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聊玩具制造的时候,Made in China 就是世界一流

题图来源:迪奥 / 知乎


中国目前的玩具制造水平,最高的达到了什么地步?


知友 | 迪奥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问题,非常兴奋地认认真真爬完了所有楼,但是看完的感觉却很诡异。


单独针对问题说个人看法的话:对于说中国目前的玩具制造水平,肯定是一流水准,毕竟从数十年多前就给世界一流玩具企业代工生产玩具产品,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涂色工艺都是顶级的,再加上曾经低廉的人工成本,也让世界上近 8 成的玩具全部 Made in China。


下面聊聊看到大多数回答里面的感想:因为一直收集购买玩具的原因,九十年代末期时认识了几家在东莞的玩具工厂老板,也有幸参观过几家。


用其中一家举例,该公司是给诸如寿屋,Diamond Select(美国最大的漫画渠道商,也生产玩具),麦克法兰(当时去的时候刚好在生产当时风靡一时的龙系列第一代)、孩之宝及迪士尼等公司代工制作玩具的,从制造技术工艺的水平来说,工厂完全轻松驾驭,用其老板的话来说,做的这类玩具其实都一样,没有任何难度。


换句话说,在不考虑所谓的知识产权问题去讨论技术的话,中国制造肯定是世界一流。


Diamond Select 在 2002 年

生产的漫威人物 Loki 的雕像


麦克法兰的龙系列

图片来源于百度搜图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玩具」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是类似拨浪鼓、皮球、摇铃这些无需追诉知识产权的玩具的话,在不考虑成本、完全良心生产的前提下讨论,那么中国制造一定是当仁不让的世界一流。


但如果是在聊类似变形金刚、高达、影视题材类 1:6 可动人形、动画、漫画角色人偶、甚至 GK 这些玩具的话,那么这些玩具之所以让大家喜欢和最核心的其实是知识产权部分。


作者从构思一部作品,创造一个人物,到受到大众喜爱,从而玩具化投放到市场供玩家购买赏玩;又或者设计师自行创设一个形象、一个人物,制作玩具,进而受到玩家喜欢甚至追捧;类似这样的「玩具制造」都是相对来说被大家认知的。


所以所谓的「玩具制造」,或许不应该只谈玩具生产这一个环节。


因为个人爱好以及熟悉程度原因,暂拿孩之宝公司的变形金刚举例。变形金刚人物形象以及玩具的历史可追溯至 30 多年前,甚至一度所有变形机器人乃至机器人的玩具都会被不少国人泛称「变形金刚」。


孩之宝的变形金刚品牌创立至今,全球有无数忠实粉丝,起初是为玩具打造动画广告,结果动画全球走红,玩具因此大卖,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商品成功案例,后期不断靠动画作品推动玩具生产,也让变形金刚这个品牌昌盛繁荣。


但一个品牌始终都有瓶颈和不足,变形金刚也不例外,随着初代变形金刚的核心粉丝平均年龄越来越大,购买力虽然相应提升,玩具销量不如从前,尤其是面对未来潜力市场,说白了就是小孩子,现在的孩子对于变形金刚的认知大不如 80 年代的黄金时代,乃至不如 90 年代末变形金刚相对沉寂的时候;可以说如果没有 DW 漫画(包括现在的 IDW 漫画)、07 真人版电影,变形金刚可能就跟很多我们熟悉的动画角色一样沉寂了。


伴随着变形金刚的又一轮火热,玩具也重新开始大卖,孩之宝也算抓住了机会,开拓了一系列新粉和老粉都会买单的玩具。


然后整个变形金刚品牌从低幼动画、稍大年龄层向的动画、真人电影、漫画、游戏等方面都开始发力,用动画、漫画、游戏结合玩具的策略把变形金刚玩具又重新推回到了大众视野里,类似各大商超也重新出现了玩具的身影。


当然,这种变化是针对大多数非核心粉丝群体而言的,而对于坚持喜欢收藏变形金刚的粉丝来说,其实一直都没有消失过,但终究这只是少部分人。



变形金刚动画作品中超人气角色六面兽,图中是经过日本设计师莲井章悟重新设计并于近期上市的变形玩具产品,有六种固定的变形形态,可玩性很高。


上面这一段看起来跟玩具制造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制造玩具的公司来说,没有这些内容的铺垫、没有市场的积极反应,是不会有后续的玩具的。


比如很多出现在变形金刚中的人物其实至今都鲜有玩具甚至没有出过玩具,原因很简单,就是从市场反馈以及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得出来的。


曾经跟日本公司 Takara Tomy 的设计变形金刚玩具的多个日本设计师聊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物只是昙花一现就不再制作后续的玩具,有些明明应该是搭档角色的却只出了 A 而迟迟不见 B,有些在动画、漫画中超有特点的角色一直不见出任何玩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设计师苦笑着说,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最想做的事情包括不仅限于以下几点:设计全部出场角色;为感觉曾经设计不甚满意的玩具重新设计;希望能在多个系列中全部设计某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角色;希望能在现在玩具设计过程之中不受限制的自由发挥等。


而制约玩具设计师乃至整个公司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无外乎就是成本和销量,变形金刚的玩具有非常清晰的分类体系,同样也有非常清晰的价格体系。


一来方便针对不同市场的推广策略,二来有利于科学化的管理产品的全流程,再来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轻松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具购买方式。


