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抢玩具/不分享的孩子,不配得到妈妈的共情吗?




乡亲们放心,本公众号只有育儿干货!

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前绘本编辑的毛豆妈,

宁愿不推送也绝不制造文字垃圾!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孩子之间冲突的事儿吧。这回犯错的是我的孩子毛豆。


前天晚上是个大热天儿,我们吃完饭去楼下玩。毛豆和他的小伙伴们玩滑板车比赛,看谁骑的快。


就在那一刹那,小意外发生了。


毛豆紧跟着前面的小姐姐,由于大家玩的太high,速度太快,在毛豆滑板车的前轮碰到前面小姐姐的后脚跟时,他没能刹得住闸。


小姐姐的后脚跟,就这样破了皮儿。虽然没有流血,但是看得出来一道红色的口子,洇着擦伤的痕迹。


小姐姐比毛豆大半岁,一看自己受伤了,又惊又惧,摔下滑板车哇哇大哭了起来,然后跑进她妈妈的怀里:“我再也不要和毛豆一起玩!我讨厌他!”


我也有点慌了,赶紧去看看小姐姐的伤口,然后安慰人家。小姐姐的妈妈看起来很通情达理,没有说什么。


我回过头去找毛豆,对他说:“毛豆,是你错了啊,你得向小姐姐道歉。”


毛豆的反应却出乎我意料,他竟然带着一点愤怒的哭腔冲我喊:“大臭屁!”


然后他背对着我,越走越远,甩开我想拉住他的手,又停住了。但是小脊梁一抽一抽的,像受了什么冤屈一样,情绪反响很强烈的样子。


旁边看着的小区大妈们纷纷说:“呦!这孩子脾气真不小呢。”“就是,你家毛豆脾气真倔。”


那一刻我的大脑空白,我不知道毛豆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他犯错伤害了别人吗?难道他不应该承认错误吗?他为什么这么愤怒?


我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怎么收场,但是没什么好办法。小姐姐停止了哭泣,跟她妈回家去了。


毛豆再也不肯玩,一个人默默走在前面,一会儿又主动靠在我身边,一路上情绪都不高。


北方的夏夜凉爽宜人,空气里有种舒爽的甜。可惜我们娘俩无心欣赏,就这么恹恹的回了家。


回家睡后,毛豆爸帮我分析原因:


“是因为毛豆自尊心太强,不愿意你在很多外人面前批评他吗?”

“还是因为他性格比较倔强,你要用柔软的方式告诉他?”

“……”



作为远比他爹了解孩子的妈妈,我觉得以上都不对。我隐隐约约觉得我做错了什么,但又不知道哪里错了。翻了好几本育儿书也没有找到说的正对我心的答案,我只好揣着问题闷闷睡觉去了。





这一切的疑惑都在第二天豁然开朗。


第二天早上我去幼儿园工作,找到园长和几位有经验的教师,说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她们只用了两句话,就把我一晚上的困惑全扫精光了!


她们说:很多妈妈们,都有以下这些错误的偏见:


凡是欺负人的、主动发起攻击的、不分享的、抢别人玩具、或者做错事的孩子:


都不应该,也不配去跟他共情!


因为他们做错了事,所以不值得家长理解他的感受。


对于做错了的孩子,应该惩罚他(甚至是当很多人的面),这样他们才能长记性。


不应该给那些打人的孩子好脸色看,这样他才会改正错误。


但是有着几十年教龄的园长说:这种观念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是非常错误的,是很伤害孩子的。


园长跟我们这样说:在孩子发生冲突时,第一重要的原则并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要先保证两方孩子的安全感!


两方孩子都要安抚,都要共情。绝对不可以只是安慰被伤害的孩子一方。



这是因为在孩子们抢玩具啊、不分享啊时,两方孩子的心理压力都特别大。往往这种孩子之间的冲突,还会牵涉家长。大人一看孩子哭了,就气势汹汹的上去了,孩子们心里的压力都紧绷着,这样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安全的,依恋关系也被破坏了。


园长对我说:“当毛豆撞到小姐姐时,你留意到他的表情了吗?”


园长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来,就在我去安慰小姐姐时,我瞥到毛豆的神色苍白,表情紧张。只是我当时没来得及管。


园长说:“站在毛豆的角度,他会怎样想呢? ”


“他发现自己撞了人闯了祸,听到小伙伴突然哭着说不要再和他玩,他却不知道怎么收场。(别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会道歉,他们是需要教的),然后妈妈对自己也很生气。“


”他觉得很委屈,他并不是故意的,他的压力也是无以复加的。他的安全感,昨天也被破坏了呀!”


我低下头,很难受,我只觉得毛豆做错了,需要对别人的孩子道歉,却没想到他也是需要安慰的那个。


园长接着对我说:“所以你其实昨天应该对毛豆也共情的。你应该说:‘你也吓坏了吧?听到小姐姐哭,你又害怕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对吗?’


园长对我眨了眨眼,说:“记得我对你说过的吗?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解决孩子的情绪。你要先跟孩子共情,孩子才肯听你的。当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时候,才更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小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懂,需要我们教的。 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成人罪犯。“


“不是因为他伤害了别的孩子,他就不配得到共情这么好的东西了。”


“妈妈的共情和安慰,每一个犯错误的孩子都仍然值得拥有!”




那天下午,我们班上的Mike ,抢了别人的毛绒兔子不放手。被抢的孩子忿忿不平。



我蹲下身,站在两个孩子中间,一只手搂住一个孩子。先是安慰被抢兔子的孩子,然后对抢玩具的Mike说:“你是很喜欢这只兔子,很喜欢和它一起玩,对吧?”


Mike点点头,本来紧张僵硬的表情开始放松。


“可是这是兔子是别人的,老师可以再给你找一个差不多的。而且你下次要用语言请求,不可以动手抢,好吗?”


Mike重重点了点头。


这可比直接批评“Mike,放下兔子,别抢别人玩具”的效果好多了。


不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不值得我们共情。


妈妈的共情和安慰,每一个犯错误的孩子都仍然值得拥有!


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