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塞!一个ISO审核员所观察到的中国制造企业生存现状

你可能会在这10个故事中找到自家公司的影子。


首先自我介绍:楼主男,目前在珠三角工作,从事的职业是一名ISO的审核员,接触最多的就是珠三角的制造业。楼主用一些实例说一说,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讲讲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



1

某珠三角的企业

主营相册相框等工艺品


这是一家有150人左右的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相框,分为两大类,一是木质相框,二是塑料相框,大部分订单是欧美的出口订单,小部分订单是国内订单或非洲、中东的订单。


审核的过程中,跟这家企业的老板聊天,听老板说,这两年的业绩都不如2011年的三分之一,而且不仅订单减少,单个产品的利润也大幅缩减,所以老板不得不裁掉一些员工,变相降低一些员工的工资,同时也取消了很多原有的员工福利,这样下来,虽然辛苦点,但还能有盈利。


酒过三巡再加一再追问下,老板苦笑着说:其实作为一个工厂老板,我一年干下来,自己的纯收入,都没有请来的厂长多,请的厂长一年要16万,自己一年算下来,赚的钱也就十万。


老板说:别人只是看见他们做老板的表面光鲜了,背后的辛酸却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这个行业确实很赚钱,但这几年确实下滑的厉害,像他这个厂还算过得去,有以前的积累,日子还能对付过,他的很多同行老板,已经亏损的破产跑路了,还有很多在亏损中坚持,他这个厂虽然赚不到多少钱,但至少还没有亏,每年除去各种费用和贷款利息,还能赚个生活费。他做认证是因为外国的客户要求的,不做不行,除了ISO的认证,还有好多欧盟的认证等等,每年的认证费加运行管理费用这一块开支就要一百多万,其中ISO的认证费是最少的。


审核第二天,主要看了看实际生产状况,这家厂做的,算是比较好的,至少在我审核过的同类厂里面,做的算好的,因为客户经常到企业来检查,很多东西都是按标准来运行的,该有的有,该做的做。厂里有两个大车间,一个是做木质相框的车间,一个是做塑料相框的车间,每个车间有几条线,大概就这样一个情况,不存在大的问题,算是顺利通过审核吧!


综合来看,这家企业的状况就是,还能微薄的盈利,但是日子过得大大没有以前舒服了,还在坚持,老板对以后的行情不抱乐观的态度,考虑过随时关掉企业,现在还在坚持的原因,是想赌国家会给好的政策,比如贷款支持、经济刺激、刺激出口等等,再就是老板辛辛苦苦办起来的厂,不忍心说关就关,走一步看一步吧。


个人祝福他们会越做越好。



2

某珠三角的企业

主营计量器具


这家企业有80人左右的规模,老板很年轻,40岁整,广东本地人,说起办这个企业,他是颇多感慨。他办厂起步,起步资金是原来家里的老房子占地,他是三代单传,所以三辈人的房子都给到他名下,补贴了6套深圳的房子和400万现金,资金就这样到位了


刚开始这个企业就可以盈利,在前几年进入高峰。高峰时期,老板没选择扩大规模,而是把盈利的钱全部拿回深圳去投资了房子(神一样的高人呀),然后2015年和2016年,企业的利润直线下滑,现在处在不赢不亏的处境,但是他在深圳投资的几套房子已经是当初价格的五倍了,也就是净赚了四倍的利润。


这个老板自己说,现在他真的想把企业卖掉,然后拿钱去深圳炒房了,但是因为这个企业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虽然现在不赚钱甚至还略亏,但实在不舍得卖,于是才打算先坚持着看看,如果两年内不好转,那肯定会卖掉。


说到他的同行朋友们,他也是各种感慨。据他所知的同行老板,没有哪家企业生活好的,全部在撑,很多已经亏损了,但还抱有希望,因为他们认为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都在等政策。



3

某危化企业


这家企业规模三百多人,老板是本地人,这家企业在本地是同类企业其中之一,其他同类企业的状况都差不多,但这个行业在当地是重点扶植的行业。


说到危化企业,要比普通的制造业略微复杂一些,因为法律要求它必须具备一些强制性资质才可以,我们审核的时候首先也会收集这类资质,如果这个没有,后面的审核就不用做了。


到了这家企业后,却发现这个企业根本没有危化品生产的资质,也就是说,这是一家非法企业,于是就决定终止审核不予通过。这时候奇葩的事情来了,老板直接说:这个审核必须给通过,否则我们投标没法进行。总之呢,从我们到企业开始,就一直对我们给予藐视的态度。


