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主题书籍:从长征中汲聚精神力量

原标题:记录长征历史 传承长征精神


  考察完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4座雪山回到成都后,除了到北京接受媒体专访外,周军一直在家中埋头整理六七月间雪山之行收集来的照片和数据。“这次爬的雪山海拔高度有4800多米,又有了许多新发现。如今,书稿已基本成形,9月再出去一趟,把一些零星分布的雪山资料补齐,就大功告成了!”想到10多年的艰难求索将变成公开出版物,周军激动不已。


  作为一名痴迷于红军长征的研究者,周军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红军长征路线略图多有错漏或模糊不清,甚至相当多的生僻地名没有得到考证,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为了考证红军翻越雪山穿越水草地的具体路线,14年来,他散尽家财,自费爬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40多座,走过7次草地,数次面临生命危险。如今,在当地政府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资助下,由他编写的《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详考》、《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重走红军长征路》3本书,很快就将与读者见面。


  2016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与此有关的红色主题成为各出版社案头的重大选题。、。这些耗时数年、经过多方论证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历史和源自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通过编辑、出版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书籍,对这句老话的认识更深刻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谢雪提起多年来一直与周军打交道的经历表示,“在出版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主题出版早已不是应景之作。红军长征途经四川60%以上的县,在四川走过的路程最长,停留的时间最久,记录这段历史,就是要把红军长征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伟大力量发扬光大。”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首位外国记者。他曾在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不管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不能不承认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如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尽管经历漫长岁月,这段历史仍吸引着大批人追寻记录。有人重走长征路,也有人遍访红军老前辈或红军后人,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去伪存真,一点点靠近历史真相。


  “《长征》这本书如果概括起来,就讲了4个字:永不言败。回顾那场伟大的长征史实,就是要增强自己的精神硬度,给自己的心灵补补钙。”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纪实文学作家王树增向广大读者推荐了自己今年的新作、最新修订版《长征》。这本在过去10年中累计卖出50万册的大部头新增了7万余字,分上、下卷。为了增进读者对长征的理解,王树增前后花了1年多时间“打补丁”,为修订版添加了大量对战役、人物的细节补充,增加了8幅长征作战地图,以及相关注释和参考书目。王树增称,自己永远在路上,一直处于再创作状态。而深受长征精神的感召,过去10年间,常有读者来信来电与他讨论长征历史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历史、军事、、社会等方面。甚至有读者怀揣《长征》到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走向当年红军战斗和生活过的村镇,感知历史的痕迹。


  “长征这么轰轰烈烈的历史,大部分相关书籍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写的,我们梳理了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和军事史研究专家的论述后发现,外国人对长征中的重要战斗和会议也有过研究,斯诺等人甚至专门到过中国,让我们挺吃惊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李炳泉说。鉴于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国防大学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的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由这些有专业背景的博士后们搜集资料并执笔的《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一书的编写工作很快展开。如今这部20万字、经过反复斟酌翻译而来的各国关于红军长征研究的书籍出版在即。


  “中国人的长征在外国人眼里几乎可以用‘不可思议’一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出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洗礼,我觉得这本书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李炳泉信心满满地说,“主题出版如能找好切入点、讲好故事,照样会有市场,作为大学出版社,我们的图书馆馆配能力特别强,目前已经有不少出版社争相订购这类书籍。”


  “可不要小看这些书的出版,我身边就聚集着很大一群研究长征和军事史的爱好者,不少年轻人都想沿长征路线亲身体验一下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提及是否担心市场销路的问题,周军表示,“我都59岁了,之所以这么着急,就是想在我跑不动之前把这件事干完。下一步,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个长征路线的分线详图,给每一个长征经过的省份出一本地图集,精确到县,让更多人从长征中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