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话桥梁 领理念之启迪 翘楚云集展情怀 略文化之大美——记《桥梁》杂志重庆年会及十大桥梁人物颁奖仪式


2011年与重庆交通大学共庆建校60周年的相聚还恍如昨日,5年后,在交大65周年华诞之际,桥梁人再聚山城, 参加“重庆交通大学金秋学术文化活动”及2016《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如校长唐伯明所说,创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培养创新发展的人才是重庆交大回首65年办学历程,组织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价值思考。而以思想领先,使期刊渐入国际化之路,则是《桥梁》杂志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11月4—6日,为期三天的杂志年会,内容涵盖了“创新驱动交通发展院士论坛”“2015-2016年度十大桥梁人物颁奖仪式”“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孵化大赛路演及颁奖仪式”“中国交通科技与文化论坛”和“《桥梁》杂志编委会年会——土木期刊的国际化之路交流研讨会”。本次年会邀请了交通运输部原部长黄镇东,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原理事长胡希捷,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杨永斌、周绪红、李建成、聂建国、陈政清,杜彦良、侯保荣,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庞松,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周荣峰等多位领导、专家,以及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政府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的代表。



交通运输部原部长 黄镇东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 中国公路学会原理事长 胡希捷


院士论坛主持人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 周海涛


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致开幕词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 周伟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 庞松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 周荣峰


双论坛各领风骚



此次年会共有两部分论坛内容,5日上午,“创新驱动交通发展院士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论坛由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主持,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致开幕词。6位院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除与会代表外,还有千余名重庆交大校友出席了此次论坛。

在去年的年会上, 邓文中院士同与会嘉宾分享了《科研·创新·创业》演讲,时隔一年,他带来《再谈创新》。邓院士说:“创新就是科研创业的桥梁,简单讲创新是把科研的成果变成实用的概念。”他独具匠心地利用“破洞牛仔裤”的案例,从人文认识方面告诉大家,桥梁创新归纳起来是5个“I”、3个“W”、3个“C”的问题, 即:Invention(发明)、Improvement(改良) 、Integration (组合)、Increase Value(增值)、Incentive(奖励); Why(为什么)、 Why not(为什么不)、 What…if?(假如…又如何?);Capability(能力)、 Courage(勇气)、Chance(机会)。概念令人耳目一新,鼓励大家只要用心且勇于突破陈规,就会获得创新的机会。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邓文中


杜彦良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关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结构长寿命安全保障的战略思考》,从我国交通基础设计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通过大量的数据展现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飞速发展的现状和现存的弊端。未来重大工程所面临的众多挑战都需要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大力推进对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研究和建设。杜院士以“桥梁”为例,介绍了几种针对重大结构安全与维护的智能化仪器和技术,为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大型结构的自监测、自诊断和自修复提供了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彦良


聂建国院士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为题,提出重视发展高性能桥梁结构和提高桥梁抗灾能力的观点,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强调创新将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作用。此外,聂院士指出组合结构桥梁发展空间大,应用领域宽广,也会成为桥梁综合体系的发展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聂建国


赖远明院士带来《冻土的强度准则和本构图关系研究进展》报告,中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地区修有青藏铁路、新藏公路、兰新高铁等,所以冻土与桥梁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赖院士通过详尽的数据和材料分析,为与会的嘉宾打开了探索冻土世界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赖远明


陈政清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关注桥梁设计理论的提升与桥梁配件标准化》,指出目前结构工程领域已经进入第三代设计理念的探索和研究,桥梁工作者应自觉推动桥梁技术进步的课题和方向。基于这样的考虑,陈院士同与会嘉宾探讨了桥梁颤震理论的提升,主要就桥梁配件——阻尼器的标准化进行了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政清


侯保荣院士作为防腐蚀方面的专家,带来的报告题目为《桥梁的腐蚀与防护》,触目惊心的数据,直观地展现出每年腐蚀对大型设施装备所造成的损害以及需要相应付出的成本,并就桥梁拉索的腐蚀和解决策略展开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保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永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建成


6位院士为与会嘉宾展示了所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成果和展望,而在11月6日上午举办的“中国交通科技文化论坛”中,4位报告嘉宾则从文化与大交通科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桥梁的发展与未来。

科技与文化向来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带着《工程师的使命与担当——有感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从伶仃洋而来, 以总工程师的视角,讲述了以岛隧工程为代表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林总表示,尽管迄今为止沉管隧道没有不漏水的,但是他们有信心将这条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打造成一条不漏水的隧道。这项世纪工程凭借着超前的理念、强大的意志力和优秀的工程管理一路走来,在这进入尾声的最后时刻仍将一如既往,坚守央企和一代工程师的使命与担当。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 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东京大学教授藤野阳三以《日本基础设施养护、修复和管理的新研发计划》为题,从桥梁美学的角度谈工程结构,并强调通过创新的手段增进对基础设施的养护管理。



