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反过来说,秦朝虽短,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代。
秦朝反周代之道而行,不再封建诸侯,而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守直接向君主负责,君主再每郡派一名御史去监督郡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控制那么大地方的人民。
首先是控制武装,当时金属开采冶炼困难,政府收天下之兵,铸成礼器和乐器,规定七户人共用一把菜刀。其次如书同文、车同轨,货币一致,都是要便利信息传递与运输交通,这也是大帝国的惯例。
关键是要统一人民的心思。虽然在周代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但秦王既自称“始皇”,当然要试试前人做不到的事。加之法家的思想中,本来就是视儒生方士为祸乱之源的观念,于是焚书坑儒,势所必然。焚书与坑儒还应该分开说,焚书是为了统一的需求,,可以让民心归一,;坑儒则是始皇觉得有儒生背后诽谤他,这个人脾气暴躁,就下令坑杀他们,并不是存心除尽天下读书人。焚书是必然,坑儒是偶然,但无论如何,秦代反文化的罪名是铁定的。
坑儒谷
后世为秦始皇辩护的人,往往看重的是秦代的拓土之功,蒙恬北逐匈奴,将战国时的长城连成一线;南面则首次在广东、广西、福建、越南几地设郡,云南也有一部分收入版图。,因此非常关键。
秦代所犯的错误,也许是彻底而峻急地实行法家思想,这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治国策略,如果没有监督体制与调整空间,很容易由于过于峻刻而引起民众反感,何况法家是没有民本思想的,秦始皇北筑长城,动用民夫无数,南收两越,移卒二十万,再加上阿房宫、骊山陵,挥霍财富与民力过度,正像传说中鲧用“湮”法治水,一旦溃堤,就是爆发性的大乱。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穿越千年,可说是历代民心的存传。近年陕西旅游业兴盛,兵马俑也成了世界巡展的国宝,又有人说“发财感谢秦始皇”,可见历史价值观的多样性。
秦长城示意图
秦朝把事情做过了头,汉初自然有所逆反。楚汉相争,不在于领袖个人才干,关键看双方阵营选择什么样的治理策略。霸王力可拔鼎,战无不克,但他入咸阳后的作为,像是第二个秦王;刘邦虽然军力较弱,但“约法三章”的做法很得民心,刚经历苛政的社会,很需要一种简明而消极的治理。
因此汉初的“文景之治”,主要是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各级政府都无所作为,只是因循蹈常,社会从秦代的苛政挣脱出来,松了一大口气,又得了多年未有的和平,当然渐渐地富厚起来。
。,秦朝太短,人们还没有太接受大一统的观念,所以义兵方起,就开始分封诸侯,项刘二人,一开始都没有做皇帝的心思,他们无非是想成为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刘邦意外地统一之后,为了酬功,大封异姓王。然而刘邦的权威,压不住这些昔日的伙伴,异姓王先后叛乱。汉高祖平叛之后,仍然没想回到秦代的郡县制,而是向西周学习,分封同姓王,希望借助宗族的力量维持天下稳定。
刘邦画像
,内是同姓王尾大不掉,时有异动;外是匈奴觊觎,不断骚扰。从文帝到景帝,通过将诸侯国分封缩小的方式,逐步消除内乱的隐患,但还是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景帝用周亚夫为将,好不容易平息了叛乱,内忧外患的彻底解决,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刘彻了。
(本文为《总说中国》的第十一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欲读第十篇,请点击“阅读原文”)
杨早讲史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扫码关注“东方历史评论” ID: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