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船长:漂泊的“外国客”,终究要回家


四顶草帽,四双人字拖,一鼓,一贝斯,两把吉他,这是玩具船长,被视为“海洋民谣”、“趣味民谣”的一只潮汕方言乐队。南征北战演出时,四个人都会戴上自己标志性的草帽,蘸着咸咸海水味的南澳岛方言,将中国东南角小小海岛的海风刮到远离海洋的大城小镇。

 

玩具船长成立于2008年,那时,小李从广东文艺学院毕业近一年。和许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一样,他做着教孩子弹吉他的工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玩具船长《青春照相馆》专辑封面(从左至右:周一,高飞,小李,小刀)

 

某天,番禺区小罗村,小李的出租屋里,老友相聚,如往常,喝茶吹水,话题不经意间转入“童年生活”。三个人开始刹不住车,将儿时梦想一个一个打捞出来,拉到太阳底下晾晒。

 

小李分享了某海边渔村一个男孩混社会的故事。在家时,男孩一直是村里“孩子老大”的角色。某日,他买回生平第一个行李包,往里头装上陀螺,弹珠,公仔纸,DIY跳房子草图,爷爷送的木偶船长,怀着自己够酷的良好感觉,去到外面的世界。三年后,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男孩打开不再酷的行李包,双手握着最后一件玩具——船长。他发现,几年过去,从小村到大城市,自己的心愿仍未变——实现童年的梦想。

 

男孩便是小李。

小李的小学同学录


关于童年的茶话会如一枚石子,投入暗潮涌动的湖泊。聊完后几人不舍离去,想做点什么,玩具船长由此诞生。“玩具代表童年,船长象征梦想。”小李希望用音乐的方式,将童年的诸多心愿再次打量,用欢快的曲调来演绎,领着听众去记忆深处旅行一番,瞧瞧有哪些被掩埋的珍贵宝藏。

 

玩具船长成立前,小李已经有过几段组乐队的经历。2001年,初中毕业15岁的他凭借着潮汕地区广播体操一等奖的成绩进了一所中专——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开始学习音乐。初到广州,十几年很少离岛的他经历了不短的调整适应期。

 

同班同学很多是有音乐基础的,曾经学过乐器,知道基础知识。而小李,童年的音乐启蒙是“大海的声音,海鸥的声音”。上课时,老师讲如何识读五线谱,零基础的他做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一堂课下来,只剩下挫败感。

 

那时,周一与小李是同学,小时候听交响乐与合唱团、在广州长大的他听课比较轻松,坐在后桌的他主动将笔记借给了小李。周一记得,小李那时是“疯狂学习”的学生之一。

 

某日,小李从师兄那儿淘来一把二手的雅马哈盗版吉他,回到宿舍,坐在铁床上,小李开始边讲未来边“练琴”,不会吉他的小李反复“哆啦咪”,进行拨弦的最基础指法练习。

 

就这样弹着,室友们都在迷糊中入梦去,小李却沉浸在琴声中难抽离,直到第二日天光。

 

周一醒来,问:“你没睡觉吗?”

 

小李点点头,“对啊,我在练琴”。

 

整整两年,因缺少学习资源,小李的吉他水平停留在“哆啦咪”阶段。有限的技术无法限制年轻人爱音乐的心跳——周一的贝斯,小李的吉他,阿飞的鼓,三人组成了进化乐队。

 

那时,他们唱流行粤语歌,追西方摇滚明星,音乐理想和身边多数人相似——做“广州Beyond”或“XX版张国荣”。

 

成立一年后,进化乐队去邻校礼堂参加他们的首场“大型演出”,小李当时太紧张,不小心拈断一根琴弦。他抱着无声吉他,在台上,继续扫弦继续唱。周一在旁,暗自叹服其淡定本领。中专毕业时,策划了一场专场演出,演出完,进化乐队便散了伙。

小李在南澳岛采集故事

 

2004年,上大学不久,小李写下第一首南澳话民谣——《破铜烂铁》。他回忆创作场景,“写街边收破烂的,在老家每天都会碰见听见;写完后,发现这首歌非常有生命力,特别亲切。后来越来越有兴趣,开始去研究自己家乡方言的根源。”

