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徐永光:“做公益的,99%是‘私’字当头”


提到公益,我们往往会想到艰难、辛苦、风尘仆仆,但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好公益平台召集人徐永光的身上,看到的是快乐、理智和精明。


他和共和国同龄,从过政,做过基金会投资,而在公益这条路上走了整整28年。

口述:徐永光

整理:吴璇
来源:正和岛


“希望工程”之父是徐永光的第一张公益名片,从公募基金会到非公募基金会,还有草根NGO,他全摸了一遍。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看事情更通透,每一句话都直刺本质,但也有些刺耳。

“做公益的,99%是‘私’字当头”

公益确实是社会利益至上,但不要以为做公益就比别人崇高。做公益的,99%以上不是无私奉献——无私是“圣人”才有的境界——而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舒服且内心满足。

我可能比大多数做公益的还站得高一点,但完全是“私”字当头,并非“牺牲自己、奉献社会”。

做公益28年,支持我的力量是什么?寻求自由。追求自由就是追求幸福,是最大的“私”。你想想,从政、经商、公益这三个行当。政府自由吗?没有人敢说吧;商业好玩吗?九死一生最煎熬;但是做公益,有这么大的空间,只要我喜欢,都可以做。

公益是最好玩的,说做公益苦、煎熬的人,都不够格来做公益。要么没有本事,没本事干什么都苦;要么以为自己很高尚,很了不起,干好干不好都想混个掌声;要么心思不端,想来占便宜。这种人给公益带来的是风险,把行业搞坏了,搞得一个本来应该比较有尊严的行业并不那么受人尊重。



▲徐永光参加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希望小学落成典礼


01.“淘汰1/3的NGO,行业才有希望”

公益确实有很多问题,一是体制问题,环境不好,土壤有毛病,长出的东西不健康,甚至有病。二是公益组织自身治理、管理混乱,不争气。

公益要想良性发展,有8条规则:法律规范、、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目前,哪条最难做到?优胜劣汰。其他的只是做好做不好的问题。

做企业的,有两条路——生路和死路。钱赔光了关门,就这样退出。但公益组织多了一条路——不死不活路。许多公益组织是活不好、死不了、长不大,还消耗资源,拖行业发展的后腿。

我常说,公益不好做,但还混。有这样一批人,政府进不去,企业混不开,去公益机构,受到拍手欢迎,这就变成收容所了。你要淘汰他吧,他说我拿这么低工资,还做好事,你还不让我活?其实公益是需要专业化的,一些有本事的企业家做公益,都说花钱比挣钱还难。

你看去年有两个调查数据。

第一,公益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要知道,平均工资是包括农民工收入在内的。

第二,50%的公益组织没给员工买社保。作为一个组织,这是不是在违法?公益组织的存在价值是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但这些公益组织,自己是在制造社会问题,成了弱势群体,这个行业没有淘汰机制还有戏吗?

所以要洗牌,要靠市场化淘汰三分之一的NGO,这个行业才有希望。

02.“端着金碗要饭,还要不到饭”

公益市场化肯定会有争议,但市场规则是最公正公平的,你是不是满足了社会需求?是不是推动了社会创新?资金使用是不是有效?很多机构不是真正从社会需求出发做事情,而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甚至在那里蒙人。

我们到灾区看,一个小孩拿到10个书包很高兴。这10个书包,可能来自10个公益机构,都做了“好事”,都给捐赠人做了捐款使用到位的交代,但10个机构有9个做了重复浪费的事,你说是满足了谁的需求?还有,拿着漂亮的公益项目“一女三嫁”向政府或基金会申请项目,拿三笔钱做一个项目,这些机构个个混得不错。

当然,公益行业也有不少通过创新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金子”项目。这些公益创新如果不求规模化,就是花拳绣腿,自我陶醉,甚至是浪费资源。

为什么这么说?

