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 | 一部妙手匠心的公仔奇遇记


一部妙手匠心的公仔奇遇记


——“文如璧”及其“瓦脊公仔”

 

撰文 | 吴施琦

 

目前在顺德博物馆热展的《盛世旺福——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大赛巡回展》受到市民朋友的欢迎,我们今天就来闲谈一下石湾陶艺中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瓦脊公仔”。


说起这石湾陶塑,在清康熙年间,活跃于佛山石湾的文如璧,就是一名生于顺德、寓居佛山的著名陶塑家。文如璧以其名为店号所开设的陶塑名店,起初以生产生活用器而广为人知,后来开始精制瓦脊装饰,主要以花卉、鸟雀为主。

文如璧去世后,他的后人继承其业,沿袭“文如璧”的店号,将“文如璧”发扬光大。尤其在清道光至咸丰年后,文如璧店所造人物形象的瓦脊装饰(俗称“瓦脊公仔”),将石湾陶瓷与建筑装饰艺术结合起来,为石湾陶瓷艺术开拓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瓦脊公仔”大多以粤剧表演的形象呈现,内容题材多位传统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



这些瓦脊陶塑大多以当时流行的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表现内容,造型精致,形象生动,无论是题材、技术,还是审美趣味上,都具有鲜明的岭南民俗特色,在清代中叶,曾畅销国内外,深受东南亚国家民众的喜爱。

 

据现有资料记载,石湾陶瓷在明代已有行销海外,尤其是隆庆元年(1567)中国开放海禁以后,石湾也借助外贸兴旺的商机大量生产,扩大出口量,并打破单一的日用瓷器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建筑陶塑、生产用陶器等都不断输出,制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等国,很受欢迎。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庙宇寺院的屋脊上,仍完整保存着上百条石湾制造的陶脊。其中多条还标有年号及店号,清中至清末“文如璧”所造的精致陶脊就名列其中。


在陈家祠的屋脊之上,布满了独具岭南特色的装饰艺术,位于最顶层的石湾“瓦脊公仔”十分精致,绚丽夺目



而在两广地区许多古建筑中,也有多处保存完整的“文如璧”陶塑瓦脊。


其中,广州陈家祠建筑就保留有11条合共160多米长的佛山陶塑瓦脊,这些瓦脊分别装设在三进三路九座厅堂的屋脊上,题材包含了粤剧折子戏中的传说故事及民间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制作精巧,釉彩鲜艳夺目。故事的人物形象生动,人物身后有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作连景式映衬,就像是一出永不落幕的高台戏剧。由此可窥见当时石湾陶塑瓦脊制作水平之高。在这11条陶脊中,首进的5条和聚贤堂的瓦脊就是由文如璧店分别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所烧制,也是陈家祠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瓦脊之一。


 


 瓦脊陶塑在陈家祠建筑中分布情况

 

陈家祠内精致的“瓦脊公仔”,上有“光绪辛卯”“文如璧造”字样

 

此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佛山祖庙重修时,文如璧的后代同样塑造了一组宏伟的陶塑群像,置于祖庙三门正脊之上。这条瓦脊陶塑长31.7米,高1.78米,共塑人物约300个,被誉为“花脊之王”。所塑故事内容有《姜子牙封神》、《郭子仪祝寿》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各种人物、鸟兽的塑造都惟妙惟肖,并衬以精致的亭台楼阁、花卉鸟兽,将整个屋脊装饰得璀璨夺目。


佛山祖庙瓦脊中《郭子仪祝寿》的局部

 

而在顺德大良西山庙的山门上,同样留有石湾瓦脊陶塑家们的手艺。双龙戏珠、独占鳌头、双凤朝阳、百年好合、日月双神等单体陶塑对称分布在瓦脊之上,再有三顾茅庐、夜读《春秋》、仿水镜、收关平、五牛山这五组三国故事穿插其间,形成了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在“西山庙”牌匾的两旁,有光绪乙未年文逸安堂造的陶塑“二龙争珠”。据载,“文逸安堂”同样是由文如璧所开创。


西山庙山门上的石湾陶塑

 

文如璧店从康熙开业,到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是清代石湾陶瓷界最有影响力的陶业名坊。文如璧及其子孙后辈的坚守与创新对石湾陶瓷艺术的开拓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其众多屹立于众多古建之上的瓦脊陶塑艺术至今仍为我们传达着昔日石湾陶艺的光辉。

参考资料:《石湾窑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如何让顺德粤剧更具“国际范”

表演即将开始






撰文:吴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