 

《破铜烂铁》的第一个听众是玩具船长现在的吉他手高飞。此前,高飞听过小李的一些国语原创歌,没作太多评价。听到这一首,高飞感觉“很惊喜”,原来可以这样写歌,“我想起小时候楼下的叫卖声,很亲切。”听不懂歌词,高飞的联想竟能够与歌里拉长音调的“回收破铜烂铁”故事相吻合。

 

不久后,小李写了另一首南澳话的歌。那首歌至今没有名字,讲的是小李同乡的一位好朋友,曾经在水中救过他一命,这位水性很好的友人“游泳走了”。听到这一消息,小李很难接受,最终,用写歌的方式缓解这份失去之悲。

 

小李写歌时,喜欢从身边的人事物汲取养分,“相比大主题,一个人的故事更直接,更能打动我。”

 

个体的生命历程折射着人性的不同面向,人性中的东西是共通的,不分地域语言或艺术形式。比如,2009年发布的第一张专辑《外国客》同名歌曲,写的是一个去南澳岛旅游的外国人。专辑封面的法国小男孩是小李那时的学生,九岁的Oliver。

《外国客》专辑封面

 

有一天,Oliver在家门口溜鸭子,鸭子名叫Speedy。“我在等它的翅膀快点长大啊,这样它就可以飞回去看我的爷爷奶奶了。”Oliver说。

 

正在准备专辑的小李听着Oliver的心愿,想到“外国客”这一身份其实不仅是指出国的游客或工作者,也包括许许多多像自己这样,离开故乡,到外地打拼追梦的“外来人员”。  

 

2010年春节,小李回到家乡,广东汕头南澳岛云澳镇荖园村。少年时,他唯一的念想,就是赶紧离开这座偏僻孤岛。在这里,留给年轻人的选择只有两种——读书,或者做渔民。

 

15岁,小李离家去到外面的世界。25岁,他开始喜欢上家乡的土地、家乡的海和自家的老厝。老厝外表平实,内里却潜藏许多故事,距离太平洋只有50米,走出家门,随时可跳到大海怀抱里。


南澳岛的夏季午后(小李/摄)

 

小李常回想这年春节的一次深夜出海。几人乘着小渔船,撑着船桨、枕着海浪,甲板下是密集游弋的银色小鱼,月光映照下鳞片闪烁着奇异光芒,“海水被染成银色,好像在梦里划船。,讲起家乡的海,小李神情有些恍惚。

 

自从采集民谣改编成《铜山姿娘》后,小李“转型”成家乡老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每次回家时,他都会坐在老人身旁,静静听他们讲述,这片土地上传奇或琐碎故事。翻开随身携带的纸笔,他记下生动的细节、不曾听闻的俗语谚语,比如“鸟飞有落毛,人走有脚迹”。

 

倘若时间宽裕些,小李会去乡亲家坐坐,翻翻看各家侨批信件,聊聊其他有历史的物事。

 

小李发现,如今,岛上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在外地结婚生子,南澳岛的幼儿园几乎招不到小孩子。对那些孩子来说,“南澳话是一种陌生的语言。”

玩具船长的“海洋民谣”


除了语言的“失传”,父辈们安于打鱼晒网过一世的日子,也已经不再实际。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和南澳大桥的开通,留在岛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他们走入迷惘与渴盼,想抹去身上“岛民”的印记,如那些来南澳观光游客,加入更现代的生活。

 

《问题少年,长发飘飘的春天》是《大岛》里主题与风格偏沉重的一首。问题少年的原型是小李儿时很崇拜的一名堂哥,歌里回忆着乡村里的童年,“那时细汉结帮结派凶流行/谁的拳头硬谁就赢”。少年时,小李身材较瘦小,容易被同龄人欺负,他会跟着这名堂哥带领的的“实力型大个子帮派”,一起做本村竹林的守护者,防止邻村小孩来砍竹子做钓竿。一旦发现“敌军入侵“,他们会把邻村孩子从头到脚打劫一番,小玩具或小零食都难逃被缴获的命运。

 

