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厂】广西桂垣书局:丕瑶创社,书院为先(上)

不知为什么,桂垣书局本就是广西省的官书局,可是它的名称却有着另外的叫法,比如《壮族百科词典》上说:“广西书局亦称桂垣书局。清光绪十六年(1890)广西巡抚马丕瑶创建,地址在桂林秀峰书院内,是广西早期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也收藏中西图书。印书有六经、教科书以及《广西官报》、《教育杂志》、《学务提要》等。”看来,桂垣书局又叫广西书局。然邓文锋在《晚清官书局述论稿》中又说:“桂垣书局亦称桂林书局。”


以上的两种称呼方式均未指出这种称呼的资料依据。然其却不曾被称之为“广西官书局”,其原因乃是,桂垣书局建成之十七年后,在当地又有了一家广西官书局。而这两局之间有没有传承关系,我却未曾查到相关的史料。



终于看到了秀峰书院的铭牌


关于桂垣书局的地址,上面引用的《壮族百科词典》中说:“地址在桂林秀峰书院内。”而《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又称:“清末集图书印刷、收藏和借阅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光绪十六年(1890)广西巡抚马丕瑶创建于桂林叠彩山脚的秀峰书院之侧。存有1套两江、浙、粤、两湖捐赠的图书,计经129部、史374部、子285部、集323部、丛书23部,共16754册。从捐赠书籍中仿刊善本,先刻六经四书读本及孝经小学集解,装订成册,分发各府、州、县销售。其中《图民录》一书,规定政府官员人手一册。”这里又称,是在“秀峰书院之侧”。


对于桂垣书局的位置,《广西大百科全书》上的所言则为:“十五年巡抚马丕瑶设广西书局于院内;十九年,巡抚张联桂增设逊业堂;二十八年清廷令各省裁书院立学堂,巡抚丁振铎改之为育才馆,光绪三十一年改办广西政法讲习所。继并入广西大学堂,院产归大学堂。今为广西师大一部分。”这里用了“院内”一词,看来桂垣书局是设在了秀峰书院的院落之内。但在院落的什么位置,该文中没有讲到。


转到了楼的背面


邓洪波编著的《中国书院楹联》一书中,收录有清刘灵溪给秀峰书院写的一幅对联,在讲到秀峰书院时,该书中称:“在桂林市城北。背依叠彩山,面对独秀峰,故名。清雍正十一年(1733),奉旨创建,为省城书院,专招全省生员肄业。建筑有大门、讲堂、书厅、尊经阁、东西学舍等。其后代有修葺,规模日大,藏书甚丰。同治年间,获赐‘书岩津逮’匾。”


这里对秀峰书院的位置讲得十分明确,而对于桂垣书局,该文中也有论述:“光绪十六年(1890),增设桂垣书局于西斋,刊刻图书。二十九年,改为育才馆。三十四年,并入定粤寺财产,改建为广西法政学堂、广西大学堂。院址今为广西师范大学,尚存部分建筑。”


怎么看,我都觉得这不是当年的秀峰书院


邓洪波明确地称,桂垣书局就设在秀峰书院的西斋。如此说来,书局设在了秀峰书院“内”,应该更为准确。看来,找到了秀峰书院就等于找到了桂垣书局。因此,桂垣书局的历史首先要从秀峰书院聊起。


关于秀峰书院的来由,《广西大百科全书》上称:“院址在临桂县(今桂林市)城东。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巡抚金鉷创建于城东叠彩山与独秀峰之间,故名。有讲堂5间,书厅5间,东西学舍各15间。十三年御赐银1000两置学田,又拨道库盐余银每年1692两、米77石,与宣成书院共用。额定正课生员50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增额外正课生员14名。为秀才参加乡试而设,院长薪金比一般书院丰厚,每年420两,生员成绩优秀者有赏银,从3钱到1两不等。”由此可知,秀峰书院的创建人乃是雍正时期的广西巡抚金鉷。


福泉


我对金鉷的了解,则是缘于袁枚。袁枚在未考中进士之前,他在乾隆元年来到了广西桂林,投奔他的叔父袁鸿。当时袁鸿是金鉷手下的幕僚,袁枚来到桂林后,袁鸿带他去见自己的领导。而那时,金鉷刚刚从民间收到了一个铜鼓,于是他让袁枚写一篇《铜鼓赋》。可能是金鉷想考考袁枚吧,没想到,袁枚果真是才子,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这篇《铜鼓赋》让金鉷大为喜爱。


当年的九月,朝廷开考博学鸿辞科,金鉷就把袁枚举荐给了朝廷。那时的袁枚特别穷,这位金鉷果真爱才,他不仅给袁枚写了推荐信,让在京的朋友提供便利和帮助,同时他还赠给袁枚120两银,让袁作为盘缠。对于金鉷的知遇之恩,袁枚一生不忘,直到其晚年,他在《随园老人遗嘱》中仍称金鉷为:“六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也。”从这个侧面可知,金鉷是位爱才、不爱财的人。


