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儿童保育院——抗战时期的特殊教养机构

1937年,,全国各界民主人士和爱国进步妇女参与,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公推宋 美c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曹孟君等为常务理事,。


战时儿童保育会共有两种管理形式:总会直管和分会自管,成立之后,四川、两广、湖南、广西等地先后建立分会和分院,收容教养难童,其中四川设立分院最多——21所(为什么是四川最多?因为四川本身支援前线的人数就多,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后来总会将汉口临时保育院等处1.5万名儿童送到四川)。

保育院的孩子们


那么,你肯定会问,哪些属于被收容的对象(均为十五岁以下儿童),小佛恰好找到了相关记录:

  1. 阵亡将士的子女

  2. 做救亡工作人员的子女

  3. 战区儿童


那么,要养活这么多的儿童,需要一大笔资金,那么资金的来源

又是怎样?

(一)、,据不完全统计,经费不到四分之一来自政府拨款,有人肯定会说,你看,那时候政府不为民,其实,恰恰相反,,军费的支出就是非常大的一部分,加上战争导致的经济下滑,,拨款补助保育院,

(二)、国内外的募捐,国内方面,军政长官家属等捐款,,商界的支持;国外方面,美国红十字会捐赠40吨布料,海外华侨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正是由于各方力量的支持,才避免了成千上万的战时儿童逃过死亡。

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其实,战时儿童保育院的救助内容不仅仅涵盖了衣食住,这三个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方面,更是会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生产技能。

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教会他们要有家国情怀,希望他们以后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世界。

生产生活技能方面,主要是教会他们可以学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主要是针对大龄儿童),编织、种菜养殖、缝纫、烹调、木工等等,希望他们以后可以自己办厂、开农场,供给社会所需。


1938年6月6日长沙《大公报》关于保育院的报道


一个国家,对于儿童的重视,就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