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墓地考证

淮海公生前为惠山的景色所倾倒,认为在此可“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愿意“山阿相与邻”。北宋元末年(1094),淮海公受党派之争牵连,被流放至雷州,建中靖国元年,在遇赦北还途中,卒于藤州。其子处度公任常州通判时,将他迁葬于无锡惠山。

淮海公生前为惠山的景色所倾倒,认为在此可"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愿意"山阿相与邻"。北宋元末年(1094),淮海公受党派之争牵连,被流放至雷州,建中靖国元年,在遇赦北还途中,卒于藤州。其子处度公任常州通判时,将他迁葬于无锡惠山。

1992年起,我在研究《淮海集》过程中,发现历代关于淮海公墓的记载,虽都肯定墓在无锡,但迁墓时间和墓址地点记载不一。淮海公墓历经900年沧桑,保存至今,这是判定墓址位置最重要的依据。由此我开始了对秦龙图墓墓址的资料考证研究和墓址实地考察。

墓址地点

宋代以来,历代史料对秦龙图墓的墓址有八种不同的记载。

1、"惠山"说 宋、明、清三代文献中均有淮海墓在惠山的记载。宋代戴溪《重修淮海先生墓记》(元志作《祠堂记》)称"政和中,迁葬于常州无锡县惠山之原,子孙因家焉。"明末,天乳先生(秦泉芳)取道青山,西南行半里至墓所,左顾璨山,已在章山之外,因辨《县志》及《旧年谱》之误,而断为惠山。清嘉庆年间,小岘先生(秦瀛)作《先淮海公墓考》,称"以今考之,公墓去璨山而西一里,而近章、璨,皆惠山之支峰,而墓实在惠山。"

2、"璨山"说 元代、清代文献中均有淮海墓在璨山的记载。元代王仁辅《县志》称"子湛为常州通判,迁葬于常之开元乡璨山之原,子孙因家焉。"此处未称"惠山之原",而记为"璨山之原。秦云锦《始祖淮海公先城考略》(1795年)记载:"处度公判常,迁葬公于锡邑璨山。"

3、"惠山头茅峰"说 淮海墓在"惠山头茅峰"的说法见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1881年,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记载:"国史院编修、赠龙图阁直学士秦观墓在惠山第一峰。观以建中靖国卒藤州,殡于潭州。政和中,归葬高邮。子?常州,迁葬于此。元初墓为赵氏所据,教授虞荐发白于官,复之。《旧志》云在璨山,误也,秦瀛作《淮海墓考》,始辨正焉。"

4、"惠山二茅峰"说 自民国以后许多资料称淮海墓在"惠山二茅峰南"。秦垣藩《追忆始祖少游公墓记略》(1917年)称:"复抵第二峰,遁道南下约里许,......近视之,真始祖少游公之墓址也。"1981年,秦家骢先生寻找900年前的祖宗陵寝时,从惠山二茅峰蜿蜒下山,最终找到了"秦龙图墓"。1990年出版的《无锡辞典》,记"秦观墓在惠山二茅峰南坡。"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记载"《秦龙图墓》在江苏无锡市惠山二茅峰南高坡上。"2000年出版的《无锡文化大观文化传播篇》附有《无锡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表》,其中有"秦观墓,时代:南宋初年,所在地:惠山二茅峰之南。"

5、"惠山三茅峰"说 "惠山三茅峰说"为清代的文献所记。秦云锦《始祖淮海公先城考略》虽记"处度公判常,迁葬公于锡邑璨山。"但该文的"坐落"中,又称:"墓在三茅峰下半山中,土名团瓢(泉名)在冢墩左侧后。"(笔者案:璨山无"三茅峰",只有惠山有"三茅峰",故此处"三茅峰"当为"惠山三茅峰"。)

6、"蔡龙山"说 淮海墓在"蔡龙山"为近年出现的一种说法。《无锡胜迹》(1992年出版)一书,对秦观墓的记载便是"在无锡惠山二茅峰南坡支脉蔡龙山上"。曾多次去过秦观墓的顾文璧先生称:"秦龙图墓之地址在惠山二茅峰南坡下一条支脉,当地人称"蔡龙山"。

