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晃荡的自由与钱无关

摘要
中青评论
“精密计算”当然必要,但体验生命的本质最终需要随心而动,而不是跟随社会主流观念进行计算。

王秀宁

2015年年初,我和妻子前往新西兰度假。我们选择了租车自驾,所以有机会搭载路上的游客。在国内,我们真心不敢在路上搭载陌生人,但在新西兰,我们尝试了两次,都收获了不错的体验。无独有偶,我们两次搭载的都是大学毕业后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

第一位上车的是一位典型的背包客,23岁的德国小伙子,身高接近190公分。他修的是心理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没有马上念硕士,而是来到了新西兰。我们遇见他之前,他已经在新西兰待了两个多月,开始是骑车,之后转为徒步,每天几十公里不等。

新西兰是许多极限户外运动的发源地,即使在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也会有很多徒步指示牌。在送了小伙子一段路之后,我们选择跟着他一起步行。但很快,半身高的荆棘、过膝盖的急流以及海拔上千米的高山,就让我望而却步。这位小伙子却一直兴致盎然,得知我们无力陪他走完接下来的路程,就跟我们友好告别。短短一个多小时,他高大精壮的体型和从容友好的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位搭载的客人是一个日本女生,个子娇小,笑容甜美,十分注意礼貌。日本女生的英文没有那么流畅,搭乘的距离也比较短,所以我们并没有做太深入的交流。我们大抵知道,她来新西兰已经快一年了,还有两周她就要结束自己的“间隔年”。在过去的近一年里,她一边打零工一边旅行。和德国的小伙子一样,日本女孩的整个旅行花费不了太多钱,生活简朴的同时又特别能吃苦,有车搭车,没车徒步,外人觉得枯燥,他们却能自得其乐。

我和妻子仅仅是城市的“小中产”,并非什么财富精英,即使如此,我们在旅行中所要求的物质条件也远高于德国小伙儿和日本女孩。相形之下,我们在旅行中的吃苦耐劳能力又大不如他们。就像当下中国的许多中产阶级一样,总认为要积攒足够多的资金,才能体验到一次真正舒适的旅行,才能收获自由的快感。

与之类似,大学毕业后到底是立马就业还是选择“晃一阵子”?很多人总认为,只有家境优裕的学生才有资格“晃一阵子”。但事实上,我们总是放大了物质条件的限制,又忽视了观念层面的羁绊。在旅行中遇见的两位西方年轻人,他们没有多少钱,旅行中的物质供应也低于我这样普通的中国游客,但他们却沉浸于自己的兴趣和计划中。

去年4月,我在前往尼泊尔参与报道地震时,还遇见了一个来自中国广西的女孩。她在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尼泊尔,平素就是以代购维持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只要钱够了,我就不接单了”。她的学校很普通,能力也算不上出众,但她略显矫情地说,自己拥有的是一颗“自由的心”。在尼泊尔期间,她帮我熟悉本地情况,令我既受用又感动。从尼泊尔回来不久,通过朋友圈,我发现她又“游荡”到了泰国、老挝、缅甸等地。

一本护照,一个手机,一颗自由的心,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中国年轻人实现“间隔年”的诉求。这是一个多好的时代。但那些没有真正品尝过自由味道的人,在讨论“慢就业”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盯在“金钱”上。一会儿计算工作一年的年薪,一会儿计算“瞎晃”的成本。这些“精密计算”当然必要,但体验生命的本质最终需要随心而动,而不是跟随社会主流观念进行计算。

旅行、闲逛、瞎晃,这些举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保障,却会带来很多意图外的后果。而这些意图外的后果,正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生活氧气”。

有趣,有料,有想法!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官方微信“中青评论”,点击文章标题下“中青评论”即可订阅。时评新鲜热辣,高论风趣幽默,内参大胆有料,篇篇干货,篇篇长知识!本微信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并注明微信公号:cydp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