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71年后的重逢 浙江教授湄潭寻根

本台记者:小景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

本文为贵州交通广播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湄潭县城文庙浙大西迁纪念馆内,71岁的陈天来指着陈列墙上的一幅老照片告诉记者,“照片上右起第二个男生,就是我的父亲。而我,就是在湄潭出生的。”照片中,5男1女着整洁衣装,或背或端着手站在湄江边水车旁合影。

陈天来老人与记者合影

1945年,陈天来降生在湄潭县一个叫“牛朗背”的地点,父亲陈锡臣给他取名“天来”,寓意“从天而来”。更确切地说,这份机缘来自于重庆,。


1940年6月,历经2年半、2600多公里的艰辛跋涉后,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黔北小城湄潭。时值陈锡臣在浙大广西宜山办学点毕业后,护送一批实验仪器跟随西迁队伍来到湄潭,并担任农艺系讲师,师从卢守耕、孙逢吉教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作物标本区”。


上海沦陷后,陈锡臣的儿时玩伴、同是江苏江阴人的王梦仙决心去重庆抗日救国,与20多位同学结伴西行。一路走走停停,直到1942年她才到重庆,此时盘缠早已用尽。困境之下,王梦仙想到了周边唯一的熟人,经多次辗转,联系上了在遵义湄潭任教的陈锡臣。


此时,陈锡臣只是一名小教员,生活仅能自保,无力支援王梦仙。,专门批了10块银元经费,最终促成他搭上去往重庆的汽车,将王梦仙接到了湄潭县,这才有了后来陈天来的诞生。“我虽然没见过竺校长,但是没有他就没有我。”陈天来说。

1948年,陈锡臣王梦仙夫妇在杭州合影


1945年8月,在日本战败投降后,浙江大学挥手作别“第二故乡”,返回杭州。陈锡臣从助教、教授做到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培育了一批优秀小麦品种以及优秀农业人才。2016年3月3日,陈锡臣在杭州逝世,享年103岁。


贵州、江苏交广采访团与陈天来一家合影


时隔71年后,陈天来第一次来到湄潭,第一站就来到了浙大西迁旧址,为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宣讲搜集素材。“我们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浙大西迁二代中找了3个老师,都是浙大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来到这里找些资料,好给孩子们讲课,”陈天来说。宣讲的主题,在他心里早已有了答案:求是。


“做学问就必须扎扎实实、实事求是,但是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都是很浮躁,功利心很强,这是最可怕的事。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出那么多成果,现在条件这么好,那么好的设备,出的成果反而不及那时。”


Ps: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


更多热点
监控实拍:小车服务区弹射起步飞入超市!只因一个小习惯……

@所有驾驶人:翻开你的驾驶证看看日子,赶快!你的驾驶证可能要被注销

贵A、贵B、贵C、贵D…司机都在传,一场惨烈的车祸惊醒所有驾驶员!

本台热线:9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