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小容天下  爱心满神州

关注我们一起来阅兵


追寻65547部队“军嫂爱心小屋”的7年扶贫济困路

作者 |  赵雷 韩立建




一张纸壳很薄很轻,却可以集腋成裘;一双鞋垫义卖2元,也能解“杯水”之忧;一件衣物虽旧,足以遮风挡寒……


作为全国首家以军嫂为主体、自发组织的比较有影响力的爱心公益团体,65547部队“军嫂爱心小屋”7年如一日接力长跑,用小物聚成大用,小爱汇成大善的行动诠释了“爱重情浓”,实现了弃置资源向爱心善款的转化,节俭养德的温度向公益事业的深度拓展,捐助对象遍布全国各地,惠及成千上万个贫困家庭。


今年春节前夕,“军嫂爱心小屋”创建者之一、军嫂张晓秋被评为2015年度“辽宁好人·身边好人”,受邀参加颁奖典礼;2016年获评“中国好人”进入好人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此,“军嫂爱心小屋”的美名在东北大地广为传颂。


一个普通的“爱心小屋”,何以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前,笔者慕名来到这个声名远播的“小屋”。


 爱心不仅覆盖驻地周边42个村镇的学校、敬老院,捐助对象已遍布广西、云南、青海等10余个省份——哪怕有一把伞,也要给风雨中的人们撑起一片天。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作为军嫂我们责无旁贷。”张晓秋告诉笔者,家属院的军嫂百分之八十来自全国各地,加入“军嫂爱心小屋”的成员中,既有在职干部的母亲和妻子,也有基层官兵和退伍军人的家属。


几年前,张晓秋和另外一名军嫂,在偶然得知两名小学贫困生冬天还穿着单衣上学时,立即赶到学校为孩子送去了过冬的棉衣、书包和学习用品。


回来后,两个人陷入深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家庭的旧衣物被闲置被丢弃很可惜,而一些贫困家庭却衣物紧缺。“募集闲置衣物给需要的人,同时又让捐物者有做好事的自豪感,这不是很好吗? ”最终,她们萌生了创建“军嫂爱心小屋”的想法。


开通“爱心”QQ群、建立学生名册和贫困家庭走访制度……一番准备,2009年,“军嫂爱心小屋”成立了,醒目的口号是“环保与关爱、勤俭与奉献。”   


“小屋”成立之初,并不是“屋”,军嫂们的活动场所是一个借用的废弃车棚。她们捐款、捐物,利用业余时间捡被人丢弃的饮料瓶、废纸壳、秋季捡桃核、用洗干净的旧衣物做成拖鞋,鞋垫做零活等方式卖钱,筹集善款。后来,部队领导得知后,特意要求在部队家属院腾出空余营房,支持“爱心小屋”的公益事业。

就在大家风风火火投入到慈善工作中,风言风语也来了。有人说,就凭几个军嫂“这扶一扶,那送一送”,弱势群体的困难就会烟消云散?也有个别不知内情的人,认为“爱心小屋”是冲着名利来的。




军嫂们感到很委屈。就在大家动摇之际,报纸上的一个故事让他们心中一动: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即将因干涸而死。这时一位老人看见一个小孩正把小鱼一条一条地扔回大海,忍不住劝告:“鱼太多了,你救不过来的。”小孩却捡起一条说:“这一条救过来了。”又捡起一条说:“这一条也得救了。”


一捡一扔,其价值较之见死不救,毕竟判若云泥。“再小的正数,比起零,都是无穷大。”军嫂们认为,多帮一点一个失学的孩子就会重返校园,多做一些可能中国就少了一个贫苦户。大家思想一致,誓将慈善进行到底。


“丈夫和家人的理解,也是我动力的源泉!”军嫂汪红维的话,道出了“爱心小屋”军嫂的心声。如今,“军嫂爱心小屋”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为现在的100多名成员,人员构成已由原来的军嫂扩大至社会各个阶层。


前不久,海城市文明办做过一次初步统计:7年来,“军嫂爱心小屋”共为社会奉献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超过100多万元,建立助学点6个,组织公益活动共百余次,志愿者服务累计达4万余小时,发放物资10余万件,邮寄包裹600多件,送物资上门共计70余次。




“爱心不仅覆盖驻地周边42个村镇的学校、敬老院,捐助对象已遍布广西、云南、青海等10余个省份。”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数字每天都在更新……


驻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企业参与率60%以上,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多达1000多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去爱并能唤起爱的能力。


;这是65547部队直属队官兵订购鞋垫的善款;这是社区家属捐赠的衣物、旧家具和电器……”


军嫂杨辉一边清点捐赠物资,一边告诉记者:“爱心从来不是孤立的。在他们身后,是一群人,一个庞大的爱心团队。”


笔者在采访期间,不时有人来到“爱心小屋”进行捐赠,这其中,有耄耋之年的老人、热心的公务员、充满责任感的企业家,也有纯朴的普通市民。钱有多有少、物有大有小、衣有新有旧,大家说,就是想为“小屋”尽点力!一名军嫂告诉笔者,“‘爱心小屋’成立以来,大家的捐赠热情始终不减,最多的一天收了1吨多衣物。”




“有很多人想做公益,可是无法长久坚持;还有些人想献爱心,却找不着门路,我们只是提供了献爱心的平台。”65547部队主任訾富春打了个比方:“在扶贫济困过程中,众多好心人就像一颗颗珍珠,而‘军嫂爱心小屋’就好比是一根红线,把这些珍珠串了起来,也把这种社会大爱串了起来,然而把这串珍珠送给最最需要的人。”


“军嫂爱心小屋”常年开展的“绿丝带爱心传递”活动,携手海城市中心医院护理爱心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海城市城建局志愿者分队等公益组织,让正能量通过人际传递,产生连锁效应。7年来,“军嫂爱心小屋”在海城市家喻户晓。海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企业参与率60%以上,全市很多有条件的家庭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去爱并能唤起爱的能力。在“小屋”外的宣传板上,记者看到一张招募公告,热心公益者可随时报名成为志愿者。军嫂耿丽介绍说,除了“爱心小屋”成员,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多达1000多人。大家用一颗爱心唤醒千万颗爱心,传递好人的“温度”,点燃更多人的希望。




两年前,到云南旅行时与云南一名普通的导游何秀光结识,听说“爱心小屋”的善举后,何秀光成为了一名爱心志愿者。在导游过程中,一方面宣传当地的风景、民俗,另一方面呼吁更多的他乡游客关注云南贫困山区的人们。


辽宁朝阳的高艳华曾是一名受助对象,当初,高艳华一家生活陷入绝境,正是得益于“爱心小屋”的帮助,才度过难关。后来,她主动提出在当地设立分站。她说,“‘军嫂爱心小屋’帮助了我,我也要像漂流瓶一样传递下去。”


屋小容天下,爱心满神州。“军嫂爱心小屋”的事迹先后被《中国文明网》、《辽宁日报网》等媒体刊登,辽宁都市台采访播出,中央电视台还作过专题报道,被65547部队评为“感动头等主力师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军嫂张晓秋被海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海城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

前不久,“小屋”成员又在中国志愿者网进行了登记注册,成为东北大地新的公益品牌和精神符号。


“军嫂爱心小屋”,爱心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