王府当年的台阶


除此之外,金鉷也是位能吏,《清史稿》中讲述到了他所做出的业绩:“金鉷,字震方,汉军镶白旗人,世居登州。父延祚,从世祖入关,官至工部侍郎。鉷初自监生授江西广昌知县,荐升山西太原知府。雍正五年,擢广西按察使,寻迁布政使。六年,就擢巡抚。讨平西隆州八达寨叛苗。以汛兵少,粤土芜不治,奏开屯田,与民牛,招之耕,教以技勇。每名给水田十亩,一亩为公田。旱田二十亩,二亩为公田,存公田租于社仓。行之数年,辟田数万亩,仓廪亦实。”看来,金鉷能文能武,他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同时还能鼓励当地的农民开垦荒地,使得当地人能够丰衣足食。


一路前行


然而按照历史记载,他所做的这件事似乎有弄虚作假之嫌。雍正年间,陈宏谋回到故乡临桂探母,他在家乡了解到金鉷虚报垦荒亩数,于是他将此事奏报给了雍正皇帝,雍正帝命云南总督尹继善前往查实。此后不久,雍正帝驾崩,乾隆皇帝即位后,陈宏谋继续举报此事。其实按照那时的规定,官员回到家乡,不可以干涉家乡之事。但陈宏谋明知如此,仍继续举报,他的这种执着让乾隆帝很不高兴,竟然下旨把他降职三级,后来果真查实金鉷有虚报亩数之事,于是皇帝又下令恢复了陈宏谋的官职。


这才叫快乐


且不管此事究竟如何,金鉷确实在广西一地做了不少的好事。我觉得最有意思者,是他去除了当地的养蛊陋习,《广西通志》上收有他所作的“严查养蛊以除民患示”。而《魏源全集》中也收有此文,魏源将其题目改为“除养蛊示”,此文读来颇感新鲜。


金鉷首先称,以蛊毒杀人,这是天理不容之事,按照大清律,杀人者必斩。而对于“养蛊”的风俗,他也颇为了解:“访得养蛊之家,世代密传,每有女出嫁,其母分给蛊虫,并传方法。又有本人临死,始将蛊虫交付亲爱子女,以为至宝。藏畜日久,更有滋生蛊仔,遗孽渐繁,为害日众。”看来,“养蛊”的习俗在当地颇为盛行。


看到了国学堂


那如何辨别是养蛊之家呢?金鉷在告示中写到:“访得养蛊之家,屋子桌椅俱皆干净。其养蛊之人,脸多黄瘦,头面有青痕。人到他家,便把手插在衣底下,或用手去摸头。所用之碗,俱有腥气。盖养蛊日久,被蛊虫咬蚀,所以头面黄瘦,兼有青痕。彼所养之蛊虫,常以邪术拘握在掌中,不敢轻开。又遇见佩带朱砂红豆之人,蛊虫不安,所以将手或插于衣下,或摸于头上,急将蛊虫藏避。有此数种,留心稽察。”


孙中山曾来过此地


这是很新奇的一段描述。凡是养蛊的人家,家里的桌椅都擦拭得十分干净,更为奇特者,,并且脸上还有青痕,而这些人还有着奇怪的动作,这些人家的用具散发着腥味儿。如此说来,养蛊害人在当地颇为流行,所以金鉷定然要除掉祸害。而后他又在该文中详列出了如果解救受到蛊毒的人,同时还列明了灭蛊的方法。


排练中


这一切都说明金鉷为了改变当地的社会风气,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为了能够破除迷信,所以金鉷才在当地建起了秀峰书院。该书院的建立在广西当地很有影响,直到光绪年间,书院内又建起了藏书楼。书楼将要建造完毕时,由文人吴獬写了篇《上梁文》:


伏以龙门嗜古,名山必探金匮之编;蝌简藏经,古壁犹发竹丝之响。盖不雕文缕采,庙廷无纯朴之璜琮;不凿源浚流,溪涧非汇归之渊海。广西岩灵壑邃,石秀川澄。是以代蔚鸿儒,时腾骏业。然而湘漓清浅,沧江不驰贯月之船;洞穴幽荒,大酉不庋连云之架。即使王充入市,莫借观而难就《论衡》;欲希刘向传经,违心事而何成《说苑》。耆生阙据,髦俊郁怀。某任忝疆符,思罗积轴。慕文翁之化俗,陋杜暹之藏家。请旨饬行,收四方之缃帙;建楼独秀,储五管之奇编。今诹吉日,敬上文梁。乞灵自天,聚东壁图书来光翰墨;卜吉斯地,俾西江沙石尽化文章。所愿长恩永守,脉望无侵。录续骖鸾,广桂海虞衡之志;笔成造凤,开蓬山观阁之藏。


由此可知,当年秀峰书院的藏书楼规模宏大、收藏丰富。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