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耄耋老人“木头玩具”传承榫卯技艺

今年90岁的冯乐耘,退休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走进冯乐耘的家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玻璃柜子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头动物”,这些木头动物都是由榫卯结构拼插而成。冯乐耘是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木头玩具的设计和制作都是由他亲手完成的,而这些都源自于他72岁时的一次心血来潮。  



缘起:重拾童年爱好 迷上榫卯工艺


提起榫卯,冯乐耘一点儿都不陌生。冯乐耘小时候,学校便有榫卯的课程。冯乐耘清楚地记得,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手工课老师指导他做出了一个用竹片拼接成的明榫狮子玩具,玩具先是在学校里展出,后来又被送到了市里参展,虽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曾经的那份自豪感,依旧留在冯乐耘的心底。


相隔数十年后,当年的自豪感依旧在心中闪烁。退休以后,冯乐耘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他想起了要做榫卯玩具、做狮子。当年的原件早已丢失,但他凭借着儿时的记忆把狮子玩具成功“复活”,并为第一件榫卯狮子玩具命名为“雄狮1号”。从此,冯乐耘对榫卯玩具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年中做了12个玩具。


“雄狮1号”完成后,他十分高兴,但“雄狮1号”模型的榫头、卯眼在外形上看十分清楚。于是,冯乐耘决定,要让自己的榫卯玩具看上去更加精致、美观。从那年开始,他不断研究暗榫技术,家中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也被他改造成工作室,打磨机、钻铣床、曲线锯等工具一应俱全。从“雄狮1号”到“雄狮17号”,冯乐耘共用13年时间,中间融入了他全部心血。冯乐耘终于完成最满意的雄狮作品,并获得北京传统手工艺品设计大赛传承奖特别奖,掌握了“鲁班暗榫动物造型”这一传统技艺。  



情深:雄狮到十二生肖 兴趣悄然变事业


获奖后,冯乐耘信心倍增,制作的榫卯玩具也不再局限于狮子,他开始尝试制作十二生肖,羊、猪、牛,甚至是弯曲的蛇都被他做了出来。在制作“牛”时,冯乐耘认为“牛”的脖子最为灵活,为了使作品可以随意扭动、更逼真,冯乐耘放下了“牛”的制作,决定先做最难的“蛇”。冯乐耘表示,雄狮的制作将线面结合组装在一起,风格比较抽象;而蛇的制作风格上从抽象变为具体。为了使作品看起来不呆板,冯乐耘重新设计图纸,并不断修改,经过多次失败和不断尝试,终于完成了蛇的制作。


冯乐耘每制作完一个作品后,都会拿给别人提意见,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做出修改。冯乐耘的老伴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观众,给了他无数的改进意见和鼓励。冯乐耘的老伴总是鼓励他:“你的作品完全都是由你自己创作发明的,没有模仿的东西,所以这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且你做事情目标明确又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认真也不怕苦、不怕流血。我很佩服你,也很欣赏你的作品,所以我支持你。我给你备好创口贴,流血的时候可以贴上。”


在得到了老伴的无条件支持后,冯乐耘的榫卯之路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冯乐耘认为榫卯,是古人的智慧,有很多特点:榫卯十分含蓄、内敛,表面看似简单,但内部建构十分复杂;传统榫卯工艺高超,完全不用胶和钉子,便能使整体建筑或是家具,保存成百上千年;榫卯具有锁钥功能,经过榫卯咬合后,结构非常稳固。因此,冯乐耘制作榫卯,从最开始单纯的兴趣,变为要坚持下来继续传承的事业。



传承:不断创作新品 榫卯走进校园


2011年,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申请北京市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冯乐耘被评为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班暗榫动物造型代表性传承人。


榫卯不仅充实了冯乐耘的退休生活,更多的是,使他传承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技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冯乐耘认为,玩具承担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希望孩子们有机会接触这门传统的技艺,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如今,冯乐耘的两名徒弟每周都会去北京市第七中学进行授课,而那里的孩子们也通过鲁班暗榫玩具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我从冯老师那学到了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精神,我要在非遗进校园这个传承过程中,把他的精神和榫卯的技艺一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了解这个技艺,让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冯乐耘的徒弟黄左星说。


而关于榫卯传承的问题,冯乐耘有自己的想法:主要就是创作,在创作上下功夫,把创作的数量、质量都提高,将来作品都是以创作说话;第二个就是要让榫卯走进课堂,非遗进校园,这也是传承的重要方面,让青少年都接受非遗的教育;最后一点就是要面向市场,把作品变成产品。目前,把作品变成产品,冯乐耘正在实验阶段。

文章来源:北京昌平


合作电话:15801227923 隔壁老王

咨询&反馈邮箱:chpthing@163.com



「晚安」


咱昌平的事儿

老 百 姓 能 听 到 的 才 是 好 声 音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