以及人工开凿的全长约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这些水利工程或是因为军事需要,或是用于航运疏导,抑或是为了调节水利,但是不管其初衷是否只是为了防洪,都组成了我国古代城市抗洪的第一道。
不管如何庞大的水利系统,都只能阻止一定的水量,这是一个能阻则已,阻挡不了反而会成为最大威胁的工程。随着大坝的决堤,本已经阻挡住的大量蓄水顷刻间如虹倾泄,绝对是下游所有百姓的噩梦。于是古代的人民在第一道之后就设置了第二道:和防洪堤。
往往都有独立的引水源头,保证干旱时期的城市居民用水和活水来源;其又连接着城内的雨污排水系统,集排水、排污于一体,最后用人工渠道引入江河湖泊,这和如今贯穿城市的主河流,支河道并无多大区别。而在之外,有些资源丰富,条件充足的古城亦会修建一道土墙防洪堤,这类防洪堤一般来说会距主城比较远,一是为了给洪水来临时的人民争取足够的时间,二则是为了保护城边的庄稼不受洪灾,当然这些防洪措施都建立在水量尚还能在防洪提和的控制之内,一旦防洪提和都无法阻挡了,那么对于城内的百姓来说,就只有逃跑避难一条路,这个时候城墙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连都挡不住的洪涝面前,城墙几乎成为了为百姓争取逃离时间的最后一道,而且有些城墙为了需要也都设有分洪泄口,当城内雨量过大的或者洪水涌进城内时,则开启泄水闸排水。泄水闸肯定是开在全城地势最低处,然后用一条排水渠引到拥有极大蓄水能力的洼地,缓解甚至完全解决灾情。比如北宋东京,因为地处水流汇集之地,所以极易引发洪灾,故而便在横穿城市的汴河上修建了多座泄水闸,辅以城内的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洪水排入涡河或者白沟。
近600岁的紫禁城,因日前京城连日大雨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从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不仅展示了难得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强大排水能力。
故宫防洪系统为何能够抵御历次暴雨洪水的考验?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建筑北高南低排积水,几百年来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二是三大殿“千龙出水”,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综上所述,在抗洪方面,我们还需要好好学习老祖宗,研究探索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设计一整套科学长久的应对措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从此远离水患。(刘继兴)
作者简介
刘继兴,生于1970年,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作家,文史学者,传媒高管,太原市博雅奇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已发表作品达千万字,有
《刘继兴读史》
《历史的迷踪:你所不了解的历史真相》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
《历史上那些牛人们》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
《民国大腕》
《民国秘闻》
《清朝原来这么有趣》
《818你不知道的晚清》
《民国那些牛人》
《最雷人的历史趣闻》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另类故史:谈资时代的历史爆料》
《最是惊艳民国范》
。
与此同时,刘继兴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台湾出版了面向全球华人发行的繁体版——
《你一定不知道的56个历史真相》
《荒唐!帝王不为人知的一面》
《震惊历史的50则黑色幽默》
《清朝的那些秘闻趣事》
《历史老师来不及教的幽默奇闻》等7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