然后审核组长坚决不同意,准备打个报告就撤回了。这时候那个老板居然把质监局的局长找来了,局长说了N多好话,比如这是当地的现状,政府支持但是手续要慢慢办呀,让我们照顾照顾通融通融呀云云,然后还让老板包了红包。


不过无论怎样,最后组长还是给终止了,但是走之前要企业给报销差旅费的时候,老板不愿意了,无论如何不给我们报销,大家也没跟他争执,收拾东西走人了。


然后那个老板又打电话,说他们产品质量多么好,就是缺点手续怎么样,反正又开始说软话了,不过结果还是改变不了,这家企业想再申请认证,也必须等到他们手续齐全之后了,因为报告打上去备案了,这家企业的情况已经全部知晓,没人敢给他们作假了。


说这家企业的目的,就是想说,很多制造业的老板,在当地背景深厚、关系硬,日子过的还是蛮不错的,就这么简单。



4

某广州周边企业

主营陶瓷餐具


这个厂有自己的牌子,也接一些代工的订单,规模不大,几十人。一个老板兼技术兼销售,一个老板娘兼财务出纳会计人事行政,几个业务员,再加一些工人,硬件设施就是几间办公室加厂房,不过有一大半的设备都已经停用了。


审核时间比较短,两天时间,老板为人相当热情,也很配合,全程陪同,也是不停地提问各种问题。通过沟通,我们知道这个老板是真心想把企业做好,也想认真学好ISO的理论,他说他不想做两层皮,保证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真实做的,希望把问题暴露最大化让我们发现,然后他好改进。


之前企业请过辅导,花的价钱也是高价,不搞那种糊弄的东西,所以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认认真真的在执行这套体系,同时融合了一些老板自学的管理技巧,可以说企业还是井井有条的。


第一天审核结束后,晚上老板陪着一起吃晚饭,席间聊到了企业的效益话题,说到这个问题,老板也是一脸苦涩,他说:2009年到2013年期间,他的厂效益相当好,巅峰时期工人就有200人,那时候从江苏和本地请了几个好的技术师傅,每个师傅的工资都要一万五一个月,而且订单做不完的做,从来不愁没订单,价钱也是水涨船高,利润相当可观,那时候日子过的好,也没想过规范化管理提升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


直到2014年,效益开始下滑,2015年和2016年下滑的更严重,期间就开始裁员,辞退了很多人,也停用了很多设备,现在就剩一个技术师傅领一些熟练工人了。2015年底的时候发现很多商场和渠道,都要求各种资质了,所以他们才重视起来,搞了ISO这套理论。


老板说,他不想这个厂倒掉,毕竟是自己一手办起来的,虽然现在效益不行,但他还会坚持,毕竟以前还是赚到钱了,有些积累的,但是他知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量赚钱,而是要转变为靠质量生存。他厂里有几个做了好多年的年轻人,挺有上进心的,老板就自己掏钱送他们出去学习。


期间也聊到,如果当初投资房地产,收益会比这个大很多这样的话题,老板却说:他还是觉得做点实业踏实。就这一句话,似乎包含了很多感触在里面,回味深长。


从老板的口中得知,这家企业虽然现在效益严重下滑,但接到的订单还是有利润的,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目前还没亏损,只是裁员减产。


最后真心祝愿这家企业能够走得长久,做强做大。



5

某珠三角企业

主营玩具


这家企业的模式应该代表了这一代很多类似的工厂,规模不大,不到一百人,主营业务就是玩具的生产和销售,流程也不必说了,这种工厂的生产流程基本差不多,老板是一个广西人,来珠三角打拼二十年,从小工做起,逐步自己做了老板。


