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故乡,从记忆到现实》

《故乡,从记忆到现实》

01.

故乡,是生我养我令我终身难忘之地,有稚气未脱的无知童年,有伴我成长伴我游戏的少年伙伴。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对故乡的远离,故乡渐渐地淡忘在内心深处的记忆里。随着对生活的奔波和对工作的追求,背井离乡越来越成为游子们的无奈之举。故乡和童年随之成了记忆中唯一的梦境和彼此叙旧的话题。

我的故乡界于宜昌和荆州之间的某一处江汉平原,没有山,是由长江主干、支流包围着的一个洲。历史记载百里洲形似歪柄葫芦状,东西长28千米,西窄东宽,约3-15.5千米,面积约212平方千米。最亮丽的风景线是那条环形的由洲内农民加固增高的防洪堤坝,此大堤长73.6千米。(数据来自于2018~覃业程)。少年的时候伙伴们就憧憬着能骑着自行车环堤一周,看到底是什么感受?可直到如今也未成行,甚是遗憾!

记忆中最令我喜悦的一幕风景就是夏天的时候,成片西瓜地里,稀稀朗朗的瓜棚分散杵立在田间地头。我最喜欢的是坐在瓜地里看着遍地圆滚滚的西瓜,欣赏着西阳西下的变化。太阳渐渐西移慢慢失去光芒不再刺眼,看着它从一个圆逐渐飘散成一片红云,和周围的云彩混合、分散,云彩再慢慢地集拢合成还原成圆。这样反复几次,太阳就渐渐地躲在云彩的背后一点一点被坠到地平线下面消失了。天空不再明亮,慢慢地暗淡成灰蒙蒙的了,路上隐约可见三三两两收工的农民疲惫的背影,渐行渐远地消失在黑夜之中。

小学的时候因为太阳,我还闹了个笑话。我的小学校园就坐落在环堤的内侧,我们经常乘着课休或午休就成群结队地在堤坝上或草坪上奔跑或游戏,甚至跑到长江岸波上看来来往往的行船。某天天空晴朗,下午的最后一堂课我的眼光突然透过窗户望到了堤外坡的树林尖,因为堤坝的高度眼光只能望到树尖。我看到一棵树尖好像烧起来了,很红像火苗。我指着那棵树对数学老师说,树好像烧起来了。数学老师忽一看也说好像是哦,他再仔细地看了会,说:“不是,那是太阳。”原来是太阳偏西了红彤彤地似火,刚好被树尖挡着了,貌似一看像火烧着了树。

童年里没有玩具,最喜欢的是玩水和形形色色的土玩具,什么捉迷藏、跳房子、跳皮筋,滚圈圈、过家家等自制的玩具方式。

最兴奋最欢快的就是家门口修了一条小渠沟,不深,是为了夏天防洪排水或干旱时浇灌田地用的。当第一次排涝的时候长江浑浊的凉水缓缓地从远方顺着沟底流过来的时候,最初的时候水似蚯蚓在沟底部爬动,浑水越来越猛的时候恰似蛇影一样就窜到了眼跟前。一群一群的小伙伴欢呼着叫唤着“水来了……水来了……”,大家都跑到沟渠边看着水由浅到深迅速地涌向沟渠的远方,瞬间灌满了整条沟。小伙伴们跑到沟边的水泥边沿上坐着,把裤腿卷起来,把小腿伸到水里感受着水的清凉和水流动的冲击;有的小伙伴打起了水仗,你浇我、我浇你地追赶着,嘻嘻哈哈地疯玩着。大人们讨论着田地里再也不怕天干了,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惊喜和兴奋。

这条沟渠在修了大的人工河或渠道后又被填平了,我们也渐渐地把它忘了!

最振奋人心的热火朝天的场景就是村里全体成员筑堤的壮观场面。家里有板车的就用板车,没板车的就用箩筐。家里所有人都会参加,从六七岁的孩子到六十岁左右的老爷爷都会参加,最重要的主力军还是中年期的男女壮劳力。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家用的是板车,父亲和母亲轮流换着在最前面掌把手,我们四个孩子就在后面,在车两边用力推。多数时候是用缰绳套牛在车把手前面拉,父亲的牛鞭从来不会甩在牛背上,只是挥一挥牛鞭,牛就用劲了,用牛的时候我们在后面推就会轻松多了,有时候还会偷一下懒。

