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鼓之乡”,笔者充分领略到了壮族人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
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东兰县城新城路拉同桥头左岸,一座依山傍水,青瓦灰砖,花窗吊檐,颇具壮家干栏式结构风格的建筑分外醒目。走进当地的铜鼓收藏馆,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
百余面形态各异的铜鼓,按历史、性质、用途等大致分放在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有大力士双手擎着的,有散花仙女背着的,有如来佛双肩挑着的……工艺粗细不一,粗犷者豪放大气,精细者古朴秀美。
铜鼓身上的图纹更是千姿百态,从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到狩猎、战事、钱宝、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再到吉祥用语“永世家财 万代进宝”、“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等等,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故事都呈现其上。
我留心观察了铜鼓身上的图案,发现“青蛙”的造型尤其多。村民告诉我,相传青蛙女神是雷婆的女儿,掌管雨水,使大地风调雨顺。青蛙被百姓看作是救世主、吉祥物,是神奇力量的化身。铜鼓声就好似雷公、雷婆的打雷声,也似青蛙的叫声,是下雨的先兆。所以,敲打铜鼓能使世间风调雨顺。
在东兰的壮村瑶寨,至今仍保留重要日子击打铜鼓的习俗,节庆活动和民族歌舞均与铜鼓密不可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壮、瑶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独特创造力。
“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
这是宋代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广西铜鼓的详尽描述。它表述了广西千百年来深深积淀的铜鼓文化。正是这种独特的铜鼓文化,为壮族历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文字来源:国家电网报
图片源自网络
统筹监制:许兴旺 责编::林岩 审校:马永
声明:,发布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话:82685629/82685958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本微信的关注!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