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寒风中摇曳的历史

寻找寒风中摇曳的历史

【读家】倾力打造一个传播知识、分享见识的平台,欢迎各界朋友关注,传递正能量!

时光如梭,众说纷纭、充满猜疑和想象的2012年成为过去,在刺骨的寒风中迎来了2013年的元旦。放假三日,对北京城的人文历史早已烂熟于心的我,对于热闹的地方不再想追风,而是选择了去北三环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游赏,怀着一股执着,希望能在寒风中寻找那段摇曳的历史。


元西北土城遗址自明光村至京昌路,全长4200米,宽度100至160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该公园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是北京市三环路内规模最大的一片公共绿地,也是北京市最集中反映元代历史文化的一座公园。

700年前的元大都是今日北京城的奠基石。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人对城市的理解,不过七里方圆。而元大都远远打破了这一建城惯例。今天,我们从今邮电学院小西门开始,沿旧迹向北走,过蓟门烟树碑,再东转,过德外小关一直到北京旅游学院之南,都可以看到土城遗址,而这不过是当年大都的一角。

远在春秋战国时,北京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辽代幽州改称"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金灭辽之后,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中都,改称"燕京"、后来又改回中都原名,蒙古贵族向元世祖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于至元九年(1272)二月将中都改称"大都"。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

强盛的元朝在规划建立大都城时,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皇城在大都城南部,老百姓居住、集市等在北边。从平面看大都城基本是长方形,南北略长,周长约28.6公里,11个城门,东、西、南各3个,北侧只有2个。元代新建城墙,大多采用我国传统的板筑技术,用土分层夯筑。土城为梯形,底阔上窄,大都城墙的尺度大致为底宽24米,高16米,顶宽8米。

说起来,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始自元大都。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规划时全城先分成五十大块,即居住区五十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这样的城市设计,使大都城能整齐划一。全城主要街道南北向平行排列,东西方向派生小街。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官舍……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其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模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马可·波罗的游记把元大都之壮观景色传播到西方,元朝成为西方人难以想象的神秘而遥远的富足国家。

元代末年,朱元璋攻打大都城后,大将徐达为了防止蒙元势力的反扑,把大都城拆毁了。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城内许多街道、建筑物依然保留至今,如白塔寺、白云观、国子监、孔庙、观象台等。城墙则变化较大,明清北京城北城墙向南移了5里,南城墙也向南移到现在的前门一带,东、西两侧还沿用元大都城墙的方向和距离。其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至今仍可以见到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老百姓俗称“土城”,残留遗址在今朝阳、海淀两区。如今,这长长的带状公园中保存和新建了许多反映元代历史的景点:城垣怀古、蓟门烟树、银波得月、鞍缰盛世、燕云牧歌、大都建典、大都盛典、龙泽鱼跃、古垣新韵等等。

  

“蓟门烟树”是公园最西端的起点,城台保留清乾隆御制“蓟门烟树”题词,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象征着古城北京发展的早期阶段。

  “大都建典”和“大都盛典”遥相呼应,再现了元大都的建设场景和鼎盛景象。“大都盛典”用大型群雕表现了元大都建都盛典的主题。群雕以长80米、高60多米的忽必烈和元妃的石雕为中心,组雕共有19个主要人物,两侧除元朝开国时的文臣武将外,还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尼泊尔建筑师兼雕塑师阿尼开等。、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盛况,是北京市迄今最大的室外组雕。

元大都土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大都土城的城墙共2.8万余米,用土夯筑而成。 马甸附近士城墙高12.5米、宽31米。在黄亭子恢复了"蓟门烟树"景区,并建元代武士雕像。沿墙有小月河,园内多植洋槐、松树,毛白杨和核桃树等树木。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当年明军打到通州的当晚,元顺帝就是从这个建德门逃出大都的。

元顺帝,本名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是元朝第11位皇帝,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六世孙、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八世孙。至顺元年(1330年)明宗皇后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静江(广西桂林)。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欢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至顺四年(1333)六月,妥欢帖睦尔才得以即位于上都。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的叛乱一直到元统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后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独秉国政,专权自恣,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为了加强统治,他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和喂养马匹,。后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支持脱脱逐走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由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泛滥,国库空虚。他被迫于十年改变钞法,十一年(1351年)用贾鲁修治黄河。钞法变更,导致物价上涨;修河时紧工迫,官吏乘机对百姓敲诈勒索,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顺帝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势力壮大,渐次统一南方,元王朝已无力对抗。顺帝听信谗言,贬脱脱,于是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谋废顺帝,事败被杀。其后,宫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两派矛盾尖锐化,顺帝的号令已失去作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南方,责令北伐,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顺帝夜半开大都的建德门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于洪武二年(1370年)因痢疾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去世。

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的汉官刘佶,他在《北巡私记》中记载元顺帝离开时,"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还有"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位、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百余人。"元顺帝走得太匆忙了,竟然连太庙神主也忘记了带走。

元顺帝撤离大都之后,向居庸关方向出走,而明军却向古北口方向追击。明军追击的方向与元顺帝出走的方向相反,两路恰好错开。

《明太祖实录》记载徐达在攻克大都之后,"仍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明军侦逻的真实目的就是追击撤离大都的元军。明军进攻古北口,元古北口守将佥知枢密院事张益逃往上都,此后,明军在古北口地区陆续与一些元军发生遭遇战。八月八日,明军"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巡逻北口,获貊高部将李德明、刘答失贴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而还。"八月十七日,明军"右丞薛显等率逻骑至古北口追元溃散遗卒,获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而还。"

