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刊 |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大有可为

▲2015年8月3日,在贵阳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成果展”上,优胜组正在展示作品

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合作框架与机制,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作为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深化,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双方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对教育合作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教育上各有优势,并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由于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理位置相近,双方在留学生培养、语言学习、联合办学、科研合作、职业培训、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合作具有相当的潜力。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和东盟承诺进一步相互开放教育服务领域,这为各国实施教育开放,消除教育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通过教育合作与交流,双方可以实现教育的互补协作,资源共享,获得双赢,不断提升双方的教育水平。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双方高度重视教育交流。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双方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教育将成为中国与东盟优先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2010年,,即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中国已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分别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为双边教育领域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双方进一步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建立教育政策互联互通平台,使双方各自的教育服务对象享受到更多优质服务。

教育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在教育合作与交流领域,已逐渐渗透到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中,高等教育的校际交流十分活跃,这主要体现在,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正逐年递增,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已成为东盟国家留学生的聚集地。据统计,2015年,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逾19万人,其中以中国赴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居多,约为12万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等;来华的泰国、印尼、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分别为19976人、12694人、10031人、6918人和6650人,分别居来华留学生源国的第3、9、11、14、15位。

境外办学取得新进展。近年来,中国部分高校积极展开境外办学,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截至2015年10月,中国的各个层次境外办学审批权全部被取消,中国高校已在境外开设了办学机构和项目(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水平)共计102个,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等知名教育机构。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合作形式多样。发展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就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形式多样。例如,;中国还邀请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来华观摩中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鼓励双方校企合作办学。2012年~2014年间,中国共成立了30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还围绕商务、艺术、汉语、金融与财税、农业、卫生等领域,在广西设立了9个国家级的教育培训中心和基地,为东盟国家培养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2016年7月31日,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办、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高峰论坛暨成果展在贵阳举行

虽然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发展迅速、前景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跨国界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双方的合作会受到包括经济因素、语言障碍、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思维方法差异在内的影响。其次,各国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别也使双方合作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障碍。尽管近年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迅速兴起,但各国教育的相互了解还远远不够,不同的教育体制导致目前课程、学分还不能互相承认。因此,笔者认为,双方在继续坚持平等互惠、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原则的同时,还需解决好上述问题,促使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更为顺畅。(注:本文英文原载于《中国东盟报道》第7/8合期,原文标题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on Fast Track,作者系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经过部分改编


王海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