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的农垦致富经 ——记红星农场陈友容和南华农场韦翠流

湛江农垦的外来务工人员成千上万,其中不乏一群外来女工,大部分在农业一线从事种植、养殖等劳动生产工作。她们远离故土,扎根农垦,兢兢业业,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发家致富。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们乐于分享,热心公益,不断探索生产新方式,引领农场职工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实现了人生价值,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红星农场陈友容、南华农场韦翠流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陈友容: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养猪能手

陈友容是红星农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是四川荣县人,在1994年来到广东湛江红星农场12队工作。今年53岁的她,凭着一颗敢拼敢搏的执着心,在做好甘蔗主业的同时,专注发展生猪养殖业,现已成为红星农场家喻户晓的养猪能手。2016年,红星农场授予陈友容“十大先进女工”养殖能手荣誉。

刚来农场时,陈友容承包岗位土地种植甘蔗,除去日常开支,收入甚微。“我想的是怎样在种好甘蔗之余能赚更多的钱,让家里的生活早日好起来。”陈友容并不满足现有生活,积极寻找赚钱渠道。当她得知广东的生猪市场收购价格比四川老家的好,加上当时日常生活中柴火不足,养猪可以建沼气池,猪粪还能用于甘蔗施肥,创收和生活都可以获益时,就下定决心在农场进行生猪养殖。

凭着以前在四川老家的养猪经验,陈友容将简陋的伙房改造成猪舍,因经济能力有限,她就只养几头母猪,利用母猪自行繁殖小猪,繁殖出来的小猪并不出售,而是自己养大了再卖给商贩。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00年,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资金。随着收入的提高、资本的积累,陈友容不再满足于在自家伙房养殖,她了解到原生产队旧家具厂房子处于闲置状态,面积有1.8亩,便向生产队和农场申请租用。

2005年,陈友容又向生产队和农场申请,投资5万多元扩建230平方米共18个猪舍,当年存栏数达到120头。因当年生猪价格略低,毛收入达25万元,利润仅为5万元。2008年,陈友容再次扩建猪舍100平方米,建设母猪定型栏,养殖技术更加专业,当年母猪存栏数20头,肉猪存栏数提高至200头,利润10多万元。

2016年是陈友容养殖生猪以来市场收购价格最好的一年,当年出栏数260头,利润29万元。其他职工纷纷向她取经,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优质种猪和科学的生猪养殖技术、母猪繁育技术等。在她的帮助下,生猪养殖户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





韦翠流:推广甘蔗生产技术的优秀女工

今年45岁的韦翠流是广西大化县人,1993年来到南华农场3队从事农业生产工作,20多年来,她和丈夫风里来、雨里去,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近年来,多次荣获南华农场“先进生产者”“优秀女工”等称号。

韦翠流在甘蔗岗位上,不断探索和推广甘蔗生产新技术,摸索田管新方法,努力提高田管水平。她坚持犁地前先烧蔗地,再犁地旋耕打碎泥土,最后开沟种植;坚持选择特早熟和一类甘蔗品种,在质量和价格上增加收入;坚持淋水种蔗,种下后及时复淋水,为甘蔗生长打好基础。

同时,韦翠流坚持防虫与除草同步进行,根据不同时期甘蔗生长需求进行除草、防虫;非常重视施肥,适时增加施肥次数;坚持甘蔗地与“三高”地轮作,减少病虫害,确保地力好、产量高。

在2015-2016年榨季,韦翠流除在自家承包的55.5亩土地进行优良品种甘蔗种植外,还在橡胶树间格种植,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管理,亩产达到6.5吨以上,净收入10.7万元。在2016-2017年榨季,她决定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投入生产资金12万元,购买基地房屋、机井、供水管道等抗旱设施,并将74亩“三高”地轮种甘蔗,预计可收蔗670吨,亩产7.5吨,收入32.8万元。

作为一名新型农工科技培训班的学员,韦翠流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指导职工管理经营,带动邻里共同致富。特别是在砍蔗种蔗期间,经常组织力量支援缺乏劳动力的职工,给生产队带来了新气象。

此外,韦翠流也是女工小组的成员,她经常义务为连队除草、清理垃圾,促进队容队貌的改善,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围绕农场推广的各项生产新技术,带领女职工争当生产技术标兵。

作者:记者 卓文秀 通讯员 傅学军 蔡俊英

来源:湛江云媒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平台文章来源如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2、徐闻新鲜事微信公众平台所展示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提供信息内容者负责。徐闻新鲜事微信公众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