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军长征为什么不走“弓弦”走“弓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将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直线连起来,会发现它们和红军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弯弓的形状,红军基本上是在弯弯的“弓背”上行走。“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行军方便。而“弓背”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贫,行军异常困难。

  那么,红军为什么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远的“弓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看看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长征精神及意义与具体分析。



请观看视频,看看老师与同学们对长征的理解吧!



没有wi-fi请往下翻看精彩截图!


老师和同学们认为,长征。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艰苦卓绝、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老师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在工作中舍己为人,以集体、国家为重。希望同学们将长征精神铭记于心,并付出于行动上!

1

落脚点几经变化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长征途中根据敌情、我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决定的。落脚点的不断调整,导致红军的长征路线自然不是笔直的。

,起初是决定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师,待会师计划无法实行时,遂在黎平会议上决定西进贵州,建立川黔边根据地,遵义会议上又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们根据敌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此后,由于张国焘顽固坚持其南下错误主张,,落脚点随之进一步调整为陕甘苏区。长征落脚点的几经变化,,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


2

机动作战的需要

   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红军行军和作战自然不利,但却可以凭借其擅长的机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行踪,机动作战。,以及红2、红6军团在滇黔边界乌蒙山区的回旋战,都充分发挥了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与敌重兵集团来回周旋,并伺机突出重围,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对于大纵深、长距离及曲折反复路线的机动作战行动,当时红军中有许多人不理解,也有抵触情绪。,主张走弓弦、走捷径。

  但机动灵活是红军作战的特点,是以弱胜强的关键。:“为了有把握的取得胜利,我们必须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3

    ,构成的曲线虽然弯曲,但总体上看去,还不算太绕路。原因很明显,。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针对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若要想保存自己而不致全军覆没,只有避开敌人重兵设防地带,绕道前进。如湘江战役后,,在湖南新宁、城步、绥宁、通道、靖县、黔阳、芷江一带赶筑工事,同时命令广西军阀配合堵截,。危急关头,,放弃北上计划,转而西进贵州。


         



撰稿:王梓薇

摄影:王昊明

视频采访:王栩铖

后期制作:张钊




看完文章是时候  分享赞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