东京大学教授藤野阳三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周水兴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峡谷大桥建设成就》,,重庆交大作为调研参与者之一,亲历了众多实际案例。周教授从国外峡谷大桥、峡谷大桥技术特征、相关建议三方面入手,综合阐述了中国峡谷大桥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 工程系主任周水兴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以《“”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为题进行演讲。与之前所有的技术性报告不同,他从经济角度着手,思考建成后的大桥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他建议首先梳理“”沿线比较优势, 推进产能国际合作。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延长资源产业链。同时加快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的制度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欧国立


十大人物——再现精神风范



“2015-2016年度十大桥梁人物”暨“‘林同棪国际’ 杯桥梁摄影大赛”颁奖仪式于5日下午在重庆交大南岸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活动是《桥梁》杂志社继成功举办2012、2014中国桥梁文化论坛“年度十大桥梁人物”评选后,再次举办的“2015-2016年度十大桥梁人物”系列活动,本届评选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流汀致开幕词。本次评选活动旨在弘扬桥梁人的精神风貌,让中国桥梁人的功德观、民族魂和使命感得以彰显与传承。

此次获得“2015-2016年度十大桥梁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如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强、西安方舟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良、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及桥梁设计院院长彭元诚、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刚、大连理工大学桥梁研究所所长张哲、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饶建辉、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玉、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广瑞、云南省龙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常文。

此前,《桥梁》杂志社与央视编导一同遍访云、桂、川、苏、鄂、陕、辽、冀等地,采访本届十大桥梁人物, 聆听他们与桥梁数十年如一日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风采。主持人敬一丹现场所致颁奖词,正是有关10位桥梁人最直观、最动人的写照。(颁奖词附后)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超级工程》摄制组导演:李炳(右)、胡博(中)、闫非(左)


据悉,在这10位最终当选的桥梁人物中,有4位来自重庆交大,他们分别是1979届李良,1980届杨如刚、常文及1992届韩玉。前辈的经历和勉励令在场的交大学子不禁一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鲜明的行业脊梁形象为大批未来的桥梁人带来了强烈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如今,注重实干精神的桥梁建造业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了解,离不开媒体的关注和相互间的合作,正如在接受大会授予的“媒体贡献奖”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超级工程》摄制组编导们所说,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桥梁》杂志社鼎力相助。12年来,杂志社有众多记者深入建桥一线,探访一位又一位桥梁人,多年的跟踪和积累为《超级工程》纪录片导演组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一手资料,用行业媒体特殊的身份搭建起了大众媒体与桥梁行业之间沟通与传播的平台。

此外,为了展现“桥梁工程美丽瞬间”,感受“桥梁人动人情怀”,传承“桥梁工程文化”,宣扬“桥梁工程精神”,中国桥梁文化论坛组委会与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组织桥梁摄影大赛,通过影像艺术的手法完成对心灵的永恒触动。本届文化论坛摄影大赛经评审会两轮评选,共选出一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一等奖由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姜楠获得,作品题为《桥都》。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进(左)为摄影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姜楠颁奖


摄影大赛一等奖作品——《桥都》


“创新+资本”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曾在《桥梁》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到:“中国若走向世界,需要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放眼世界,美国、日本、德国、瑞士、以色列均走在创新的前沿。2015年,国际权威机构汤森路透发表了新一年全球企业创新前100强,其中,日本占40家,美国占35 家,法国占10家,德国占4家。此外,人口仅700万的以色列是世界上人均研发水平最高的国家,拥有50个跨国研发中心,并拥有世界最高的专利拥有率和世界第一的工程师人口比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的数量名列世界第三。

综观国际创新发展态势可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助力。

5日晚上,《桥梁》杂志年会进入第4项内容——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孵化大赛路演及颁奖仪式。主题为“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资本加速成果转化”,目的是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性技术及产品的中小型企业搭建展示的舞台, 提供与桥梁专家、创投行业、金融机构深度交流合作的渠道。杂志10余年来致力于为广大桥梁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全力打造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推广应用平台,并对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痛点深有了解。也正由于此,大赛联合丰富的专家资源和优秀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与行业媒体,力求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桥梁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加速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规模化的转化进程;帮助企业连接创新所急需的市场和金融等关键外部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届“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孵化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最后入围的企业共21家,在此基础上由专家选拔出6家获奖。当晚的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21家企业代表分为两组,进行每人3分钟的“产品创新展示演说”,阐述各自的创新项目;第二环节邀请6家获奖企业代表上台与专家进行12分钟的现场座谈。