用箩筐的就只能用肩挑了,挑着担子的村民争先恐后地堤上堤下来回不停地跑,生怕落在别人的后面。堤内挖土上车,堤上卸土填方,用的全是力气,人人都汗流夹背、热血沸腾。赶牛的吆喝声,挑担的嘿哟声,小孩的嘻哈声混成了高低起伏的交响曲,真的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热闹场景。

当大家拉不动或挑累了之后就三五成群地坐下来休息一会,男的就聚在一起从口袋里掏出烟叶自己裹几圈然后叼在嘴里用火柴点着了开始吧啦着抽起来,互相讨论着地里明年种什么怎么种;女的就聚到一起拉家常,有的绣着鞋垫有的纳着鞋底,嘴上说着家长里短的。孩子们也没有精神再乱跑了,也会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喝喝水,那时候没有零食可以馋馋嘴的。这一天活干下来真的是精疲力尽,四肢发软,腰酸背痛。

每次筑堤之后就要给堤坝两侧的新土方植草皮了,植草皮的时候村里就会禁止所有的牲畜牵到堤坝上吃草。

就因为村民对堤坝的加固增高才让百里洲能年年抵御夏天长江涨潮的洪峰。在我的记忆里最严重的一年就是1998年的洪水。那年洪水水位高、来势猛、水量大、时间久。一江浊水一下让江面宽阔了很多,明显拉大了两岸的距离,对河的城区建筑也变得模糊了,江面波涌似有一马平川、气吞山河的磅礴之势,令人心生畏惧、恐慌。堤上禁止跑货车,河上所有的对河船都禁止航行,只有几个地方大的轮渡船在运送外出的村民。河里不断有树枝树杆,也有家具杂物等从上游飘来,防汛的人们就说又不知上游哪个村庄受灾了。那年在堤上走心都发抖,因为洪水已和堤面差不多平齐了,稍有点波浪就会把水推到堤面上来。(据记载当时817日当地最高洪峰水位曾达到47.78米。数据来自于2018~覃业程)。

听说当时已经做好破堤泄洪的准备了,洲内官兵也入驻不少。大部分老人孩子都赶紧送出百里洲投奔江南江北的亲戚朋友家,没有落脚地的就在市里租房暂居,洲内留下的都是家里的壮劳力,多数是我们的父母双亲。家家都收拾好所有的衣服被褥,把这些都悬挂到房梁上。他们不走,他们要留下来防汛守堤。每家每户都有责任段,不能有半点马虎,规定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要巡查坝内坝外堤坡是否有蚁穴或溃口冒水的隐患,要及早发现上报,及时地组织人员堵洞堵水。听说有几处大的溃口都被村民和官兵及时打桩填补土石等物堵住了,就是因为洲民和官兵的共同防守和高度警惕性,才保住了堤坝没出现大的溃口险情。,百里洲的堤坝保护了一方洲民的安危,真的很令人激动和感恩。这不能不说堤坝是牢固的,不是豆腐渣工程;官兵是爱民爱洲的,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地保民守堤护洲。

大人们曾说如果破堤的话那场景就惨不忍睹了,54年破堤之后洲内农民用了几年才缓过饥荒,恢复地里庄稼的收成。

    为了纪念98年军民齐心抗洪的胜利,镇里特建立了一个“抗洪广场”。广场临江而建,一座铝合金的雕塑伫立在广场中心,主体建筑形似天坛,以八卦图形为基调,设有四门。银灰色不锈钢雕塑由武汉园林雕塑设计院设计,图意为武警官兵在洪水中打桩固石,堵截洪流。

红色“抗洪广场”行书大字为宜昌市委原书记孙志刚所题,、百里洲镇人民政府撰文。碑文称“长江第一洲的枝江百里洲,一手擎起灭顶洪水,一手捧出巨大奉献,谱写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壮歌”。(此段来源于2018~覃业程)。

目前堤坝的高度是从1954年破堤之后洲内人民每年筑堤的成果,累积了洲内近十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虽然筑堤没有筑长城的气势或影响之大,但对于百里洲的洲民来说也是历史性的印证或标志。