为耍帅,那时男孩们流行把牛仔裤剪出几个大洞。堂哥更具创新精神,除了破洞还要秀肌肉,是个很男子汉的存在,如歌里写的:“古惑仔的形象穿件牛仔裤钻破几个洞/头发梳中界还要留得长长/脱赤脚裂肌在公路走/巷头量到巷尾要走几步路他们会知影”。那时,干的坏事莫过于“坐墙头商量去偷挖人的芋头”。然而,当年岁渐长,那时的叛逆渐转变为逾规的行为。后来,问题少年犯案入狱,小李为之叹惋“禁在笼里的鸟儿啊才知春天原来这么美/眼眯心肝头疼梦中经常偷跑返来团圆。”

 

惋惜之外,小李回到一贯积极方向思考,祈愿堂哥在出狱后能想明白一些事,“年纪轻轻的少年脚手洗好了”。

 

玩具船长走到第九年,与队友和周遭环境相处过程,几名成员都明白了许多事,这种成长被记录在2016年的新歌《春风得意》里。



2015年五月的某个早晨,按惯例练琴到深夜的小李不知为何很早醒来,见窗外阳光很浓,打算把被子抱到天台晾晾。到天台,广州的春风还携着几分凉意,温柔细腻,对面老房子屋檐下,两支燕子高速地来去。细看,发现它俩正在筑巢,小嘴叽喳着“装修方案”。

 

那一刻,小李感受到了真正的舒畅感,“这种春风得意,不是外界给你的一个奖励,而是你发现了真正令你欢喜的事。”


玩具船长在排练室

  

周一的“春风得意”因时地而异。以前,周一属于“目的地导向型”,文化成绩不行,便去踢球或学音乐,他人问未来计划,他支支吾吾,没有“最想要的事物”。自2010年加入玩具船长以来,周一慢慢地转向了活在过程中。刚加入时,几人几乎无经济来源,生活处于“饿不死”的状态,租住最便宜的单间小板房,花费很多力气来维系基本生活。团队闹过“离婚”,因收入分配上的意见分歧。

 

那时,周一动摇过,自问:“我这样辛苦真的有意义吗?”

 

后来他写,“好在我坚持走到今天”。

 

现在,玩具船长各人租了一套两层小楼,把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在宽敞安静的环境,分开专心练琴或鼓。临近演出时,他们会到小李家一起排练。

 

近来,周一的一大“春风得意”是成功补好了天台上自建的水泥鱼缸。第一次补缸,无经验的周一选择了直接用水泥,第二天一看,养的鱼儿无一生还。

 

第二次补缸,周一参考网上找来的数据,选取了无害鱼儿的防水漆加防水泥,捣拾了大半日,终于完工。趴在天台,望着鱼缸里欢快的鱼儿,行使了一个下午的注目礼。“最大的春风得意没有标准答案,我终于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像现在这样,做音乐养花养鱼,看“种子”们在自己的照顾中健康生长。”说着,他从椅子上往前倾了一点,眼睛飘向家里鱼儿的方向,又一次嘴角上扬,露出他的招牌笑容。

看到鼓就停不下来的小刀


小刀是玩具船长的“长”,身为70后已有妻儿的“老大”,他的春风得意很简单——舞台上掌声响起的时刻。而这掌声来自私人内心的度量尺:我做到了吗?

 

小刀道,自从十多年前误入Livehouse门,消耗巨大,劳神伤形无可退,而在舞台上,以玩具鼓手角色来演出,则是忘却时空的体验,是一种“能量补给”。(注:Live house即现场演出的场所,比起音乐厅,live house的舞台和场地都比较小,是一些地下、小众音乐常用的演出场所,音乐人和听众得以更接近,有更多互动。)

 

身兼数职的小刀,因档期排得太满,缺觉成了生活常态。为了下一站精神饱满出现在台上,渐练就在机场飞机大巴厕所录音室等任何地点“秒速入睡”的本领。

 

某地演出时,曾有一法国人跑来对他说,“你15分钟睡一觉,这种休息方式与我们国家一个人很像。”

 

“谁?”小刀问。

 

。”对方答。


汕大迷笛音乐节,玩具船长演出(吴静文/摄)

  

聊完后,进排练房准备晚上的网络直播,坐到架子鼓前,进入打鼓模式,小刀踩踏着敲打着,停不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日练鼓一小时”。