大赛共邀请了两位主评专家和33位辅评专家进行技术评分。最后评选出了获得“最佳创新孵化奖”的是: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和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获得“最佳创新应用奖”的是北京中航港地工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最佳投资价值奖”的是镇江蓝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大建桥梁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

本次“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孵化大赛路演及颁奖仪式”为《桥梁》杂志社首次举办,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创新的力量找到新的发展之路,利用资本的整合推动产品转型,未来将带着更加成熟的产品加入这支科技创新的队伍。



授奖


搭建思想平台



《桥梁》杂志社每一年的年会都会邀请所有编委汇聚一堂,共同总结在过去一年中杂志的工作,商讨来年杂志的选题,以期进一步提高《桥梁》杂志的内容质量。科技期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交流平台,它所体现和传达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与形象,只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跻身于国际优秀期刊之林,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重任。为此,《桥梁》杂志今年年会的主题定为“土木期刊的国际化之路”,并邀请了世界各国有影响力工程期刊的主编到会交流,共同探讨杂志发展,交换办刊理念,建立合作机制,把国内桥梁建设的影响推向国际。

此次编委会年会由《桥梁》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葛耀君主持,特邀日本《桥梁与基础》原主编藤野阳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桥梁工程》主编阿尼尔·阿戈沃、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国际结构工程》主编安·舒马赫、新加坡《国际结构稳定性及动力学》主编杨永斌,分别将所在刊物的办刊理念、刊物特色及发展之路分享给在座嘉宾,海内外土木类精品刊物在此交流, 共同探讨国际化之路的前行方向。在几本海外土木类期刊主编的报告后,各刊主编对现场参会人员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桥梁》杂志编委们将国内土木工程情况及杂志情况与报告内容相结合,纷纷就相关问题与几位主编进行交流和讨论。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 葛耀君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 《国际结构工程》主编 安·舒马赫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桥梁工程》主编 阿尼尔·阿戈沃


《桥梁》总编 杨志刚


研讨会最后一个报告来自《桥梁》杂志总编杨志刚, 他一方面介绍了目前《桥梁》杂志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的方式,阐明了杂志目前与同类精品期刊的不同和差距,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志刚总编说:“我们将汲取以上各种刊物的长处, 内容上学习他们注重研究性和科学性,文章强调实践,报告信息技术及时,信息全面,重视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形式上学习他们简约朴素的文字和严谨思辨的方式。”他还表示,中国的科技期刊,肩负着搭建中外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平台的重任。作为媒体让中国的期刊走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助推中国桥梁工程师走向国际科技舞台,是媒体的担当。一席话道出本届《桥梁》杂志编委会年会以“国际化之路”作为主题的初衷,也言明了杂志社办刊至今的追求。

《桥梁》杂志12年来见证了中国桥梁的大发展期, 有幸报道了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桥梁工程。英国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说过:“当我们建造一座工程时,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使用,更使它成为一件后人会感谢我们的作品。”工程如此,期刊亦如此。所以《桥梁》杂志一直致力于做一本有内涵、有思想的刊物,打造一个供桥梁工程师们无障碍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今年更是将“创新”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痛点,积极整合资源, 为企业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首次邀请国外的同行媒体主编到会交流,积极谋求期刊的国际化之路,将国内桥梁建设影响推向世界。

2016《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所安排的内容紧凑而充实,这其中有杂志12年来的感怀、回馈和追求。恰逢重庆交通大学65周年华诞,通过联合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千余名重庆交大桥梁系校友共襄盛举,更让无数桥梁人感受到了桥梁精神与文化的力量。


十大桥梁人物颁奖词



年度十大桥梁人物颁奖仪式主持人 敬一丹


致辞嘉宾: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陈流汀


杨如刚——从书生到路桥集团领军人的路有多长?万县大桥的青山知道,西堠门大桥的大海知道。毕业26年,待在工地17年,直接主持大型项目8个。一次次磨砺,一次次淬火,他学会与工人沟通,他善于为业主分担。他用头脑风暴激发伙伴们的奇思,他用细节牢牢把握质量和安全。专业功底转化为成竹在胸,科学思维引领大胆果断。四川路桥领军出川,走出国门世界惊羡。一步步踏石有痕,一层层登高望远。杨如刚就这样百炼成钢。



杨如刚


张强——在张强的手中,桥是一种艺术,在张强的心中,桥是一种文化。将冰冷的科技融化为体验,把松散的沙石雕刻成愿景,用坚硬的钢铁锻造出亲切。这不是随手的涂鸦,是深切的由衷体悟。这不是随意的遐想,是专注的用心挖掘。张强的桥别具一格,不是夺人眼球的特立独行, 是源自内心对一方水土的尊重,是不遗余力对文化基因的传承。当桥的特质融入了地方特色,桥的风格融入了地域性格,一座桥才算有了家,千万个家才会珍视一座桥。