同时,如果某个角色在出品面世以后反响平平甚至一塌糊涂,那么就算这个角色是主角,甚至有搭档角色可以组合,也挽救不了暂时会被斩断后续产品的命运。



TakakraTomy 出品的 Master Piece 系列第 24 作汽车人司令官史达,在动画原作中有一个角色狮王可以与其组合为狮王史达。只可惜这款产品上市后销量平平,后续狮王的计划也被暂停。


(其实对于版权方出角色产品无外乎看两个因素:首先是人物的人气热度是否足够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看该角色相关人物产品甚至是所属系列作品相关产品的销量如何。因此,每当希望该系列有后续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其实除了主动发声请愿之外,就是花钱购买。)


而到了所谓的玩具设计制造这个环节,拿 Takara Tomy 公司设计的变形金刚玩具举例,美国孩之宝公司即将设计生产某个变形金刚的变形玩具,于是公司将人物、设计要求、所属级别、玩具零件数、玩具用料总重等硬性数据发给设计团队,然后这些日本设计师们根据以上这些硬性要求来完成设计要求。


换句话说,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所有的变形金刚玩具,无论多么复杂或多么简单,都是经过各种计算和研究之后的设计成果。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由于美国版的变形金刚要求上市时间与日本版不同,因此日本设计师经常是压着设计截止日期完成设计然后快速送去生产以供全球市场的需求;而日版玩具相对则滞后个把月时间上市,于是设计师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零件松紧度、细节刻画甚至变形机制,同样还会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设计配色方案,这也是为什么日版玩具和美版玩具有很大不同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因为日版玩具面对的年龄层和美版不同,因此,日版玩具往往都会比美版玩具定价高出许多。



图中方盒装的变形金刚为日版玩具,从上色、关节松紧度,甚至到头雕和配色都和美版的玩具有很大区别,同样,上市周期略晚几个月,单品定价上也贵出不少,图中几款当时大约贵 50% 左右。


有很多玩具收藏者会抱怨现在的变形金刚玩具如何的材质不如从前抑或多么的不满意,其实这也同样有很多因素造成,除了前面提到的有设计限制的因素外,还有就是定价问题,为了保证物流、人工、生产、原料、市场营销和渠道等成本不断涨价的前提下仍旧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定价,比如控制零件从而减少开模模具数量,规定重量以确定物流运费等。


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各国市场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对于玩具材料的安全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现在变形金刚的使用材料也和 80 年代的玩具大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谈玩具制造的时候,抛开商业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抛开健康安全因素去谈,都不能说是恰当的。



2016 年 10 月在纽约把玩到了还未上市的变形金刚人物黑影 Skyshadow,拆分可变为飞机及坦克,跟设计师聊到了不少在设计这款玩具时的考虑因素,其中提到了关于虽然对该角色很的喜爱,但由于预计销量不会很高,因此将会采用类似改模重涂的方式在以后出品另一只超人气角色的可能性。


大概从十年多以前涌现的所谓第三方变形机器人玩具(抱歉在这里不能也不该用所谓的第三方变形金刚容描述这些产品,因为严格来说他们不是变形金刚),其实起初也正是因为许多玩家觉得有些玩具设计的不够完美、有些喜欢的人物角色迟迟不出玩具而应运而生的产物。


随后由于变形金刚重新炒热,第三方厂商也逐渐扩大阵营和规模。大量基于变形金刚作品中出场人物设计的变形机器人玩具涌现到市场上,不少玩家也从中得到了满足,第三方厂家更是从中获益。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这些第三方绝对没办法也不能用盗版来定义,一来没有使用人物角色姓名、没有使用注册的派别标志,更没有在包装上打上「变形金刚」的名称用于销售,因此从法律层面来说并不能算是盗版。


就此曾经跟孩之宝美国的变形金刚品牌负责人、设计师以及日本变形金刚设计师聊过他们对此的看法,从职业角度出发,几位变形金刚从业者对于第三方玩具设计的观点不做解释,但他们都了解这些厂商的行为无法用违法去定义,但是几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不约而同的说了「违反游戏规则」这种表达。


对此,其实我这么理解,比如一个形象从设计之初到诞生于作品中,是从 0 分做到了 80 分,接下来进入到后续周边生产,通过商业考量和设计师的努力,一个形象从作品中变成了玩具面世,从 80 分或许就做到了 90 分,好的玩具甚至做到了 100 分。


然后第三方厂商的角色,不考虑游戏规则因素,或许从 80 分接手,设计出一款从把玩角度可以达到 110 分甚至 150 分的玩具,但是既没有前面的版权所有者的企业行为约束,可能也没有健康安全因素考量。


或许有些第三方厂商直接从 90 至 100 分接手,设计出了玩具配件包,一只玩具依靠配件可以变得非常的好看甚至有了更多的玩法。


以上两种都是常见的第三方厂商的模式,可以说这些厂商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变得更高更强。那么在讨论这些厂商的玩具制造水平,其实或许应该稍微多综合一些其他因素思考。


至于一些山寨、KO 和直接以各种比例翻制其他公司产品的厂商,其实他们连第三方都不能算。


说了好多,其实是想说讨论玩具制造水平的话,如果只谈生产水平,那么可以说和几十年前的水平一样:一直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那么也就不用探讨那些优秀的第三方厂商甚至是盗版厂商了。

 

总而言之,当我们聊中国制造这个话题的时候,或许也该把除了纯生产加工工艺之外的其他相关必要环节和因素一起加进来考虑和讨论。也许,这样才能聊出更多有意思值得分享的内容来。



感谢阅读至此,言而总之,一起开开心心玩玩具总是快乐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