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个月“礼学”研究成果(论文)推荐



武英殿本《禮記注》平議

王锷《文史》2017年01期


摘要:武英殿本《禮記注》二十卷翻刻自岳本,岳本據廖本校刻,廖本與余仁仲本有關。殿本注每卷後附有“考證”,記録異文,校正訛誤。岳本(廖本)《玉藻》等四篇後附有“興國于氏改正本”經文,揭示了已經失傳的于氏本《禮記注》特徵。岳本(廖本)對釋文進行大量删改,增加文公注音,爲研究宋代以來語音的發展變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將殿本注《雜記》篇與撫州本、余仁仲本、紹熙本、八行本、元十行本、閩本、監本、毛本、殿本注疏、阮刻本等版本比勘,結果是八行本、殿本注質量最好,余仁仲本、阮刻本次之,紹熙本、元十行本最差,也説明岳本(廖本)、殿本注是校勘精良的善本。


《周礼正义》刊刻周折考述

——兼论清末书籍印刷

邱林《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02期 


摘要:孙诒让《周礼正义》的刊刻过程几经周折,最初张之洞主持的广雅书局曾计划作为诸经新疏之一进行刊刻,但后因张调离两广总督对书局鞭长莫及而搁浅。孙诒让更张义例进行大幅修改后,汪康年等人又谋划刊刻,却因资金等问题而中断。庚子事变后清廷准备变法之时,孙诒让代盛宣怀撰写了《周礼政要》,最终由盛宣怀资助刊成乙巳铅印本。《周礼正义》的刊刻恰逢清末书籍印刷剧烈变迁之际,传统雕版印刷与石印、铅印等技术呈现多元竞逐的局面。


《礼》经附庸,蔚成大国

——《礼记》的思想价值及其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丁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原本不在儒家"五经"之列,只是附属于"五经"之一《仪礼》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编。由于小戴《礼记》中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思想价值,因而先是于曹魏时被列于学官,设博士;后又于唐代撰作《五经正义》时,被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五经"地位。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一书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礼记》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地论述、、天道人伦观念、心性教养的途径和原则等等。可以说《礼记》一书是儒家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的载体。历史上,《礼记》一书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礼记》所蕴含的"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其他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理念,。


孔庙礼乐的定位、实践及其文化内涵

——以明代文献《孔庙礼乐考》《大成礼乐集》考察为中心

王州/王耀华中国音乐学》2017年01期   


摘要:通过对瞿九思《孔庙礼乐考》、史记事《大成礼乐集》等明代文献的考察,探究孔庙礼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的位置及其实践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孔庙礼乐作为中国古代"皇权"之下的一个"礼乐教化"系统,其定位是在宫廷仪礼之下,诸侯仪礼之上,成为宣扬儒家"礼乐相须""礼乐教化"思想的重要载体;设立官方定期定式仪礼,对"礼乐治天下"思想的贯彻和普及有重要促进作用。儒家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倡关心现实的"入世"精神,其不同于宗教信仰。儒家思想体系中有许多优良传统,礼乐制度就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在构建新时代礼乐的过程中,应当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鉴镜。  


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

刘九勇/江荣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伦理或德目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礼仪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与抽象的伦理或德目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


春秋家臣设置的转变与周代权力的下移

——从孔子对管仲“官事不摄”的批评谈起

姚晓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春秋时期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对管仲之家"官事不摄"的不俭之风进行了批评。然而这恰恰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卿大夫私家家臣设置的新变化,家臣设置由"官事相兼"到"官事不摄"的转变,不仅符合春秋时期卿大夫势力迅速增长的历史趋势,更是周代分封制度导致权力下移至卿大夫阶层的必然结果。 


关于《礼记》的辑本问题

吴忘机《文史杂志》2017年02期


摘要:《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戴圣(即小戴)编定。不过,入晋以后却生出了小戴删编《大戴礼记》之说;又有人说大小戴《记》都各自掺杂有非二戴的学说,因此包括《礼记》在内的二戴《记》均是他人托名之作。对此,今人屡有辨析,这里择要予以简述,并浅谈拙见。 


“殷周革命”中女性贵族等级身份的变迁

左长缨/杨文胜《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女性贵族的社会身份在殷周王朝变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阶级社会的殷商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女性贵族仍然拥有母系氏族社会的余威。周王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女性原有的社会地位逐渐衰落,特别是西周中期后伴随周礼的逐步完善,女性贵族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已和男性贵族间产生了等级差异。,表现在墓葬考古发掘资料上就是女性贵族已彻底失去了部分青铜礼器的使用权,这也意味着女性贵族失去"礼"方面的权力,高等级贵族女性只有使用一些特殊的非礼器器物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和财富。祭祀礼中女性祖先从属于男性祖先,也已经失去了殷商时期所拥有的独立身份与较高的祭祀规格。女性社会等级与身份在殷周革命中的这一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中国。 更多还原

本期编辑: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