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 東西堂主


世界纷繁,愿意倾听的人并不多,我时常心怀敬畏。而能有人听懂,则是件幸事。


探索者 | 東西堂主


自从那天跟我提了讲演之事,我认真做了准备。其实,是否真的能够让人受益,我确实不敢奢望。毕竟每个人都有长处,我只是谈一点我自己的故事。不过,这个思考的过程确实也帮助我梳理了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路。所以真正需要感谢的是各位,也感谢这个思考与反省的机会,我会珍惜这个机会。


三两句闲言,正式开始前,还是要强调一点:这个舞台属于大家。今天是我,明天可能是你。



一、旅行与读书


很多年前,当我还只有18岁的时候,曾对自己说:“30岁以前要走完中国,40岁要走遍世界。”


22岁大学毕业,身上只有1500元。我留给一个在学校考四级的兄弟500,自己带着1000元上路了。


这一路,我睡在船舱甲板,睡在火车座下,睡在餐厅角落。飘飘摇摇从长江头,经九个省走到长江尾。到上海时,高烧39.6。在得到一个可以去舟山群岛的机会,立刻又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很多年前,我28岁。那一年旅行到江西,基本算是国内走过的最后一个省。而当曾经的愿望实现一半时,我却突然停下来思考一件事。



这件事可能需要一点基本常识,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里很多朋友来自两广,就说说两广的变迁:


1000年以前的隋唐五代,并没有广东、广西之分。两处同属一个地方,叫广南。宋朝,广南分化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慢慢才有广东和广西。


如果这个年代稍远,我们就说说近代。大家熟悉的四川,从前也是没有的。49年以前,叫做川西省和西康省。而北方,从察哈尔、热河,演变为河北、内蒙、山西等等也没有1000年,甚至100年都不到。


我说这个的意思,并不是讲地理。而是自己从中领悟到的一点:当你说,此生一定要去多少省份、多少国家、多少地方的时候,实际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才算走完?怎么样才算走遍?也许你只是走完了在某一个时间段,暂时稳定下来的几块区域。



前一阵风传,深圳可能会设立直辖市。按照行政划分,这又是省一级单位。如果刚巧有这么个人,他想走遍全国,并把广东作为全国之旅最后一站。是不是必须还要来一次深圳,才能完成List?否则就算不完美?而即便又完成了,那又怎样?


世界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谈希腊罗马欧洲疆域怎样变迁,仅仅三十年苏东剧变,以前你只要过满洲里,到后贝加尔,就敢说:“我来过苏联了。”然而,当1991年一个大国颓然倒下,三十年后我们还要一站站去走,才能说真正走过,并且还是“前苏联”。



就在上个世纪之初,”前苏联“曾经做过一次史无前例的举动,那就是:民族识别。,也对49年以后中国的民族划分造成了影响。也就是从那次以后,才慢慢有了我们知道中亚“斯坦国”们。


而几十年后,我们常常说的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和“,才逐渐演变成如今“五十六个民族”。并且,至今还有很多少数群体处于“未识别民族”的边缘。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和当下状况,是不是自始如此?这或许是很好的例证之一。




总之,疆界、国界不断在变化。但世界没有尽头,人不过是浩淼长空中的一粒微尘。里程、数字、时间,只是人丈量世界的标尺,不应成为束缚人的窠臼。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少地方,而是你在所有过往的这些经历中,领悟到、收获到了什么。


这是我所理解意义上的:行者无疆。




如此似乎有些悲观和虚无,但其实不是。正如所有事都是有无相生,高下相合。当那些漂浮的尘埃落定,你反而能看清事物的本元。我们总说旅行、旅行,但旅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只是两件事:


1.感受世界的不同。

2.理解世界的大同。


说得有些抽象,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不好理解。没关系,等你真走过了,自然会理解。并且,肯定会有比我更深刻的感悟。




经常有人让我推荐书单,问我该读什么书。其实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没时间读书,或者我不想浪费时间。你赶快给我推荐一本书,看了以后可以在短期内立刻技能暴涨”。但我想说:


“读书本身就是在消耗时间,你读还是不读?”


其实,我对于读书的态度,只有四个字:开卷有益。看什么都好,只要你真的用心。而当你有了一定阅读量,对于那些文字垃圾,自然会甄别,不用请教别人。当然,分享是必要的。但我讲的是另一个层面,即:厚积薄发,积累与自主。



在我看来:“读书、旅行、历事”,是人三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前者代表思考,后者代表行动。而历事,则是人通往知行合一的不二法门。

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在我看来,更为可行的方法是:读百卷书,行百里路。然后,再读百卷书,再行百里路。这样,无论思考与行动循序渐进,都可以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二、经历与阅历


记得前几年有个戏谑的说法:,哪来的世界观”。虽然后来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慢慢又被更新的戏谑所取代。这句话其实你记不记得,无关紧要。任何一点微小道理,只要理解,就会有帮助。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愿意从包括宗教在内的任何事中汲取营养。比如我们常说的世界,这个词怎么来的?实际是从佛家而来。而,又源自于与古希腊、古罗马并立的古印度,他们的婆罗门教和耆那教。这是古代印度人观察天地的一种智慧。