社区里做得漂亮的小项目,真不缺资源,政府、企业、基金会都会给钱。资源饱和,他们便开始养尊处优了。他们不像企业,如果不扩张、不占领市场,搞不好就被别人消灭了。而NGO既没有利益冲动,又缺乏竞争压力,那干嘛要拼命去做呢?

好的公益项目一定是普适的、创新的,可以市场化的,但想靠一个NGO组织去扩张、复制,有两个瓶颈:

第一,NGO一般会有一个核心人物,人不能分割,机构也难以复制。

第二,由于公益缺乏市场服务机制,许多公益组织是“端着金碗要饭,还要不到饭”。

好的产品对于企业是商机,企业会有攻城略地、奋勇向“钱”的冲动。但公益项目的复制,对于NGO可能是麻烦,甚至是陷阱,搞不好会把他们拖垮。

所以,很多原本可以做大的东西,只好“砸”在手里。

03.“让‘金子’规模化是对公益最好的传承”

于是,15家志同道合的机构决定搭建中国好公益平台,打通公益“金子”产品规模化的产业链。让公益创新品牌的价值得以扩展,造福社会,提升公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进而推动政策改变。



▲中国好公益路演辽宁站“爷爷奶奶一堂课”专项基金项目

理想丰满,还要一步步实现。

第一,将公益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打通。

公益市场需求很大,每个三四线城市都有一批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和公益枢纽机构,,但原创项目的研发能力很差。平台将遴选一批公益好产品去全国路演,通过枢纽机构组织与NGO落地对接。这样,好项目在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风险,提高效率。

第二,联合共建,动态发展。

首先,机构能进能退。平台包括六类伙伴:联合共建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品牌创建机构、枢纽合作基地、项目示范机构和指定服务供应商。

其中,联合共建机构将提供资金、智力、渠道、知识产权等资源帮助平台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将根据各自优势,为平台提供品牌支持,或者为平台上的公益伙伴提供免费专业服务;指定服务供应商为平台和平台上的优质公益产品提供第三方专业服务,同时还将为平台上的机构提供一定优惠;品牌创建机构为入选平台的优质公益产品的品牌拥有机构,其优质公益产品将获得加速服务,负责人需每年至少参加三次路演。枢纽合作基地、项目示范机构将从能力建设、落地合作等多方面为中国好公益平台提供支持,并同时取得相应的权益。

平台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而且强调共建,而不是发起。共建意味着一直开放,可以从15家扩大到更多。

其次,产品优胜劣汰。好的公益品牌是有价值的,所以每个入选平台的公益项目都要定价,任何城市通过枢纽引进项目都要付费。一开始我们可能缓收,但是合同里一定要写明费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对市场、人性的分析太到位了。他认为,价格信号看似抽象,但它比需求更加实际有效。一个东西值多少钱,一旦有了价格认定,才能体现出价值,实现交易,这件事才算做成。

并且,每个项目还会经过1-2年的观察期,优中选优,达到规定目标,打上好平台注册的公益商标“益次方”,成为公益名牌项目,如果出了问题就立即摘牌。

未来三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将投入3000万资金运作平台,其他机构也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并且,企业、基金会、政府这三大金主经常有钱花不出去,花得不好,只要把这个产业链搞活了,资金不用发愁。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内部机制做好,要以好项目为中心设计运行机制。

尾声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但他笑称自己要收山了,“今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好公益平台可能是收山之作了”。当被问到希望别人如何评价他时,他说,“我就是一头公益市场化的拓荒牛”,语气轻松,但眼神无比坚定。这个属牛的温州人,早就将务实的商业基因融入血液,即使争议再大,前路再难,他,初心不改。

目前,“中国好公益平台”已经初步筛选并公布了22个优质公益产品,涵盖教育、环保、禁毒、助老、社区工作等领域。

最后,再正式介绍一下中国好公益平台的15家联合共建机构。

阿拉善SEE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

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恩派

中国扶贫基金会

基金会中心网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

同佳岸慈善基金会

微公益

新华公益

壹基金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公益之路,未完待续……


(信息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