 

小刀说,玩具船长的生活和音乐,不刻意求深刻曲折,只想提醒大家,在繁忙紧张之外,还有这一种生活,还有许多值得去欢笑去珍惜的事物。

 

高飞觉得,演出时,若台下观众自发地跳起舞或手拉手玩起“开火车”,他会春风得意,因为自己的音乐为很多人带来了快乐。

玩具船长《青春照相馆》


玩具船长是中国最早开始用方言唱民谣的乐队之一。除小李之外,三位成员都不是潮汕人,唱南澳方言的歌却不觉得生硬别扭。小李说,写好一首歌,拿给成员,大家往往学过几遍就会唱,“每个人的尾音都不同,这种参差融合在一起很有趣;若是潮汕人,同样的咬字发音,听起来反而没那么多味道。”正因为南澳话是一门“外语”,他们会结合歌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

 

掌管几家Live house,见过无数乐队的小刀认为,方言与民谣的关系被很多人误解了。现在的方言综艺节目中,很多年轻人拿“方言”作为噱头,以为说方言就是“个性”,忘了音乐本身应该有的质量。“方言应该是民谣的一个声部。”他以钢琴家舒伯特的一句话来解读,“语言停止处是音乐的起始”,好的音乐会让人忽略它的语言,方言也该融入音乐本身。小刀说,好的音乐家应该去探究如何让情绪延伸,成为共同的音乐语言。

 

2010年6月,玩具船长参加蒙牛乳业“寻找广东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从广州到小李家乡南澳,在岛上的云澳中心小学的音乐室,给一二年级的20多名小学生上封闭式音乐培训课。

 

鼓手小刀发现,小李是南澳岛的知名人士,玩具船长的歌也是南澳岛的流行金曲,教孩子唱《铜山姿娘》时,还没有教,孩子们已经自发哼出下一句的曲调。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懂歌的含义,但家乡话马上拉近了这首歌和他们的距离。”小刀说。

 

让家乡的小孩记得自己的母语和家乡的传统文化,这正是小李用南澳话写歌的初衷。他发现,每次回老家,幼儿园孩子的数量都在减少,大部分小孩跟着父母到外地求学,母语不再是南澳话,对家乡的认知也仅仅限于过年时要去旅游的某地。

小李在家乡采集的卖田契约(图片来源:玩具船长微博)


“有的东西,再不记录就没有了。”小李说。一边聊着,他一边翻阅着刚做好的手工版新专辑《青春照相馆》。专辑里有一张从亲戚家收集的侨批,侨批又名“番批”,是旧时海外侨胞寄往家里的家书和汇款凭证,银信合封。侨批上对故土的牵挂甚浓,几乎溢到纸外:余这次能得回家探亲,虽至亲之人已埋黄土,但幸能在吾母吾姑吾姐墓前一拜一掬,游子相思之泪腹,返马来西亚后每忆往事感慨良多,叹人海之仓桑世事多变,故乡山水依旧而吾也已老矣。


封闭音乐课结束,玩具船长组织同学们在操场上办了一个小型演出。正值放学时间,舞台搭起,乐器架起,队列排好,高年级的学生和接学生的家长都停下了脚步。培训课的孩子刚开头,台下的观众都自然地加入演唱,大部分人都能不卡壳地唱出玩具船长的几首歌。

 

演出结束,校长大喜,请玩具船长吃了一顿“极丰盛的海鲜大餐”,小刀对那堂课的“报酬”印象深刻。

玩具船长把潮剧带上迷笛音乐节舞台


小李明白,南澳的问题与很多传统浓厚的地区相似——南澳岛大桥开通后,游客涌入,房地产开始改造小岛的外表,闽粤之交的南澳岛,渐渐忘了自己的语言和传统。

 

小李的豆瓣签名是“光阴比现代女性的超短裙还短!”回家乡时,他会走街串巷找故事,做新专辑时,他三天三夜灯下劳作——手写繁体中文歌词,每一首歌插入相关的历史文物或插图。

 

“不折腾我能干什么呢?”小李说自己没有太多急迫感,只是找到对的事情,希望能够不打折地完成每一个细节。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子非魚


兄台,你进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