这家厂做认证的目的也很简单,据老板自己说,一是为了提高一下工厂的管理,提升一下质量,二就是为了进入很多商场和渠道,人家必须要这个认证(这应该是主要目的)。


说到工厂的效益,老板也是一脸苦涩。据他说,当初他在玩具厂给人打工(注塑工),那时候效益特别好,厂里的订单从来都做不完,大家常年的加班赶订单,干了几年他攒了些钱,就琢磨着跟朋友合伙一起做一家小一点的工厂,也做玩具,于是两个朋友合伙凑钱,再加上当时政府支持搞了点贷款,自己的工厂就这么办起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小,只有二十人,做的东西都是一些大厂的代工,虽然不愁订单,但是因为产能有限等原因,也没赚太多钱,等他千辛万苦把工厂扩大的时候,玩具行业就已经有了下行趋势了,不过还是有钱可赚的。


到了最近这几年,玩具行业整体就已经不行了,因为类似的工厂太多,大家恶意压价,导致利润都非常微薄,钱难赚,到了近三年,他们工厂已经出现了按斤批发玩具的情况,就是一些挤压的库存,便宜的三五块钱一斤就卖掉,好的卖十块八块一斤,亏损很严重。


从2015年开始,他们的业务又遇到一些问题,就是基本所有商场和各种渠道,都要求他们工厂必须有一些资质,其中ISO就是一个,本来就亏损的玩具厂,还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搞这些认证,但是又没办法,不搞就只有死路一条,搞了还有一线希望。


现在这个老板每天忙着应酬和各种事物,晚上要到一点之后才能休息,早晨早早的就要到厂里来看生产状况,把能裁掉的人都裁掉了,基本留下的管理人员都是身兼多职,由于订单量下滑,好多工人已经没有班可加了,没加班赚的钱就少,有些骨干已经主动离职了。作为老板,要操心生产、订单、财务、人才、税务、政府部门等应酬事宜等等,本来一脸笑容的老板,说到这些事,脸上马上挂满了无奈。



6

某东莞企业

主营LED灯具

 

之所以想说这家工厂,是因为这家工厂代表着中国中低端制造业过去的发展模式。


这家工厂位于东莞市,老板是个江西人,不到五十岁,二十几岁随亲戚来珠三角打工,后来亲戚自己创办了一家小厂,赚了些钱。前些年LED灯具突然火了起来,他的亲戚也创办了一家组装LED灯具的小厂,然后顺理成章的赚钱,赚到钱后又扩大了规模,这时候发动一起来的其他亲戚也办这样的工厂,这样可以更大地扩大规模,在原材料选购上也可以供应商谈价钱,在签订单时也可以接更大批量的订单,然后他的亲戚也全部赚到了钱,当然也包括我说的这个老板自己在内。


楼主去审核的时候了解到,几乎当时一起出来打工的亲戚和后来追随他们来的人,全都办了这种LED灯具厂,而生产模式也是清一色的组装加工,也就是全部模式完全复制粘贴。


老板说,那些年这个LED火爆的时候,只有做不完的订单,根本不担心质量的问题,而且利润也很可观,所以他们家所有亲戚都投入这个行业了,但是从前几年开始,市场突然开始饱和,由于类似的工厂太多,大家开始竞相降价来抢订单,利润开始直线下滑,他亲戚的工厂大部分已经不怎么赢利了,一部分开始亏损,他自己的工厂就是那一小部分亏损中的一家。


老板还说,虽然这两年效益下滑得很严重,但是人员的工资却在上涨,尤其是社保这一块,现在居然还上涨了,给他造成不小压力。还有就是税务的营改增,本来他以为这是个好事,但是一段时间发现,像他这种小企业,营改增根本得不到什么好处,反倒是增重了税收压力,因为小企业很多采购的东西都是没有发票的,如果要发票就要加税点。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厂租,现在利润减少了,但是厂租却在不停地上涨,虽然现在有好多厂房空置着,但却几乎不见哪个房东降价招租,至少他在的那个镇是这样的,其他镇不知道什么情况。


期间也聊过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的问题,老板的回答就一句话:我这几十人的小工厂,做的都是组装的活,拿什么升级,就算升级也是升级为组装点稍微高档点的货。



7

某珠三角外资企业

主营手机电脑汽车的零配件


这家企业投资老板是台湾人(我国对港澳台的同胞来大陆投资都以外资对待,给予同样政策的,这点还是很照顾的),主营业务就是做一些手机电脑汽车等行业的零配件,人数有1500人左右,主要客户都是一些知名品牌或者相应的渠道之内,所以说是现在比较少的日子过的还很舒坦的企业了。


