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大明末年的亡命之徒




明朝末年,辽东边境的后金崛起,他们擅长骑马射箭,来去如风,被称为“建州野人”,他们掠夺人口,毁坏城池,抢劫财物,成为朝廷的大患。面对凶猛善战的满人,明军畏之如虎。在明清之间发生的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中,只有袁崇焕真正打败过清军。

袁崇焕,公元1584年出生,从小就是个牛人。凡牛人,出生在哪里,现在都是要争的。争到了,地方上就可以打名人牌,以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建设。所以,关于袁崇焕的老家在哪里,广东人说是东莞人,广西人说是藤县人。也有人折衷一点说,祖籍是东莞,读书在藤县。:“县志至今传两地,田园犹在不需争。”意思说两广都是英雄的故乡,大家就不用争了。

袁崇焕书读得好,14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这对那个时候的南方人来说不得了的事。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已经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但岭南还是相对落后的地方。有的县几十年不出一个举人,不要说进士了。袁崇焕,一个商人的儿子,出生于非官非宦的家庭,能够高中大明朝第40名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一个神话。现在在北京孔庙的题名碑上还刻着袁崇焕的名字。名字的后面有一行小字“广西藤县籍”。根据《藤县志》记载,整个明朝276年,广西藤县只有5人中进士,平均55年才出一名进士,也就是说全县每两代人才出一名进士,可见多么不容易。

袁崇焕是个读书人,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

明朝读书人的强项是做八股文,空谈心性,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写了不少这个样子的人。袁崇焕与众不同,他最喜欢的话题是军事,当时辽东边境已经很不安宁,袁崇焕特别喜欢与人谈论这方面的话题。,袁崇焕和他们聊起辽东的边防情况,一谈就是大半天。中举后,袁崇焕考进士考了5次,每次都是步行进京,十多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之中,每到一处,总是结合地形地貌研究如何行兵布阵。

可以说,袁崇焕天生就具有军事家的潜质。现在在袁崇焕的故乡,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叫“土地公公守辽东”。故事说,袁崇焕小时候上私塾,听老师讲到后金在辽东边境掳掠,生灵涂炭。袁崇焕听了,满腔愤怒,放学路上经过土地庙时,捡起路边的瓦片,在墙上写道:“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据说,自从袁崇焕写了这句话以后,土地像轰然倒塌,而且再也塑不起来。传述这个故事的老百姓说土地公公是奉了未来兵部尚书的命令去守边疆去了。

进士及第后,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邵武县志》记载他能文能武,平日勤习武功。在担任县令时,有一次居民失火,身穿朝服朝靴的他救火心切,急忙跳上屋顶,登墙如履平地,帮助将大火扑灭。从这个记载看来,袁崇焕的体能不错,甚至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这为他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

天启二年,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位置上任满3年,来到京城接受朝廷的考核。

辽东边防的形势已经很紧张,有一次,天启帝甚至惊惶失措地抓住首辅叶向高的衣服哭起来。京城里的大小官员巴不得跑到外地去,金榜题名的进士们也不愿意留在京师做官,那些无职无位的富户们早就躲到乡下去了。

袁崇焕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京城的。在京城述职的闲暇,袁崇焕经常发表一些对于辽东军事的见解。他可不是光会做八股文的书呆子,对于时局的看法大多说在点子上。

御史侯恂是个爱才的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引起了侯恂的注意。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侯恂向朝廷上奏说:“袁崇焕能力超强,应该破格使用。”

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天启帝听从了侯恂的建议,破格任命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官不大,正六品,却很重要,主要掌管招兵买马,赏功罚过,还包括后勤财务等事情。在当时人看来,这是一个肥缺,可以捞很多很多的钱。当时明朝财政的很大一部分用在国防上,官员在这样的位置上雁过拔毛捞一点对当时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是袁崇焕关心的不是升官发财,他想的是有一个位置,为国家多做一点事情,让老百姓少受一点罪。这使得他与一般得官儿有所不同,显得怪怪的。

更怪的是袁崇焕在兵部主事位置上不久,就突然不见了,上司找不到他,下级找不到他。大家没办法,问他的家丁,家丁说:“我也不知道袁大人到哪里去了。”于是,兵部一位主事失踪的消息就在京城里传开了。

但是袁崇焕还是回来了,原来他一个人一匹马去关外考察地理情况去了。回来以后的袁崇焕向大家介绍山海关的形势,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有军队,有粮饷个人就能守住。”

袁崇焕说这话的时候的明军已经被后金打怕了,朝廷需要人到辽东去当官,往往是人人想办法推托,谁也不敢去。皇帝经常为这一类的事发愁,处分、罢官,好像都不管用。大家都被吓破了胆,袁崇焕却自己站出来表示愿意做点事,这让喜欢做木工活儿的明熹宗天启帝觉得很另类。

于是,袁崇焕又升了一级,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朝廷还从内帑拨银20万两,让他去招兵买马。当然,对于朝廷来说,20万两银子对于庞大的辽东防务经费来说并不是一个大的数目。朝廷也是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花点钱试试,没想到袁崇焕一不小心把事情做大了,用20万两的启动资金打造了明亡清兴历史上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后来的人们称之为关宁铁骑。

袁崇焕开始军旅生涯的时候,大明王朝正在一天天的腐烂下去,没有非常之人采取非常手段,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

布衣程本直是袁崇焕的知己,他称袁崇焕为“痴心人”、“泼胆汉”,视袁崇焕为举国上下唯一肯承担重任的人。

袁崇焕自称“大明朝的亡命之徒”。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袁崇焕曾经说:“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子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亡命徒的特征是敢于赌。袁崇焕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赌明朝的命运。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是封建官场的游戏规则,但是自视为亡命徒的袁崇焕却无视这条规则,屡次与上级叫板,弄得上级很没面子。

在担任山海关监军时,袁崇焕在守辽方略上和顶头上司辽东经略王在晋意见分歧,王主张退守山海关,袁主张在关外200里处建筑宁远城。袁崇焕坚持己见,越级奏告首辅叶向高。最终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迫使王在晋离职。袁崇焕按照自己的设想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花了两年时间才完工。

新筑的宁远城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把满洲重兵挡在关外21年之久。

明朝自成祖以后有太监监军的传统,军队的战略部署甚至连火器仓库的钥匙都由太监掌管。太监代表皇帝监军是是多年的惯例,谁也不敢吭声。但是袁崇焕竟然上疏皇帝要求约束太监的所作所为,这自然得罪了阉党。

在宁远大战前夕,他违背经略高第的撤退命令坚守孤城。逼得高第任其所为。即使是对袁崇焕有提携之恩的孙承宗,袁崇焕也经常据理力争。孙承宗曾经出击后金,导致柳河之败,袁崇焕当面批评说“若辈贪功,至有柳河之败”,一点不留情面。

袁崇焕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豪杰精神,这是他能够在明末危局中力挽狂澜的力量所在,但同时又使得他与同时代人落落寡合,没有共同语言。其所作所为虽然无可厚非,但却为日后的蒙冤受屈下狱乃至被磔刑留下了隐患。


本文选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畅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