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玩具、吵架、互不相让……孩子的矛盾,大人怎么办?

作者 李岩 钟煜

有很多朋友追问:孩子之间争抢的问题,大人该怎么干预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享更多的解决孩子直接矛盾的方法。


一个名叫《吵架女巫》的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小男孩天天请好朋友豆豆来家里玩。


因为一个玩具,俩人发生了争执。一个说应该主人决定谁先玩,另一个说主人应该让客人先玩。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女巫(她是天天妈妈扮演的)。女巫先是一阵坏笑,说:“我是吵架女巫,最喜欢看小朋友吵架抢玩具啦!”


接着,女巫小声对豆豆说:“去把玩具抢过来吧,你是客人,当然应该你先玩啦!”


然后她又小声对天天说:“玩具是你的,就是不给他玩!”


……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担心:这哪是帮孩子呀,这不是挑唆他们争抢吗?


但是,至少在我们的经验中,这种游戏式的,夸张的挑唆,不仅每次都让孩子停止了争抢,而且每次都激发了孩子理智的自我判断,孩子都会说:“你是坏人,你想让我也变坏,我才不听你的!”


这个游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李岩老师曾经解释过:这个方法其实是心理学应用当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大家都听说过教育领域的传奇“夏山学校”吧。在夏山学校的宿舍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学生经常在夜间出来恶作剧,老师对他进行各种教育甚至批评惩罚,但都没有用。


后来有一天晚上,校长尼尔森穿了一身典型的坏人装束,来到这个学生的房间,对他说:“走,跟我去恶作剧。”


结果,这个学生不但没有附和,反而把校长扮演的坏人斥责了一番。并且,从此以后他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解读

当孩子发生某些不当行为,我们批评教育他,这实际上是在对他进行裁判,孩子作为被裁判者,往往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而只会产生怨恨。


尼尔森校长的方法,以及“吵架女巫”这类游戏,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个重要的机会——充当“裁判者”,而不是被裁判者。这个机会,是锻炼孩子主动判断是非的重要机会。


我们来接着把《吵架女巫》的故事讲完:

两个孩子对女巫说:“我们才不听你的,我们不抢,我们是好朋友。”


女巫大惊失色:“什么?好朋友?!不要说这三个字,我最怕听到这三个字。”


结果,两个小朋友一起大喊“好朋友、好朋友”,女巫丢盔卸甲地逃跑了。

解读

这样的游戏结局,一方面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能让孩子彻底释放掉刚才因为争抢而产生的攻击冲动。

由吵架女巫的游戏,我想起来几年前的一件事。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参加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游戏是真人版的“植物大战僵尸”。所有的角色,都由小朋友和家长来扮演。


我女儿是一个非常谨慎慢热的孩子。她犹豫半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拿起一个太阳花的头饰,说:“妈妈我想当太阳花。”


我赶快鼓励她说:“好啊好啊。”


可是,她刚把那个头饰戴上,就冲过来一个小女孩,一把把那个太阳花头饰抢过去,说:“这个是我的!我才是太阳花呢!”


我和我女儿当时都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通常情况下,要么,我说服女儿让小朋友先当太阳花,我们可以等下一轮游戏。要么,我跟那个孩子讲道理,告诉她是我们先拿到的,应该我们先来。


但是,不论哪一种处理方式,可以预见,一定有一个孩子不开心。甚至,以我对女儿性格的了解,即使我强力支持她,帮她保住了太阳花,这个争抢和说服的过程,也会让她很焦虑。


还好我及时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我大声对两个孩子说:“不对,你们都不是太阳花!我才是太阳花呢!”


一边说,我一边把两个手掌张开,放在头上,做了一个很滑稽的样子说:“看!我头上都开花啦!”两个孩子都忍不住笑起来,气氛就缓和了。


然后我说:“看!太阳花要发射小太阳啦!看看你们能不能接得住啊!”一边说,一边从地上捡起游戏用的小球,扔向她们。


这样一来,这个冲突就变成了一个愉快的游戏。两个小姑娘还商量办法,合伙对付我,玩得很开心。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矛盾的游戏——传话筒。

图图来我家过夜。睡前,我给两个小朋友洗澡,图图不小心把水弄到了秋秋眼睛里。


可能因为困了,也可能是之前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小别扭,总之秋秋小题大做开始发脾气:“讨厌!我眼睛进水了,都怪图图!”