我们不必一谈智慧就仰望,听听故事即可。


与中国传统天圆地方不同,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是片汪洋大海。海中心,有一座山叫做Meru。也就是中文翻译的:须弥山。日月星辰都环绕在半山腰。人、神分别住在不同层级。因此,大海、天体连同须弥,共同构成一片场景,它们叫做:世界。


不过,这个形象的概念还只是刚刚开始。这里的“世界”,他们称作“小千世界”。而1000个“小千世界”又构成一个“中千世界”,而1000个“中千世界”组合的结果,才是我们所说的:“大千世界”。 这个词后来随着汉唐时代的东传,到了中国。



说这个故事不是布道。而是告诉人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是:世界的无穷可分性和无限概括性。这里的世界,已经不止佛家意义的世界,而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


当你思考一件事,自以为很透彻,甚至开始有些自满的时候,那么不妨尝试着再深挖一下根源,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比如我小时候,自以为很爱国。哪怕路过一个街区,看有人升旗,都会立正站好,手贴裤线。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渐多,我无数次追问:我为什么要爱国。难道仅仅因为,我生在这个国家?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是:我出生的时候,并不知道有国家的概念。我只是知道,我的父母。稍微长大一点,知道有我的朋友。再成长或者再以后,也许有我的爱人。而国家的概念,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并非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为什么要爱国?




在我的心目中: 其实至今也没有国家概念。 正如开始这幅图里两句话:


What people think I am & What I really am.



这样讲,可能有人会说:,他不爱国。但我想说:我所理解的,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是大千世界中我的根脉。是经历过无数次擦肩而过的碰撞后,让我遇到所有缘分,所有亲人和朋友,所有偶然和必然,这一切的总和。


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这一切,又岂止是爱国。更是比有人告诉你”必须爱国“,这样未经过思考的“简单爱”,更深沉。




在这里,思维完成一次往复的过程,也让我更加透彻的理解了事物的因缘。这样说,也许有些复杂。其实,简而言之,无外乎只有两点:


1、凡事知其然,也最好知其所以然。

2、阅历随着时间累积,尽管去经历。


什么叫做成熟?怎样又叫做成长?其实,这都是相对的概念。你用一天的时间读了一本书,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或者遭受了一次人生重创,算不算成长?


我说:当然算。因为至少你经历了86400秒,每一秒都是成长。不要问怎样才能有阅历。世界没有穷尽,只要去经历即可。至于结果,那只是附属品。最终你做的所有事,会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果实。




有人常常羡慕年长的人,为什么他懂得那么多?理解问题那么透彻?不要忘了,他比你多活了这么多年。你所见的到一切,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这同样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他有的那些深厚的阅历,有可能是你羡慕的。 但你有的无限可能,是他羡慕也羡慕不来的。


总之,世界辽阔,学无止境。是我一直坚信并时常警醒自己的动力。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这不是谦虚。




三、做人与做事


我曾有过很多职业经历,无论是各类所有制,还是各种层级。但如今回头看来,所有事无外乎就分两种: 你为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做决策。


作为创业者,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胜败责任,生活与事业融为一体;作为打工者,忍受日常重复劳动,也将一部分责任让渡,拥有更多个人生活。选择与接纳怎样道路,需要对人生及自我需求的清晰认知。



我曾辉煌过、也暗淡过。攀过人生的高峰,也走过命运的谷底。我曾在拥挤的人群里开怀大笑,也曾在绝望的夜里痛哭失声。它们都随时间,在人生沉淀。


但回首当年,当一切真的放下之后,看这些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唯一留下的就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有人说,坎坷是考验。但在我看来,坎坷甚至连考验都不是。它依然是经历,愉快的经历,只要你心态好。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一位非常敬重的老领导,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过去的路太顺,这对你未必是好事。如果总对从前的荣耀念念不忘,放不下头顶光环,总有一天你会吃大亏。


我当时并没有理解他说的意思。但后来,直到遭受无数次打击,才慢慢醒悟:我们常常说的“放下”二字,不止是那些让你悲伤难过的事,也包括让你过度欢喜,认不清自己的事。



万念俱灰与踌躇满志,是人生两端。在这个摇摆的过程中,人很难有真正冷静的心态去看问题。回头看来,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所有相对正确的决定,无一不是在不悲不喜的状态下作出。


立事先立心。摆正位置,才有未来。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认识,也不必谈怎样与人相处。而理解人性、换位思考,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解开矛盾与症结的枢纽,是人与世界和解的根本。




我们这里曾有过很多有意义的话题,关于工作、生活、情感。但我想说:这些划分实际是社会对人的异化,而真正的人性却无所不在生活当中。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更须祛除心中之魅。


如果能以平和心态,面对工作、事业、情感,那么一切反而便简单,没那么多烦恼。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工作只是谋生手段,婚姻是在有爱情的大前提下搭伙过日子”这样的说法,可能会更形象。




总之,我一直认为人能够跳出生活看生活,以同理心去理解生命,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的美德。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知道我是谁。既不高也不低,就在一条中间道路上,慢慢的走。


我愿意对所有人真诚,因为生命太短暂,没有那么多时间枉费心机。如果有人说我傻,那么我说:我并不以“不做别人眼中的不傻”为基本生活准则。



故影 . 2003


最后,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说说故事,也感谢各位耐心聆听。祝大家每天都尽兴。有幸相逢,感谢所有。


東西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