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传播疾病之寨卡病毒防控知识

超威

(Company)近来注意(attention)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寨卡病毒,那么寨卡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病毒?如何做好防控呢?

专业了解(Find out)到寨卡病毒被人类发现的时间并不长,***早是1947年偶然通过(tōng guò)一种由蚊子传播的“黄热病”监测(Food Monitor)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就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Prevalent)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寨卡”就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寨卡病毒由伊蚊传播,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是近亲。

寨卡病毒病的传播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蚊媒传播:蚊媒传播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伊蚊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然后再通过(tōng guò)叮咬的方式方法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如何灭蚊腹部:分11 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 节明显可见,有的蚊种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 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2) 血液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tōng guò)输血传播

3) 性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tōng guò)性接触传播

4) 母婴传播:寨卡病毒可通过(tōng guò)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寨卡病毒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烧、瘙痒、红疹、关节痛、肌肉(muscle)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灭蚊子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 对,喙1 支。触角(Antenna)有15 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寨卡病毒病之所以被人们关注,注意(attention)是源于媒体的报道显示它与新生儿小头症高度相关(related),可引起人的格林巴利综合症,且传播该病的伊蚊不像有些蚊虫,朝三暮四或饥不择食,传播寨卡病毒病的伊蚊对人类的鲜血情有独钟。

寨卡病毒病目前为止尚无疫苗,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好的提示防止该病的主要措施(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杀蚊子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 对,中胸有翅1 对,后胸有1 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 1 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杀蚊子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纵脉(V)2 .4 .5 各分两支,其余纵脉均不分支。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在夏秋蚊虫高发季节,要开展(kāi zhǎn)防蚊灭蚊的卫生运动,降低(reduce)蚊虫密度(单位:g/cm3或kg/m3),对个人来说,要防止蚊虫叮咬,外出时穿浅色长衣长裤,使用避蚊驱蚊药品;常常巡查房前屋后花盆、水罐等有可能(maybe)变成蚊虫滋生地的容器,定期换水,防止蚊虫滋生。另外,由于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喜欢白天(huó dòng),所以,不仅晚上要做好防蚊,白天也要注意(attention)关闭纱门纱窗,午睡也尽量睡在蚊帐内。

卫生部门提醒避免前往发生该病流行(Prevalent)的地区,或推迟旅行计划,尤其是孕妇(Pregnant women)或有怀孕计划的女士。灭蚊方法身体和脚皆细长。蚊子是多细胞生物。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一条后腿仅重约0.25mg。蚊子有22颗牙齿。只有一对翅膀,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