图图马上辩解:“干嘛怪我?我又不是故意的!”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我突然想起了“传话筒”游戏。


这时秋秋已经越来越生气:“反正是你弄的!”我马上插进去,表情滑稽地对图图说:“秋秋说,反正是你弄的。”


图图一愣,跟着说:“可是我不是故意的。”于是我转向秋秋,做出夸张的无辜表情说:“图图说,可是我不是故意的。”


一个回合下来,两个人本来在愤怒地相互对视,现在已经全都转向我。


几个回合之后,两人脸上都开始露出了笑意。不过秋秋还是说:“不管怎么样,你必须道歉!”


我照例把话传给图图。图图想不出拒绝的借口,但又不甘心认输,于是来了一句:“好吧,起不对!”


我马上说:“好吧,起不对……咦,什么是‘起不对’呀?地球人都说‘对不起’呀,难道这是火星话?”听到这话,两人咯咯地笑起来。


秋秋紧接着说:“不对,火星话是‘不起对’。”我惊讶地张大嘴:“啊?不起对?更听不懂啦!”两人开始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左一句“对起不”,右一句“不起对”,而我只需要做出晕头转向的样子。


最后,我又火上浇油:“哎呦,幸亏你们不知道火星话的‘豆沙包’怎么说。”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火星话”,又带来新一轮的笑声。



解读

传话筒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两个帮助。


第一个就是缓和冲突,进而帮孩子冷静下来。原本两个孩子是针锋相对、正面冲突,你一句我一句,就好比在用语言的“子弹”互相对射,这时候大人假装传话筒,插入到两个孩子之间,就好比挡住了来自双方的子弹。


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帮助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听清楚对方的意思。


前面的故事里,传话的过程比较简单。我们再来看李岩老师分享的另一个案例:

我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请小朋友来家里看动画片,我女儿要看猫和老鼠,小朋友小Y要看小马宝莉,两个人意见不一样就吵起来了。

这类争吵如果发生在小学三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之间,多半是能自行解决的,基本不用大人插手。


但是,当时两个小朋友还都只有5、6岁,并不具备理智思考,相互体谅的能力。因此,一旦吵起来,结果多半是谁也不让谁,甚至还会有人说出类似“我再也不跟你当好朋友了”这类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那次我正好在场,一看两人谁也不让着谁,于是赶紧插进来当传话筒,说:哎呦,怎么啦,需要帮忙吗?


原本两个人是互相对着吵的,这时候都转向我说话了,这样她们的直接冲突就有所减弱了。


我女儿先说:“上次就是她决定看小马宝莉的,这次她还要看小马宝莉。”


于是我一脸认真的样子说:“哦,这样啊,上次就是小Y决定看小马宝莉的,这次小Y还要看小马宝莉。”


接着小Y说:“可是上次她答应了,这次还是我决定看什么的。”


我又认真地说:“哦,这样啊,上次跳跳答应了,这次还是小Y决定看什么。”


我女儿马上说:“不是,我说的是下次去她家的时候,就让她决定看什么。”


于是我就说:“哦这样啊,跳跳说的是下次去小Y家的时候,就让小Y决定看什么。”


小Y就紧接着又说:“可是,那太不公平了,什么时候才能去我们家呀!”


于是我说:“哦,就是的,小Y妈妈这星期都在出差,所以只能来跳跳家,没法去小Y家,所以小Y就一直没法做决定。”


注意——

最后这里,“传话筒”并没有原封不动地传小Y的原话,而是做了一定调整。

解读

争吵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甚至会忘记最能说服对方的重点是什么。成人都会如此,就更别说孩子了。


我们充当传话筒的时候,正好可以帮助孩子整理他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帮助他更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理解。

结果,我女儿一听,就痛痛快快说:好吧,今天听你的,明天听我的,怎么样?于是,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我们都知道,准确了解对方的想法,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交冲突的关键,更是整个社交能力的核心。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项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一点一点帮孩子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