张强


李良——责任可以是一句承诺,责任也可以是一个寄托。李良三十几年埋头监理工作,不只是干一行爱一行,对职业简单的忠诚。那是一种和挚友的共同追求,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正是这样难以磨灭的激情, 即使行业尚不成熟,也不能动摇他的决心;即使同行质疑不解,也没能阻挠他的坚定。他和方舟二十多年的破冰前行,创下的是企业品牌,保障的是桥梁质量。初心不改,天地可鉴;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李良


彭元诚——沪蓉西的通途,架起飞天的桥;沪蓉西的险阻,检验擎天的人。宜昌到恩施,见证了二公院的排除万难;榔坪至高坪,记住了彭元诚的举步维艰。支井河、龙潭河、四渡河,哪道河谷不是鸿沟,哪座高山不是天堑?彭元诚跨的就是这水,踩的就是这山。禁区挡不住彭元诚,只要实打实的苦干,再陡的峻岭也能劈出平川!天路吓不倒彭元诚,只要点对点的攻坚,再宽的险谷也能一箭射穿!无惧无阻,一往无前。



彭元诚


徐刚——作为一个对水有依恋的人,能从事桥梁的建设,徐刚是幸福的。作为一个对桥有憧憬的人,能在二航局建桥,徐刚是幸运的。从技术到施工,每个工程都当成一件作品去打磨;从管理到创新,每个突破都看作是一种艺术去精研。是团队给了徐刚勇气,没有攻不克的关, 是前辈给了徐刚底气,没有造不了的桥。梦之队的钢桥旅,打造的是自己的梦想,造就的是明日的辉煌。



徐刚


张哲——张哲是学者,张哲是先生,张哲是永不停歇的桥梁人。建专业白手起家,靠的是过人的专业视野和坚实的学术根基。培养的是学生,走出的是人才。搞科研硕果累累,凭的是奋战一线的实干和苦心孤诣的钻研。解决的是问题,传承的是经验。建桥梁树立经典,疏通的是路上的车,陶醉的是桥上的人。教书匠有了桥梁人的气质,才有张哲这样的学者,桥梁人有了教书匠的风骨,才是张哲这样的先生。



张哲


饶建辉——建好一座桥难,管好一座桥更难。不是科班出身的饶建辉,对江阴大桥的坚守,绝不负桥梁人的称号。十几年的畅通无阻,凝聚了饶建辉的心力;十几年的安全无碍,倾注了饶建辉的至诚。他不是大桥的建设者,却不逊大桥的建设者。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管养是对桥梁通行的安全保障,更是承袭了来自建桥人的责任交托。为后人留一座百年大桥,是对建桥人困苦和艰辛的最好回报,是对建桥人奉献和付出的永久传承。



饶建辉


韩玉——了解拱桥架设的成本,会对它情有独钟;懂得拱桥施工的风险,会对它望而却步。利弊权衡的游丝上,韩玉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苦苦摸索与追寻。世界之最的光环,赋予他的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是如履薄冰的胆战心惊。华美的半弧,彰显的是对细节的无尽苛求,攻克技术难题,成了质量最直接的保证。坚实的骨架,体现着对建造的精益求精,改进工艺方法,成了安全和质量最有力的保障。至简至美的飞虹,留下的是韩玉的至诚至真。



韩玉


胡广瑞——百年山桥,有刘恩国那样运筹帷幄的领军人,也有胡广瑞这样独当一面的干将!把追求转化为从业中的执着,将想法转化为执行上的倔强。一个项目,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更需要胡广瑞这种攻坚克难的顽强。一座桥梁,需要有广博精粹的设计,更需要胡广瑞这种埋头苦干的工匠。攻坚克难,胡广瑞汇集起的是山桥奋勇前行的力量;行稳致远,胡广瑞书写的是更为壮美的篇章。



胡广瑞


常文——云蒸霞蔚的山水,带给他无穷的梦想,横断山脉的叠嶂,带给他大山的厚重。身处祖国高速公路网的末梢,却又是南亚大通道的前哨。重任在肩,召唤在前!修桥铺路,时代的愿景溶进血液;为民造福,历史的使命担在身上。修通天的路,架云中的桥,云南的路需要常文这样的虎将;品质第一,善谋善断,腾冲的桥需要常文这样的担当。在艰险中收获,在奔波中成熟,在斩关夺隘中成就梦想,常文带着新一代造桥人的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