这家企业认证的是三个体系(质量、环境、安全,其他还有好多认证不是我们审核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设备也比较先进,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一般小厂好很多,据说待遇也高不少,管理也是井井有条,由于是盈利企业,自然的也不缺各种需要的人才了。


审核一共是三天,全程陪同的是老板指派的一个副总,这种企业一般老板只是来见见面,人家很忙嘛。审核过程中时不时跟副总聊聊天,从中了解了一些关于这家企业的情况:由于是外资企业,建厂的时候所需的各种手续比如环评三同时验收、工商税务相关等等各种政府能给办的手续,都是一路绿灯限时办妥的。这里最有诱惑力的就是当时政府给的政策:建厂用的土地是政府批的,分文不收,投资建厂后,实行“三免五减有待”,意思就是前三年免税,五年减税,同时还有低息甚至部分无息贷款。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就不一一说了,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是哪些,总之,这家企业在政府的各种支持下茁壮成长。


听副总说:现在最好的行情已经过去了,不过虽然现在市场整体趋势下滑,但他们企业的效益并没受到太多影响,因为他们的客户大部分也是一些台资企业,而且都比较稳定,做的产品也相对技术含量高些,其他厂想效仿也很难,毕竟不是随随便便就投资得起的,不过据说老板已经有了新的规划,逐步把投资引到东南亚去,因为现在大陆的人工工资涨了很多,再伴随着政府优惠政策的到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


不过这副总说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就请各位自己斟酌了。 


其实个人认为,这些外资企业,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比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模式等等,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我觉得台资企业的很多经验与日本很像,如果仔细去挖掘,还是可以获取很多有用信息的。



8

某珠三角企业

主营汽车通用零部件

 

这家厂子规模150人左右,主要客户是一些汽车修理的渠道和部分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老板本地人,原来做的工厂比这个大很多,但是后来因为不便讲的原因倒闭了,这家厂是后来重新办起来的,可以说包含着一个创业者的各种辛酸故事,太详细就不描述了,有点煽情。


工厂创立于五年前,那时候这个行业已经竞争比较激烈了,但是订单还是比较多,利润也算可以,只要管理得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错的,加上这个老板以前创业在圈子里有些关系,所以整个工厂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但是从2015年起,订单量也开始下滑了,虽然不是很严重,但是毕竟减少了,而且客户对供应商的压榨也越发严重,为了留住订单,只得牺牲自己的利润来维护关系,另一方面人员工资及社保等费用的上升,也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不过好在企业的厂房是自己的,不需要租金,节省了相当大的一笔开销。


现在企业利润下滑,作为老板,他不想因为这个而把员工的待遇降下来,反倒增加了不少,我们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因为这些员工有好多都是在他刚开始创业就一起打拼的,这么多年了,跟着他没赚到什么大钱,他绝对亏欠,所以即使自己没钱赚甚至亏钱,他也不会轻易降低这些人的待遇。说到这里,给这位老板一个大大的赞。


听老板讲到一个事情:因为客户对供应商的压榨,供应商再对代工厂压榨,总之就是层层的压榨下,很多工厂为了生存,便开始采取一些降成本的手段,表面上说的很好听,叫什么“精细管理降成本”“技术创新降成本”等等,包括今天审核的这家企业,其实最好用的,还是“偷工减料降成本”,比如尽可能的将产品做到可以接受的最小,用一些低价原料,降低一些加工环节和试验环节,以前那些可以判合格也可以判不合格的产品都是尽量判不合格以达到质量要求,但现在都判合格以减少返工返修率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汽车造价越来越低,但是小毛病越来越多的原因吧,都是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而且,这些零部件,基本都流向国产车了。


综合来讲,这家工厂还是经营管理比较不错的,只是因为市场恶性竞争的原因,也不得不降低了一些自己本来的标准,也是一种无奈吧,不过工厂老板不得不说他是个好老板,在这里真心祝福他的工厂能够越做越好,相信好人必有好报的。



