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太后霸屏来袭,成就大秦的辉煌时代……

原文《灵渠,无与伦比的“历史奇迹”》刊登于201512月《江河》杂志第六期

作者 朱云枫




小编唠唠

最近,被这个叫“芈月”的女人霸屏了,她,胸怀大秦一统天下之志,打败了姐姐芈姝,分别KO魏夫人、玳瑁、楚威后,,最终励志成功当了铁血太后,整个江山……有多少人知道,芈月(原型秦宣太后)就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的爹的爹的爹的妈(高祖母啦)。秦始皇,成就了秦国的辉煌传奇,尤其是他修建的灵渠沟通水系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芈月、秦始皇,秦的功绩无法抹灭,而灵渠作为历史奇迹也一直保存下来。唠唠此时不由地要文艺一句,“万物生长终会缠绵见或不见我都在这里”。





图为灵渠渠首工程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秦时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引湘江入漓江,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是世界上尚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988年,。2012年,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单。据悉,经过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灵渠有望于2016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成为我国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灵渠,古名秦凿渠,《旧唐书》作“澪渠”,亦作“零渠”。唐咸通年间桂州刺史鱼孟威作《桂州重修灵渠记》,灵渠之名首见。明清两代称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

灵渠开凿于秦始皇年间,具体年份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有学者曾对此专门进行了考证。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后,秦国“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淮南子》)。

据此可知,灵渠的开凿是为秦出兵岭南服务的,因此灵渠的开凿应在公元前221年之后。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的记载可知,灵渠的开凿应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之前。又据前面所引《淮南子》“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的记载,灵渠的开凿应在秦出兵岭南的第三年,即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

灵渠工程建成2200多年来,直到1941年湘桂铁路建成通车之前,一直是岭北与岭南之间、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灵渠的开凿对秦始皇统一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族与岭南百越民族的融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



灵渠渠首现已辟为公园


灵渠工程由渠首、南渠、北渠三大部分组成。渠首于分水塘建大小天平坝截断湘江支流海阳河,壅高水位后经铧嘴分水入南渠和北渠。南渠穿越分水岭,西流入始安水,最终入漓江;北渠仍入湘江。

灵渠工程的关键在于渠首的选址。渠首建在水量较大的海阳河,保证了运河水源充足。海阳河与始安水相距最近处仅1.7公里,但渠首并没有选在二河最近处,这是因为此处海阳河高程比始安水低得多,要想实现自流引水要筑很高的坝,而且此处山势很高,渠道开凿的工程量太大。灵渠渠首选址在距二河最近处上游2.3公里的地方,即今天的渠首位置,这里是南岭山脉山脊线的最低处,开渠工程量较小,同时海阳河与始安水间的水位差较小,在此处筑低坝拦水即可分海阳河水自流入始安水。

渠首建有人字形拦河坝,即大小天平坝,两坝轴线夹角95度。在大小天平坝交会处前端,建有导水堤,即铧嘴,起分水作用。天平坝壅高湘江水位,在坝前形成一个小水库,即分水塘,可以发挥调蓄水量的作用。天平坝的南北两端设有陡门,称南陡、北陡,分别为南渠、北渠的起始端。大小天平坝坝顶可以溢流,能保证汛期洪水泄入湘江故道;枯水期时,来水不能同时满足南渠、北渠的需要时,可以轮流关闭南北陡门,保证运河航道通水运输。

南渠自南陡起,穿越分水岭,自流入漓江,长33公里,历史上所讲灵渠多指南渠。从南陡到大湾陡是分水岭前的一段,渠道大致沿分水岭脚下开凿,右岸修筑“秦堤”拦水。

自大湾陡至始安水入口,是灵渠穿越分水岭的一段,此处山名“太史庙山”,湘漓二江的分水岭以此处最为低洼狭窄,灵渠由此穿越分水岭,使开凿的工程量最低。始安水入口之后,地形坡降很大,工程采用了人工坐弯的方法,延长渠线长度,减缓渠道纵比降,平稳水流速度。同时,设置了大量陡门,用以节制水量。此外,还建有大量堰坝作为控导工程,其功能或壅积水量,或固定河槽、稳定滩洲,或约束水流抬高水位,与陡门一起配合,改善航运条件。

北渠,自北陡起,长不足4公里,工程形式简单,而且没有穿越分水岭的关键性工程,但地位十分重要。大小天平坝壅高了上游水位4米左右,增加了上下游水位差,影响河床稳定和河道安全,也不利行舟。于是另开北渠,并转了两个180度的大弯,延长了渠道,降低了坡降,并设置陡门,使水流安全平稳地泄入下游,同时满足了航运的要求。

陡门,又称斗门,用于壅高水位,蓄水行舟,起船闸的作用。唐代时渠道全线陡门有18座,宋代增至36座,因此灵渠又称“陡河”。陡门主要在枯水时运用,渠道水少时关闭,以蓄积上游河水,等水深达到船只吃水要求后,船只就可以在该段渠道上航行。每座陡门都控制相应的一段渠道,这样船只就可以逐段通行。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明确阐述了陡门的功用。



灵渠的石碑

灵渠工程的总体规划布置体现出了古人全局性的规划理念。古人结合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统筹考虑渠首位置、渠道线路、工程量、水流衔接等因素,选定了最优的工程方案。天平、铧嘴、陡门、堰坝等控制导流建筑物,均就地取材,形式简单实用,施工和维护方便。

灵渠的开凿和运行,没有对工程沿线自然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了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典范。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灵渠为“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