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却有一件最令人难以抹去的是某年的冬天,河水退了露出了很多沙滩,把长江水流也截断了分成了好几个小的支流。某天村子里组织一批村民去小河流中间的沙滩上挖沙石,渐近傍晚下起了小雨,家家户户已经燃起了烟囱,准备晚饭了。忽然从堤坝上传来紧急的呼救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带有哭泣声“救人啊……快到河里救人啊……”。就几分钟,村里人都预感发生了什么,全都恐慌地朝河坝跑去。抱衣服的拿竹杆的拿雨伞的都有,更重要的是手电筒,也有人在哭着往河岸跑。村里男女老少都跑到河边去了,原来挖沙石的村民看天色已晚都着急回家,一群人硬挤到一条小木船上,应该叫舟。不料船因超载进水后在小河中间翻了,有一个女的抓住船椽竟爬到船底板上趴着,一直在叫喊“救命啊……救命啊……”。只可惜江河离村子有点远,又有堤坝、树林和田地相隔,村子里根本就听不到。幸亏她的女儿因天见黑了去河边找她,才给村里报了信。会游泳的男人都下河救人去了,还有小学的一位老师用竹杆撑着一条停在岸边的货船去救人,因为船的驾驶舱上锁了无法进舱驾驶。妇女们都在岸上接应着,给每个被救上来的人穿衣服取暖。村里医生也被请来了,给严重的、呛了水的村民诊疗,指导吐水。即使天黑了,手电筒光仍在河面上不停地扫来扫去捕捉水里是否还有人?有人在负责清点救上来的人员。那夜村里人都忙到很晚很晚,大人们一夜难眠。村子里沉浸在痛哭和雨水里,被黑夜的恐惧包围着。

那年我还小,只记得河边救人的场面很凄惨。天下着蒙蒙细雨,很冷很冷。村子里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有年轻人,有男人,有女人。失去亲人的家庭整日在哭泣中度过,也有老人因悲痛过度随着逝去的亲人相继离世的。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悲哀之中,所有村民都经受着这一劫带来的打击,让村子沉闷了很久很久才慢慢地被农活和家务拉扯到正常的生活气氛。

当时触动最大的是有一个男村民(好像是唯一的一个男的),年轻力壮,家有几个孩子都还不大。很多人都说他是会游泳的,而且翻船的地方离河岸并不远,是不会被淹死的,就因为他舍不得丢掉手中的一把铁锹和雨伞使得他失去了游泳的能力。大家都在为他叹惜为他哀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那年代村子里各家各户是多么地贫穷和艰难。

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造成了很深的撞击,第一次有了生死的概念。特别是对死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怜悯,第一次听父母讲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生命面前什么都可以先舍弃,人活着一切都可以再继续。

对故乡的记忆太多太多,是无法一一诉说的,也有随着记忆的流逝被淡忘得无影无踪的。

直到父母随着身体的渐渐衰退不能再进行农耕田作,他们随着兄弟搬到城里去了。从此离开了饱含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共同搭建的充满我们童年记忆的房子,离开了我们共同生活和居住了几十年的熟悉而亲切的村庄。

此后偶尔回家坐一次渡船,也是以走亲访友为名踏上这座洲岛。每次来去都是匆匆忙忙地,没有欣赏的时间停留在洲上浏览田野风光和吸收庄稼作物吐露的芬芳。

 

02.

原以为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越来越淡忘了,以后不会再有什么深的瓜葛。

没曾想17年年前我的微信号被表侄拉到了一个百里洲的微信群里(洲岛纪事,聆听故乡)。一是想不知道这个群是干什么的,二是想这应该跟我没什么关系,就想着退出来。表侄向我介绍了一下,我说那好吧,留在群里看看吧!

这一看就发现群里全是精英才子文艺佳人,是众多从百里洲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各行各业。从企业家到企业高管,从文人贤士到文学爱好者,从农业行家到农业专家,充分体现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博学风范。也深刻领悟到“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会影响你的见识和眼光”。我感觉到群内精英个个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创建本群的是镇政府领导班子,。年前领导选择213日在枝江卫民园林酒店举办的“洲岛纪事,聆听故乡”百里洲乡贤资智回乡座谈会,共有100多名乡贤参加。

。他希望各位乡贤为家乡建设群策群力,积极建言献策;在外地多为百里洲代言,多讲百里洲故事 ,多回家乡走走,引荐人才和好项目。百里洲镇镇长谈丹表态,会为在外的乡贤回乡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源于枝江大小事)

在群里呆得越久越感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女多,贤人多,能人更多。家乡的才女佳人们把洲岛的田野、江河沙滩堤坝、牛羊鸡鸭、果园树林及苗圃村庄拍得太美了,这也是现在高科技的效果,手机的功能太强大了。照片配上美文读来朗朗上口,配上视频音乐更是令人如醉如痴,多少次问自己:“家乡真的有如此的美景吗?!”

