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人为什么把上厕所说成“解手”?背手的习惯始于何时?


一、元朝移民大背景

中国历史上移民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计划性最强的,以明朝初年为最。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前后有十八次之多,迁移总人口超过百万之众,涉及地区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等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区,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对于大量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被迫而行的,地方官员采用坑、蒙、哄、骗、诱等各种手段,以“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政策性派遣,实在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就“全家一个不留”的全迁;而且,为了防止移民户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明朝移民政策还特别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得同迁一地。”

山东曹县《魏刘氏合谱》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别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以铜佛为记。”那么,不愿更改姓名者,就只能被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异地安置。在这种移民大背景下,哪有不强迫之理!

押送官员为了防止被迁徙移民中途逃跑,便不分男女,一律用绳索倒背着手捆绑成一串串,象驱赶牲畜一样蠕蠕前行;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行路住宿,这些人都必须被倒绑着,以防逃逸。

漫漫数千里,度月经年,长此以往,人们早已习惯于倒背着手行走,相依偎地生活;久而久之,这些移民们给自己、也给子子孙孙们留下一个“习惯”——倒背手行走。看上去似乎很悠闲自得,事实上只是长时间所形成的慢慢踱步的一种习惯性姿态,据说它是来源于移民迁徙过程所形成的无奈之举。
(这里,卫生间又叫解手场)

 

当一队队、一串串的男女移民被捆绑着步步挪移之时,忍屈负辱,饥肠辘辘,餐风宿露,风尘仆仆,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挨饿的,受冻的,死亡的,生病的,漫漫旅途之中在所难免。

在这么多的人群之中,只是生理需求的大小便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长长的队伍之中,真正需要方便者已是丛出不穷,更何况还有许多故意拖延着时间不愿离开者有事没事的假装需求,因而要求方便的喊叫声此起彼伏。

每当有人需要方便时,便叫喊着“军爷,给我解手,行个方便,我要拉屎,我要撒尿!”如此等等;渐渐地,“解手”、“方便”就成了需要拉屎、撒尿的代名词。“解手”的称呼,既符合迁徙队伍的实际需求,也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隐晦”学说。

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很多不雅的、犯忌讳的行为,都采用专用的隐晦说词,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死人现象,对于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专用名词——皇帝之死叫“崩”,皇后之死叫“薨(hōng轰)”,大臣之死叫“殁(mò没)”,一般人之死叫“死”;婴儿之死叫“夭”,幼儿之死叫“殇(shāng伤)”,成年人之死叫“死”,老年人之死叫“逝”;另有儒雅之词如“去世”、“谢世”、“仙逝”、“殡天”、“长辞”、“升天”、“乘鹤”、“驾鹤”、“西行”、“归西”,等等;通俗的说法如“走了”、“去了”、“完了”、“没了”、“散了”、“了了”、“吹了”、“吹灯了”、“蹬腿了”、“翘腿了”、“翘辫子了”、“去球了”、“玩完了”等等;

再如上厕所之类的活动,有“厕所”、“卫生间”、“洗手间”、“盥洗室”、“茅房”、“茅厕”、“茅坑”、“茅子”、“上厕所”、“如厕”、“洗手”、“解手”、“方便”、“拉屎”、“屙屎”、“屙巴巴”、“拉尿”、“撒尿”、“尿(niào)尿(suī睢)”、“尿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解手”、“方便”的用词。

那么,其中“解手”一词的由来就是起源于移民大迁徙的特定条件;这种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特定词语,传承了几百年,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内涵。

从“解手”一词的形成,我们除了可以了解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史实之外,更是可以了解当时各级官府对被移民者所采取的胁迫措施,并非是广大被移民者都能够心甘情愿的积极响应政府的伟大号召!

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可以看到当朝政府在治理国家、稳定社会、医治战争、巩固朝政的艰辛和不易。

事实表明:每个朝代的兴起和稳定都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既便是高瞻远瞩的“爱国爱民”政策,也是未必能被百姓大众所乐意接受的。大与小,公与私;人与己,内与外;国与家,官与民;眼前与长远,长治与久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有所权衡和加以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