7、"青龙山"说 淮海墓在青龙山之说来自1995年出版的《无锡市志》:"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客死于广西藤州(今广西藤县),归葬高邮。秦子湛,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任常州通判时,将父柩自高邮迁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南坡支脉青龙山(即今无锡电视发射塔下面),面对东大池。"

8、"惠山第一坞"说 淮海墓在"惠山第一坞"的说法见诸民国《锡山秦氏文钞》。民国十九年(1930),秦毓钧在《锡山秦氏文钞》例言中称:"吾家自淮海公游锡,爱慕无锡山水,同苏长公、参寥大师有和三唐人惠山诗之作,脍炙艺林。迨后处度公迁葬公于惠山第一坞杜门锡山之下,是为无锡有秦之始,然非占藉也。"

综上所述,历代文献对"秦龙图墓"墓址的记载不一,如璨山、惠山、惠山头茅峰、惠山二茅峰、惠山三茅峰、惠山第一坞、蔡龙山、青龙山等。宋代记为惠山,元代记为璨山,明代沿之,清代重断为惠山,近年又有蔡龙山、青龙山之说。

秦龙图墓的实地考察

淮海公墓位于无锡西郊,墓虽历经900年沧桑,仍保存至今,远离喧闹的城区,孤零零地不受人间干扰,似乎在冷眼看着世界,享受惠山、太湖的美好风光。 我从无锡惠山二茅峰顶的电视塔沿西南方向下山,拜谒过淮海公墓,从墓址向上仰视立于二茅峰顶的电视塔,发现墓址与二茅峰已不在同一山坡上,向下俯视,左右群山环绕,中间为一谷地,隐约可见太湖三万顷波涛。

我还曾取道青山公园,自高攀龙墓沿小路上山,可到达盘山公路的180度转弯处,此盘山公路从钱荣公路直抵惠山三茅峰。从二茅峰到山下的电线杆刚好通过盘山公路的这个转弯处,由转弯处向西下行312步,约280米(直线距离为266米),到达盘山公路由东向北转弯处,路南侧的路旁有十个路墩,沿东面数第六、七个路墩南下,便抵达淮海墓的北面石壁,石壁高2.5米左右,沿东面石壁至墓南,可见"秦龙图墓"墓碑,右上角曾被砸去一角碑石。上次来时,我曾将其浮放在碑上,至今还留在原处,似无人动过。墓碑风化严重,有斜向细裂纹多条。秦龙图墓左石壁下有淮海泉,又名"团瓢泉",清小岘先生谒墓时名之"淮海泉",此泉历数百年泉水不枯,此次见到淮海泉泉水依旧,但水面落叶甚多,不如上次所见那样清彻见底,用树枝测量,泉深约0.45米。

自宋代以来,历代文献所载淮海墓址不一,我查阅了详细的惠山地形图,加上实地考察,确定了秦龙图墓的准确地址。

秦龙图墓位置

1、惠山自东南向西北有九坞,称白石坞、桃花坞、担钩坞、王家坞、宋坞、马鞍坞、望公坞、仙人坞、火义坞亦称火鸦坞。秦龙图墓在第三坞担钩坞与第四坞王家坞之间的山脊上,此山脊自惠山二茅峰由东北向西南迤逦而下至东大池所在之谷地,秦龙图墓在此山脊约三分之二高度处。

2、墓在惠山海拔302米的二茅峰顶之西南方向,二者的直线距离为382米(依二者在地图上的投影距离及海拔高度差计算出直线距离)。

3、墓在海拔255米的惠山头茅峰顶正西方向,直线距离930米。

4、墓在海拔328.3米惠山三茅峰顶的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110米。

5、墓在璨山山顶的西北方向,投影距离2240米。

6、墓在璋山山顶正北方向,投影距离2180米。

7、墓在青山山顶西北方向,直线距离670米。

8、墓的准确位置为东经120°14′30″,北纬31°35′30″,海拔205.9米。

9、墓的东北偏东方向约二米处石壁下有一泉,即淮海泉,古名"团瓢泉"。

作者简介:秦宝庭先生为淮海三十三世孙,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一生研究秦观和淮海集。现任秦观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淮海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