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睛比成人的眼睛更明亮。”
读者们可能认为我是在比喻说孩子更容易发现世界的美,或者TA们的大脑是多么容易被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所塑造。
但其实这并不是小唷今天想说的。今天的话题来自于一项新的研究:
睡前暴露在明亮的光线下会使宝宝们的生物钟紊乱,因为孩子的眼睛在解剖学上稍有不同,孩子能吸收更多的光线。
所以这也解答了很多妈妈们的疑惑:我家的宝,为什么除了睡觉时不困,其他时间都困啊!
因此,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物钟,解决TA们晚上入睡难,白天睡不醒的问题。
《婴幼儿睡眠圣经》一书中提到:过于疲倦的儿童之所以表现得兴奋、易怒、急躁、难以入睡,是因为体内的化学物质在对抗疲劳。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定下清晰的睡眠时间,比如9点并告知宝宝,那么在8点时就可以引导宝宝洗漱。提早半个小时躺上床。
关上灯,或者开一盏离地面比较近的夜灯,不让光线直接照进宝宝的眼睛里,然后陪着宝宝入睡,直到宝宝睡着再离开。
如果那天宝宝特别兴奋开心,可以在睡前给宝宝念一些绘本,注意念绘本的语气不要过于兴奋,平缓一些,帮助孩子平复兴奋。
如果孩子还是特别兴奋,不停地说话问问题,不妨稍微“强势”一些,让TA只能听不能问,但可以明天早晨起床后再问。
有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可能不会阻止孩子白天睡觉,宝宝一困了就睡,有时能睡2-3个小时。
实际上,宝宝虽然比成人的睡眠时间长,但睡眠时间的长度也是基本固定的。
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宝宝,每天的睡眠的时间平均可达十六到二十个小时,
一般三岁的宝宝,一天睡眠时间大概是10~12个小时。
基本上宝宝一天睡够了这个时长,就很难继续睡了。
所以爸爸妈妈要控制宝宝白天睡觉的时间和频率,不能过长,不然会影响宝宝夜晚的睡眠。
调查显示:家长在晚上6点前带着宝宝到室外进行一些运动锻炼,这样可以促进宝宝夜晚的睡眠。
如果孩子的小肚子给吃的鼓鼓胀胀了,就会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到了要睡觉的时候,肠胃还在艰难地消化着宝宝的晚餐,自然很难入睡。
所以,家长白天不要给宝宝吃得太多,晚餐更要控制量,宝宝如果吃了晚餐不运动,就可以少吃一点,七八分饱就行了。
马伊琍曾经在微博中呼吁大家用哭声免疫法来锻炼孩子的准时入睡的能力。
他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影响了整整一代儿童。
具体到“哭声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完整睡眠训练法,孩子哭的时候不管他、不安慰,也不拥抱,等孩子不哭的时候,就抱抱他,以此来告诉孩子只有乖才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
马伊琍就曾经这样对待过自己的宝宝,很快,她就悔不当初,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心情:
华生的行为主义的主张,现在依然在异常行为矫正中起着大用处。
但在孩子教育的方面,他的主张在美国早已没人信奉了,但在我们这里,有时又会刮起一阵“风”。
要从成长的每个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不依赖”的性格,而孩子能按时入睡就是孩子“独立”的一个表现。
所以有的家长可能会因此,强硬地训练宝宝按时入睡的能力。
“哭声免疫法”并不能长久有效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相反会失去宝宝的信任,而且会降低我们对宝宝哭声的敏锐度,难以找到孩子无法安睡入睡的真正原因,也难以提供更有温度的解决办法。
有的小宝宝,确实可能出现入睡困难,而这些也许确实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问题。
但孩子能按时入睡,有的是天生,大多数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但不会是强迫出来的。
如何让孩子按时入睡:家长们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白天带孩子锻炼,让孩子吃适量的食物即可。
尊重,才是成长中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