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检测了市售的7款游泳圈,结果太可怕了!可能会让孩子性早熟,还会……

   

宁波第一媒体微信
ID:nbwanbao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游泳圈是否安全?

儿童戏水时和皮肤接触

甚至宝宝还会用嘴舔的游泳圈是否有安全隐患?


   6月2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某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玩具婴童用品实验室对3款儿童游泳圈进行增塑剂、重金属、甲醛含量以及浮力检测,实验显示随机挑选的三款游泳圈有一款增塑剂竟然超标520倍

  无独有偶。日前,金报实验室联合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也随机采集了市场上7个种类的游泳圈,对其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检查。实验结果显示:抽查的7批次产品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其中最高的超标130倍


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样品来源:甬城某批发市场、省内某滨海浴场摊位销售的新生儿颈圈、宝宝座圈、腋下游泳圈等,依次编号1-7

  检测目的:样品所含增塑剂是否安全

  检测机构: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现代金报实验室

  

【实验过程】:

  通过“四氢呋喃”将样品完全溶解,用“正己烷”沉淀、过滤,然后用“环己烷”稀释溶液,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

  实验中,原本计划要测重金属含量,因涂层没刮下来等原因,最终放弃。不过,专家告诉记者,重金属等物质是否超标,常人没有好的判别方法,家长要防止孩子啃咬泳圈,切断有害物质摄入途径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分析,抽查的7个种类产品,每种样品都添加有邻苯二甲酸酯,且都超出国家玩具标准《玩具安全第1部分基本规范》GB 6675.1-2014中规定。

  注: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B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增塑剂体内累积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国家玩具标准《玩具安全第1部分基本规范》GB 6675.1-2014中规定: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和BBP的总量不得超过0.1%;在可以入嘴的玩具和育儿物品的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DINP、DIDP和DNOP的总量不得超过0.1%。

  但遗憾的是,在本次采样抽检的7批次样品中,这二项指标均超过了相关标准,其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均超过0.1%,最高超出约130倍。”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工程师刘在美说,国内玩具对增塑剂的规定是2014年发布标准;2016年开始实施对增塑剂设置总量的限制

  那么,增塑剂如果超标会有什么后果?“增塑剂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在体内累积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并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如何选购游泳圈?


  那么炎炎夏日,想游泳的朋友如何选择一款安全的游泳圈?专家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工程师刘在美说:

    首先要检查游泳圈包装的标识是否规范,有没有生产厂家、地址、适用年龄范围、安全警示等,要查看产品接口或粘合处并轻微拉扯,看是否密封,避免产品结合强度不够,发生漏气而造成的安全危险隐患,选购时要注意商品的色泽均匀、无明显污点等细节。

  第二如果游泳圈有浓烈的刺鼻性味道,可能含有有害物质,这样的游泳圈建议不要选购

  第三,选购时要适当拉吹气嘴,保证吹气嘴部分比较牢固,在给泳圈充一部分气后松开吹气嘴进行挤压,如果气体缓慢跑出,则相对更安全,气体快速跑出来,安全性较差,同时要感知产品厚度,进行表面擦拭,以观察表面油墨是否存在脱色现象。

  最后,选购时还要注意按照宝宝的年龄、体重进行挑选,如果孩子体重超标,要挑选更大号、浮力更强的游泳圈。


游泳圈不同于救生圈,别买错了

  记者在采样中发现,市场上销售的游泳圈五花八门,造型漂亮且丰害多彩,像金黄色漂亮可爱的充气鸭子外形的游泳圈就非常受家长和孩子们喜欢。这些充气游泳圈的材质以聚氯乙烯为主要材料。在采样过程中,选购甬城某知名批发市场为其中一场地,是因为前来该批发市场的经营户和家长比较集中。而在省内某滨海浴场摊位,是因为相对来说,人员更集中。

  同时,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家长还存在消费误区,认为游泳圈兼具救生圈功能,事实不然。刘在美提醒,市面上出售的充气式游泳圈属于水上玩具的一种,它与真正的救生圈相比,一是重量太轻,很难准确投掷;二是容易破损漏气;三是塑料表面遇水就变得湿滑,较难抓握。游泳圈只能在水上休闲运动中起一定的辅助或保护作用。救生圈起的是安全防护救生作用,在救护落水者时抛投准确,不受风浪影响。

  业内有关专家也表示,如果游泳圈在深水区或海里使用,确实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和各界人士呼吁,别让儿童“游泳圈”成“害娃圈”。

  “儿童游泳圈不安全的事情,如果是个案也就算了,但很遗憾,它不是,每年、各地总有一些相关负面报道显示市场的混乱。,一些商家与企业的造假技术升级,而公众肉眼的识别能力,终究是有限的。,,顺藤摸瓜进行查处。”业内专家认为,莫让儿童“游泳圈”成“害娃圈”应该成为一种底线。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 郑晓文 | 来源 现代金报 | 编辑 袁妙飞



宁波晚报

微信号 nbwanbao

广告和版权合作

0574-87682458 QQ 43898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