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 专访“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林媛教授

21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在很多领域的领军人物中不乏女性的身影,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真正的平等,相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与工作兼顾成为衡量指标,也是职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以理工为主打的电子科技大学,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常被学生拿来自我调侃,而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女老师更是如同林海里的玫瑰、。

微固学院的林媛教授无疑是新时代女性中的杰出人才,她于197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是广西理科状元,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博士学位,此后又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担任美国Intel公司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2008年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来到成电工作,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虽然多项荣誉加身,林媛只将它们称为身外之物,“荣誉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是对我的一份激励,不管有没有,我都要继续往前走。”

正如老话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媛从高中起就一直对物理方面很感兴趣,于是以物理学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她说,提早确定人生目标并追随心中所愿一路走下去,不仅会为年轻人开启一扇梦想之门,更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基调。

大学,不仅要注重强化硬件设施,更要关注软实力。林媛谈道,她来到成电之初,学校的行政部门服务意识很好,重视人才,学院老师的科研氛围具有感染力,在电子行业成电是国内最好的高校,这些都让她选择留在成电。“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训练之外,在管理方面的修炼也非常重要,”林媛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理工科生是技术型人才,在团队中各有职责,但若要提升自我,就必须学会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管理对一个团队是否能发挥最大作用至关重要。

林媛认为,除了管理能力之外,学生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只会操作技术而没有思想便如同机器,缺乏独自思考的能力,即使考试成绩优秀,也很难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研究生阶段是对学生的一个素质训练,以后的工作和现在的科研项目可能完全不相关,所以林媛很支持自己的学生在科研之余参加适量的学生工作,她谈道:“以前在高中、本科等阶段,很多事情都由老师解决,如今研究生应该学会独立面对并解决问题”。导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指引方向,而如何到达目的地,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主动完成,而不是由老师来布置任务,遇到困难也应该自己克服。

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学生的选择范围大大增加,而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林媛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就业形势没有那么好,很多学生也不仅仅把毕业后的目标锁定在就业上而是有出国或继续深造等愿望,学生的学习科研压力很大,经常熬夜,如果老师没有及时修改论文,他们就会很担心工作是否做得不够好,会主动找到老师沟通问题。但现在,一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是为老板工作,开始用金钱去衡量自己应该做多少事情,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成为学生默默抱怨工作量的方式。对此,林媛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多干活多做事是使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现在做出成绩,以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那以后就不是老板炒你,而是你炒老板。”

林媛曾经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那里工作过两年,相比美国教育,中国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显然太过于细致,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她多次强调自我主动性和对主动性的激励,“现在让学生自己讲PPT,学生觉得是个很大的负担,但在国外这很平常。”不论是学习生涯的哪一阶段,都没有必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回首过去,题海带给学生的除了一纸光荣榜和不堪回首的记忆,还能留下什么深刻的价值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开阔性的课题,让他们主动完成,经过查阅资料、拓展思路、抒发见解、讨论总结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之道,这才是老师的职责。

功能薄膜的制备和器件应用是如今微电子界的前沿,林媛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她认为国内外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最前沿发展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各种功能薄膜的相互耦合。以往,磁性薄膜应用于磁场中,铁电性能薄膜应用于电场中,但如果能实现多场耦合,包括光场、应力场等,将多种薄膜做成复合材料,设计新器件,使其具备多功能特性,这会是功能薄膜方向的一大进展,比如通过光场/磁场调控铁电薄膜、通过电场调控磁性薄膜等;其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将功能器件与半导体器件集成已经很普遍,但高性能氧化物薄膜应用于功能器件的很多优秀成果还停留在文章和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中,如今研究人员应致力于高性能薄膜的规模化制备及产业化,比如将功能薄膜应用于最热的柔性器件、皮肤电子等,那么怎么将氧化物薄膜真正转移到器件中去就是第二大热点。怎样把实验室里的优秀成果和产业化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原则上是成电的实验室最应该做,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

2016年,林媛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是全国妇联授予优秀女性的至高荣誉。作为一位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大学教授,林媛是很多女生奋斗的目标,但在大学任教也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松。在公司里,只要做完分内的工作就可以按时下班,但作为老师,即使回到家中,也不免会为自己的学生和承担的项目操心。每一件事情都如双刃剑,学校工作的优势便在于自由的思想,如果有新的想法,只要有意义、有趣、科研经费足够,就可以分一部分精力去做,而公司中,公司利益是第一标准,每一个新的项目都需要经过公司重重考量才能决定是否施行,想法与实现之间需要经过很长的一个周期。

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学校工作,女生都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而男生就几乎不会出现这一问题,这实质还是男女所担任的不同社会角色的问题。但女生的情感更加细腻,她们对孩子的关爱与生俱来,更是无法做到抛下孩子只去做自己的事情,这就必然会占用很多时间。作为过来人,林媛坦言:“不论选择哪一样工作,我们都要在某一阶段放弃一些东西,兼顾家庭,做一点牺牲,将时间条理化,当然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林媛还是2014级电科1班的班导师,她非常欢迎学生主动与自己沟通,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人际交往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她提到自己工作繁琐,学生课业也很多,班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机会很少,而每次见面的形式非常严肃正式,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相反的,在网络上这种交流会更加自然,距离感减少,敬畏感也随之减少,给对话的双方都留下思考的余地。对于如何使教授进班级的活动更好地起到积极作用,林媛建议,“可以使这种活动更加规范化、自主化,比如班长定期安排活动并与老师取得联系,或者由学院来进行一些场地策划,可以让学生放松地交流,也可以让导生担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使这种沟通更有意义。”

恰逢校庆60周年,关于传承,林媛提到很多她非常敬仰的老教授们,她说,“我们通过老教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法学到一种精神,而我们与学生之间还停留在传授技术阶段。学院可以开展一些人文或科学活动,让思维方法和精神境界得到更好的传承。”

最后,林媛借用古语——“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此次采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孟子古语,然践行者却寥若晨星,林媛以此与大家共勉,希望每一位学生在遇到困难之时,都能够坚韧心志,化困境为动力,把握人生中的每一个考验,丰富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郭跃 詹珍雅

微固新闻传媒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