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打屁屁 周末侃



“周末侃”这个栏目刚开那会儿,领导给想了句很酷的口号,叫“发生在远方的新闻,却带给你切近的触动。”老实说,我一开始并不以为然。比方讲吧,,专业学得不咋的,但每当国际大新闻被引爆,个人的兴奋点好歹总会被撩拨起来。然而每逢此时,看到别人的茫然,又感觉纯属自嗨,毕竟远方的事儿,只会触动一小撮人嘛。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带着自恋的天真。君不见,即便是英国脱欧公投这样很难引起咱共鸣和共情的事件,“人民选择脱欧”的结果一出,照样霸屏。想想也是,连首相都要辞职,是个大新闻。,也是一种社交方式,更何况,还有段子手把复杂的事态解构揉碎,制成甜点摆你面前,你是吃还是不吃?


一边刷着段子,我一边禁不住想,若世间的事儿都明了如段子,那该多好。




在欧盟已是癫




讲真,英国公投的结果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以往的经验,资本市场对国际大势的预期一般差不离。看此番资本市场骚动不已淡定不能,就知道这结果始料未及。英国人咋就不高兴了?按照朋友圈流传最广的段子,英国在欧盟这个“微信群”里,红包发得太多,抢到的又太少,所以怒而退群。这解释倒是一目了然,但真是这样么?套用一句歌词,“都对也都错”。


非算经济账,退欧未必就意味着复兴,只不过问题是,繁冗的理性计算,才不是普通选民愿意做的事。选择退欧的英国人,多少都愤慨于移民、劳工等领域被欧盟揩过的油。但这并非事情的全貌,利益纠葛之外,英国人的欧洲身份认同,是藏在公投背后更微妙的话题。


乔治·奥威尔曾经这么描述英国的“独特性”:“大镇上的人们脸上有点疙瘩,牙齿差但彬彬有礼,与欧洲的人们不一样。”作家蒂莫西·加顿艾什更直白,他说,在欧洲,只有两个国家不把自己当成欧洲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一个是英国,还有一个,是俄罗斯。


历史上,英国同欧洲大陆免不了纠葛不断,相杀并没有换来最终相爱。英国的大陆政策一贯迷离暧昧。自打17世纪以来,英国人就一直奉行均势外交。一言以蔽之,哪个国家有要上天的苗头,就跟它相对弱的对手结盟。从不雨露均沾,更没什么真爱。见不得欧洲好的英国下着一盘的很大的棋,意图制造一个分裂的欧洲。这招到了19世纪末,被命名为“光荣孤立”,成为英国外交史上最经典的概念。


世界大战的炮火促使英国放弃孤立,但对欧洲的姿态仍是若即若离。早在1975年,欧盟还是欧共体的时候,英国就玩儿过一次退欧公投,只不过没退成。之后的申根协定、单一货币政策,英国都敬而远之。相形之下,英国人把隔着一整个大西洋的美国称作“池塘的那一边”。本世纪初,伦敦精英们还举行过一场辩论,题目叫“英吉利海峡比大西洋更宽”。个中深意,自可玩味。


这场游戏远没结束呢,接下来两年的谈判期里,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无论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身份认同这回事儿,都不是几个红包能解决的。据说公投结果出炉后,数据显示英国人开始疯狂搜索“欧盟是什么”。看到这条颇有黑幽味道的新闻,欧盟会不会产生被蠢人脱掉裤子还打了屁屁的错觉?




何苦要上青天




员工站一排,挨个接受“杖责”,画风前现代,却发生在当下。前几天,山西一银行内部培训的一段视频流出,台上的培训师要求员工发言检讨自己的不足,得到“没有超越自己”、“没有突破自我”之类的片儿汤话之后,培训师喊了一声“准备好屁股”,板子与痛苦喊叫、唏嘘之声开始交替。


事后培训师致歉,但说这是他多年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致良知”的方式。,也没盖得住背后的荒唐。尽管未必情愿,也知道这是显而易见的侵权,但因为“表现欠佳”受到体罚的员工们,也只能默默接受,身处封闭的权力结构中,人身不由己,甚至不自知。别笑,即便只是业务培训,也能搭出一副权力结构的框架。培训师敢动用体罚,无非是基于心理优势,陷入了权力的想象。


《爱在罗马》里有个桥段,说的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突然有一天成了“大人物”。镁光灯无时不刻不在追逐他,从“你用哪只手挠头”问到“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被整抓狂的他问司机,我什么也没做怎么就出名了呢?司机回答说,很多名人也什么都没做啊。


有些权力来源虚无可笑,看上去光鲜热辣,没有什么不对,其实一戳就破。伍迪艾伦真是个刻薄的老头儿,讽刺起来不动声色,却犀利得要命。


想象尽管虚幻,也足够令人膨胀,因为它总被一套煞有介事的仪式承载。比如排队挨板子,暗含一种仪式。被追着采访,也是仪式。前阵子,江南大学流出一份“红头文件”,任命7个学生做“学生会主席助理”,仪式感也超强的呦。仪式之荒诞与权力之虚幻媾和,生出怪胎。这是病,得治。


伍迪艾伦给那个一夜成名的幸运儿或者倒霉蛋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他终于摆脱了“名人身份”,回归正常生活,还没高兴几分钟,旋即陷入巨大的失落中:你们快来问我用哪只手挠头啊!怎么都不问我了呢?




不如温柔同眠




每到这个季节,广西玉林就会出现在新闻列表里,那里的狗肉节早已臭名昭著,以至于当地政府一再发声明,撇清官方与狗肉狂欢的关系。说真的,我是个很讨厌撕叉的人,看到爱狗人士和食客把各种扯不清的议题搅在一起撕来撕去,就烦躁得想关掉浏览器。好吧,你们都对也都错,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我感兴趣的是,“吃狗肉”这件事向城市化议题的外溢。说起来,人们对狗极端的喜爱或者极端的厌恶,多起源于城市生活的体验。我之前住过一个小区,街道遍地都是狗的粪便,一旦下起雨来,那画面不要太“美”。再想象一个场景:你和一只半人高的狗及其主人共享逼仄的电梯空间,即便你喜欢狗,却也不免心里打鼓。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占领”,早就成了城市生活的一个问题。


但狗狗们说,怪我咯?是啊,公共空间的难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尽职尽责做好铲屎官的狗主人,不会给小区居民带来困扰;电梯里的人相互尊重,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因为狗起纠纷,当然啦,电梯的设计更智能一些就更好啦,比如我听说,有种电梯会设置一个狗狗按钮,提示里面有狗,心里膈应的可以选择跳过这班电梯。说白了,公共生活的基础,是掰扯清楚群己权界。


说了这么多,跟围绕狗肉的争执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是觉得,公路拦狗、动物保护人士与狗肉店老板相互威吓这样的事情,同城市生活里没治好的这些病,或许出于类似的症结。不论出发点多么良善,越过群己边界,除了撕叉,估计什么也剩不下。


让人事归人事,狗事归狗事,恐怕才是寻求共识的起点。当然,公共领域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也该先扫除干净。比如前两天媒体曝出“盗窃—运输—屠宰—贩卖猫狗”的黑色产业链,这些瘤子不割了,文明的底线怕都受不住,谈价值共识,怕就奢侈了。


最后说些与主题无关的,如果这篇文章有主题的话。江苏阜宁遭遇了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已经造成了近百人死亡。远方的悲剧让人恸容,天灾仿佛也在提醒人类,愚蠢的人类啊,别太自负了,不然要被打屁屁。




(文/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