通过群里官民和各方贤人行家的互相交流,我对家乡现在的农村发展和变化了解得越来越多。忽然感叹到“遍寻诗和远方,蓦然回首,诗和远方就在家乡。相信着洲岛在官民和乡贤的共创下会越来越美丽富饶,家乡的父老乡亲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会越来越健康滋润。

自座谈会结束后镇领导把群名更改为“百里洲乡贤会”,座谈会成立了一个领导班子,有会长、、会员等成员;后续通过领导班子的会议推举与自荐颁发了荣誉洲民、荣誉村长、宣传大使等头衔,壮大了乡贤会的主力军,为乡贤会与乡镇领导、各村村委班子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与渠道。

我在这个群里也认识了几位新朋友和本家。也自知自己不是能人才子,更不是乡贤,但偶尔会在群里发言献策略表拥众建洲的热情。我呆在群里更多的是想能及时关注到家乡的风貌变化及发展,接受群里优秀人才的熏陶来进行自省自励,取长补短,激励自己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群里也偶尔会有分歧和偏见发生,会有个别乡亲在群里发泄对个别村干或陈年旧事的偏激或恶评,有偏离群的初衷,远离群的本意和目的。这样会加大群里组织领导的负担或浪费乡贤们的时间。珍惜他人的时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聚在群里就要围绕主题思想去交流,要做到就事论事,为解决眼前实际问题建议献策,为未来规划出谋划策,为全局着想。改变洲岛,建设一个全新的农村新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的,不是领导和乡贤们几个会议拿出几个规模就能立马见效的,它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智慧,更需要官民共同兴起改革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就像群里百里洲杏树种植家庭农场付文翠所说:“农村工作不好做,越穷的乡镇农民工作不好做,信息越闭塞的农村工作更不好做。……真正的扶贫是思想扶贫。思想贫瘠的人,对扶贫产生依赖,反正有人给吃给穿,不用劳作,坐享其成。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另当别论。扶贫需要带动其参与劳动,获得自立更生的能力,而不是靠社会盲目捐款,那将会越扶越贫,成为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阻碍。”

综合群里几个月来大家发表的众多意见,乡贤们和村民之间的谈论和交流,以及镇领导多次提到的思想观念,我用四字语总结了一下。通过反复斟酌反复推敲最后编成了一篇比较贴合群初衷和共同目标的顺口溜发到了群里。

520顺溜洲群送乡贤       

  群歌:  福佑中华万万年。   

  群旨:   振我洲岛,兴我农田。

              生态还原,众贤共划。

  群规:  实名入群,以表诚心。

              振兴洲岛,扩路建桥。  

             农商合作,引进乡贤。

             果园林田,筹谋规划。    

             旅游民宿,招商引资。

             献计献策,废话莫扯。 

             集思广义,。

             吐故纳新,舍小保大。       

             寻古论今,传播文化。

             领导带头,资金跟后。     

             众志成城,洲岛必发。      

 群责:   洲岛改版,万众同心。

发出后群领导给予了回复并被领导们认可定为了群的宗旨,成为本群的群公告。

扩路建桥是所有家乡人呼声最高且是乡亲们多年来的期盼。一个地方的发达必须先打通交通,交通便捷运输行业才更容易与外界来往,增加贸易的进出。发展农业和果园等生态规模,把我们的优质产品推出去让全国各地的消费群体接受并认可。在解决了各乡村村民的实际问题和生存质量后,再扩展旅游、民宿这样的服务项目,吸引全国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来娱乐消费以推进各乡村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所有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各乡村农民的共同意向,所有的发展使我们要带动的不仅仅是物质或经济利益,还要并肩带动农民的思想和眼光,以及整个乡镇的文明和文化。

就如网上所说的广东某村亿万富豪陈生出资为村民建了158套别墅无偿赠送,为什么会分不出去?还闹了N。其中一个原因也许跟当地村民的思想觉悟有关,村民的思想没跟上,无偿捐赠就会成为某些人的私欲和贪婪的导火索。

洲岛的发展发达富强与洲上所有的村民、众多投资商及乡镇领导的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众志成诚的决心密切相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贫穷到富裕,从零散到整体,改变的不仅仅是版图,重要的是家乡父老的思想。思想更新,眼光放长,行动才跟得上。愿众望所归,洲岛蓝图指日可待。

以下摘录来自本群众多乡贤、村民和领导的几段正能量交流,,以借鉴学习。


图片来自朋友实景拍摄。在此感谢!

关注作者的个人公众号请扫二维码 ,谢谢!           

水晶cynthia是一个容颜渐老心却永远年轻爱写回忆录的顽皮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