明军从古北口回师之后,转而向居庸关方向出击。关于明军在居庸关方向的军事行动,当时陪同元顺帝逃到上都的刘佶,后来在《北巡私记》中亦有记载:"九月初六曰,哈剌公过予,言从臣闻贼出居庸关,意颇惶惶,有劝上北幸和林者,上迟疑不决。既而闻贼兵不出,事乃已。 "

明军虽然没有追上元顺帝,据说曾经和负责为元顺帝殿后的蒙古兵作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记载了成吉思汗兄弟哈撤儿的后嫡图穆勒呼巴图尔,他在陪同元顺帝撤退时,"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领着六十名擎旗手赶来,说道:'语云:与其毁声灭名,何如粉身碎骨!'因之,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图穆勒呼巴图尔又译"脱穆勒呼把秃儿",罗布桑丹毕坚赞著的《黄金史》亦记载了此人与自己的儿子一起战死,他在"脱欢贴睦尔(即元顺帝)丢失江山之戊申年,五十一年,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

明人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记载朱元璋在祭祀历代帝王时,用手指着元世祖的画像说:"痴达子,痴达子!汝何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王。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其中"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这一句话正好暴露了朱元璋对元顺帝去留的真实态度。

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的大汗,是由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开会公推的,这样的会议叫“忽里勒台”。这个传统的制度成了成吉思汗子孙们合法争夺汗位的途径。在成吉思汗之后继位的窝阔台、贵由、蒙哥等都由“忽里勒台”推举。但蒙哥死后,元世祖忽必烈破坏了公推的惯例,不经“忽里勒台”的推举,自立于开平。后来,更仿效汉制,立太子,定皇储之局。(太子不一定由大汗的儿子担任,有时也可以由大汗的兄弟担任。例如元明宗曾经立他的弟弟即后来的元文宗为皇太子)此后,元朝的帝王或传子或传弟,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元朝的帝王只能由忽必烈的后裔担任。

忽必烈彻底破坏了“忽里勒台”选汗的制度,。蒙古的宗室及诸汗国围绕着继位问题的战争,此起彼伏。直到元武宗至大三年,以窝阔台的后代察八儿向元朝臣服为标志,蒙古大帝国再告统一。诸汗国承认是元朝的宗藩,奉元朝为正朔,遣使进贡。这表明,实力雄厚的元朝终于成功的迫使蒙古宗室及诸汗国承认其不经“忽里勒台”公推的汗位的合法性。

洪武元年,北伐的明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次年克上都。北迁的元顺帝于两年后死于应昌,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

洪武三年,明将李文忠、赵庸克应昌,爱猷识里达腊北走。明军获其子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属数百人。洪武十一年,爱猷识里达腊卒。汗位传至脱古思贴木儿。

脱古思帖木儿未即汗位之前曾被明军俘获过。据《明史.鞑靼传》记载永乐六年明成祖以书谕当时的蒙古新大汗本雅失里曰:

“自元运既讫,顺帝后爱猷识理达腊至坤帖木儿凡六传,瞬息之间,未闻一人善终者。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子孙,加意抚恤,来归者辄令北还,如遣脱古思帖木儿归,嗣为可汗,此南北人所共知。”

包括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内的很多著名学者都认为脱古思帖木儿即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此人于洪武三年在明军歼灭元汗廷的应昌之役中被俘获。后被明太祖封为为崇礼侯。《明史.鞑靼传》记载:“(洪武七年)太祖以故元太子流离沙漠,父子隔绝,未有后嗣,乃遣崇礼侯北归,以书谕之。”

也有人认为脱古思帖木儿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日本学者和田清即持这种看法)不管怎样说,脱古思帖木儿都曾经是明朝的俘虏。但他北归后,却没有投降,而是继续与明廷为敌。

洪武二十一年,脱古思贴木儿的汗营在捕鱼儿海遭到了明军的袭击,脱古思贴木儿仅以数十骑逃遁,途中被也速迭儿杀死,也速迭儿自立为汗。因为“耻事”也速迭儿而降明的北元要人有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国公老撤等。据甲种本《华夷译语》所载的《捏怯来书》称:“阿里不哥子孙也速迭儿等人与卫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们的汗,夺去了大印,尽将百姓杀害。”

由此可知也速迭儿并非是忽必烈的后裔,而是曾经与忽必烈争过汗位的阿里不哥的子孙。

就象当初忽必烈破坏了“忽里勒台”选汗的制度,,也速迭儿破坏了由忽必烈子孙继承汗位的“皇太子”制度,。但也速迭儿与忽必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财力、兵力均极为有限,根本没有号令全蒙古的实力。更何况,就资历而言,蒙古东察合台汗国及钦察汗国等也在也速迭儿的部落之上,当然不会承认其正统的地位。所以,从也速迭儿破坏忽必烈的立汗制度而自立的那一刻起,北元已经正式灭亡了。1402年,北元去国号,改称鞑靼。

时空悠悠,历史的长河转瞬即逝,寒风吹打着植满松柏的大都旧城的夯土墙遗址,零散不化的积雪在冬日的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那一代人的奋斗、沉沦、厮杀、遗憾早已成为飞散的云烟,只有我这个时光的过客在这里默默凭吊,在脑海里梳理着历史的影子······

新密旅京诗人周建松 2013年1月2日 13:10于北京

如何把这篇好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①点击文章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每天都能收到如此精彩的文章?①打开微信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搜号码→查找“dujia1688”加关注即可。

如果您欣赏“读家”公众平台,希望合作共赢的朋友和老师请加私人微信:jinlvmei9669,推广投稿信箱:jinlv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