9

某福建国企

主营业石油行业相关产品


首先给我感触很深的是,那里的所有员工都是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生产线工人是倒班作业,每班连续8小时,四班三倒,所有员工全部缴纳五险一金或五险两金,大部分享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作餐的餐厅标准也是相当好,至少在审核过的民营和外资企业里算好的,住宿条件是员工宿舍两人间,领导宿舍单间,全部空调24小时热水,通勤员工全部免费班车接送等等吧,在类似企业待过的朋友应该了解。


然后是员工的工作情况,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员工都比较清闲,比如生产线的操作人员,几乎没有单人操作的,基本都是一人操作一人陪同或轮换,个人感觉一个人已经足矣。每天8小时的工作结束后会马上有人接班,从来不会涉及到加班问题,也就是说一周40小时左右的工作,多一分钟都不用做。


企业的高层领导没有机会接触,开过会就走了,陪同的是一个主管级领导,一个领导配很多个助手,自己只要安排工作就好,完全不用亲自动手,甚至我们办公的会议室和办公室,都是每天两个人轮班打扫的。


下面是重点,在审核过程中与这位陪同主管聊了些这个行业的现状,听他讲,2008年到2013年,由于国际石油飙涨,他们这个行业是不错的,那时候一件产品的原料成本是4000元左右,综合加工成本是800元左右,而售价则是8000元起,而且是供不应求,基本就是躺着赚钱,员工福利也是特别的好,大小节日发的日用品、购物卡、油卡、现金、补贴等基本等于一个员工半年工资。


但是到了2014年就下滑了,到了2016年,他们每制造一件产品要亏损1400元,由于是国企,稳定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使已经亏损严重了,但是上面要求必须继续生产,同时员工的工资待遇等也直线下滑,据说产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下滑到4500元左右,扣除五险一金这些能拿到手不足4000元,其他福利也相应减少一些,目前每年亏损在一个亿左右。


这位主管直言不讳的说:其实这个产品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可以做,他曾经去同类民营企业参观过,人家同样的产能,人员只有国企的一半,组织架构也相对简单,同时不需要像国企那样为员工缴纳那么多福利和税收,所以在售价上比较有竞争力,上面也计划过裁员,但是各个环节阻力非常大,因为大部分员工都是有些关系的,裁到谁头上大家都不愿意,都会动用各种关系去阻挠,所以一个裁员计划,搞了五年也没裁掉一个人。



10

某深圳企业

主营锂电池


这家企业规模有200人左右,老板是江西人,四十几岁,工厂是由最开始的几个人的小作坊逐步做到现在规模的,主营业务就是锂电池的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对象就是一些手机行业的供应链、平板电脑及周边的供应链、或其他一些电子产品用锂电池的供应链,老板为人相当实在。


审核一共三天,老板全程亲自陪同,为了这个事情推掉了三天的所有事情,审核组也是认认真真地审核,老板希望通过审核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当然,这家企业在这个老板的带领下,做的是相当正规,大的问题没有,都是一些细节问题。


审核中跟老板聊了不少,讲到他是如何一步步跟几个朋友从小作坊一直做到今天这一步的,最开始他们只是做锂电池的小配件,后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种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他们也赚到了钱,然后就趁着机会迅速扩大了规模,最多的时候人数有三百多人,由于这两年同类的厂新增了不少,竞争变得激烈,订单被抢,所以现在有200人左右。


讲到生产锂电池,从审核中了解到一个问题,就是最关键的核心材料,全部是日本进口的,还有一些精密设备也是日本进口的,据说国产的寿命不行,也就一年左右,日本的三年内没问题,由于这家企业的客户大多是给国内知名厂商供货,所以材料方面不敢怠慢,一直用的是日本进口。


还有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这家企业也获得不少实惠,据说老板准备升级自己的企业,生产一些更高端精密的配件或技术含量更高的电池,但目前苦于缺少人才和资金,一直只是个想法,也一直在等待机会,为了找投资和订单,这个老板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忙完企业内部还要忙外部各种应酬公关,辛苦得很。


写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现在珠三角的中低端制造业,生存真的很困难,具体原因,大家也都清楚,不重复复述了,楼主也希望市场会好起来,希望国家会看到这些信息吧,因为这些中低端民营制造业,承载了很多人的就业、梦想、甚至未来,也为国家GDP贡献了不小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每个坚守在自己工厂的老板和员工们,能够越做越好。


(文_楼主有点帅,本文由焦点视界综合整理自天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