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起|传统细作木工系统课程|昌平

转自:自然创意


4月27~5月1日,为期5天,工作室主场活动(北京昌平区兴寿镇桃林村),满16周岁以上可报。


每天会有大量基础练习(木料/工具/结构讲解/工具调整/研磨、如何划线做记号/框锯使用、刨子、凿、组装与表面处理)并最终完成一个传统四腿八岔高凳(见最后的图)。


有三十多年经验的传统细作木工老师傅和我一起带领整个课程。


费用:1500元/人(含授课费/材料费/工具使用耗损费);2100元/人(含授课费/材料费/一套成本价细作木工工具:磨石一套2块、常用框锯1把、凿子一套2把、刨子一套3个、尺子一套3样、木蜡油一小瓶、锉刀1把、砂纸及砂架一套)。食宿费用另算(三餐+通铺100/天~三餐+单间200/天)或自行解决。限10个名额,前5名加送工具一件。满6人开课,否则延后或退还费用。以缴费完成为先后,报名咨询:微信ziranchuangyi,电话/短信15201515715.



法隆寺的工匠中有世代传承下来的口诀。我是从祖父那里学到的。这些口诀虽然是木匠在营造寺庙伽蓝时用的,但同时也是对于我们为人的一些告诫,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有用,因为它们有些是告诫你什么才是一个称职的手艺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这些也能用在我们的日常当中吧。





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伽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神道和佛道完全不了解的人就不要谈论社寺伽蓝的建设了。



这不是让你去成为神道或者佛道的专家,而是说,你要知道你在建造的是什么,你建造它们的意义是什么,理解这个就是作为宫殿木匠的心理准备。你做的这个不是为了钱而做的。法隆寺是圣德太子为了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而建的道场,是希望通过弘扬佛法来治理国家。所以我们工匠需要对圣德太子的教诲略知一二,否则的话,法隆寺的维修、解体这些工程你都无缘参与。我刚开始工匠工作的时候,法隆寺的佐伯定胤住持就曾告诉我至少要读读《法华经》。






  盖家宅的人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的心

这个跟第一个口诀有些相似。是说,如果你是盖居住用宅的,那么你需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需要什么,要把他们的需要切实地盖在里边。不能任着木匠的性子和为了多挣钱而不管别人的需求肆意建造。寺庙住的是神佛,因此要从他们出发而建。

 


凝聚一千三百年木构建筑智慧精华   奈良的法隆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入选世界遗产。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西冈常一,即是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的宫殿大木匠,如实记录了西冈常一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口诀和他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完整再现了传统智慧对于建筑和文化的理解。



营造伽蓝要选四神相应的地相




这个口诀是说,建造伽蓝需要挑选方位适合的场所。四神指的是古代从中国传来的四个方位的神灵: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


“青龙”也叫“句芒”,指的是春天草木发芽的时节,它是东方的神灵;“朱雀”的季节是夏季,南方的神灵,也叫“祝融”,它还是火的神灵;“白虎”的季节是秋季,西方的神灵;“玄武”是冬季,北方的神灵。


这些体现在地势上是怎么样的呢?在有青龙的东方要有清流,朱雀的南方要有比伽蓝低矮一些的沼泽,白虎的西边要有一条白道,玄武的北方要有山丘使它成为伽蓝的背景。所以如果建造伽蓝的话就要挑选背北面南的地段来营造。


法隆寺就是建在这样一个与四神相对应的地理位置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好的地相,才让法隆寺保留了一千三百年前建造当初的伽蓝。这样说听上去迷信,但是一般的宫殿或城池都是挑选这样的方位建造的。我猜测,南侧稍低是为了让视觉更开阔,日照更充分。背靠着北边是为了抵御北边过来的风。东边有河流,西边有大路,也一定有它的理由。现在的人为什么不重视这些了呢?


也许这样说没有科学根据,但是我相信口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统。如果有人让我建造伽蓝,我毫不犹豫地先按照口诀去挑选地段。不是那样的地段根本不可能建造伽蓝。

 


三代宫殿木匠半个世纪的技艺传承 西冈常一的徒弟小川三夫,将师父的技艺发扬光大,创办了“让匠人吃饱饭”的木匠工舍,四十年来完成各种寺庙工程近两百个,被北野武称为“日本的宝”,本书通过西冈常一、小川三夫及其徒弟们的讲述,记录了三代宫殿木匠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逆流而上”的故事,这不但是一本记录传统智慧的著作,更是一本表现匠人工作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生活美学经典。




营造伽蓝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




木头的材质、土地的材质决定了树木的好坏。树木的癖性也是树木的“心”,它是由山的环境决定的。比如长在南山坡斜面上的树,这种树朝北的一面因为很少接受日照,因此树上的枝干很少,即使有也是很小很细的。


相反,朝南的那面会有很多粗壮的枝干。这种地形常年受到很强的西风吹拂,于是南侧的枝干被风压迫着都朝东扭曲,但是这些枝干虽然被风压迫得朝东扭曲着,但它们还是使劲地要恢复到原位上来。这种要强的劲头正代表了这种树的“癖性”。所有的树,都会因为它所生长的环境而形成它们各自不同的“癖性”。


口诀中说的“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的意思就是说,不是买来已经变成了木材的树,而是要亲自去山里看地质,看因为环境而生的树的“癖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加工成木材以后你就无法识别这些树的癖性了。比如这种使劲想往西边复原的树,只有当它们被砍倒,干燥了以后,它们才会吐露心声。这个口诀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辨树木的“癖性”。


另外这个口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用同一座山的树来建造一个塔。如果是从这里那里的山中拼凑来的树,它们各自的癖性会难以融合。所以要我们亲自去山里看过树以后,再买回来建塔。


最近去山里看树已经越来越难了。但是,为了药师寺的建造我去了台湾的山里,看到两千年的扁柏树特别感动,心里想,来山里看树真是来对了。山里去了,树也看到了,所以建的伽蓝是没有任何遗憾的


这条口诀跟第四条、第五条口诀有很紧密的关联。



要按照树的生长方位使用



接在这个口诀后边的是“长在东西南北的树应按它们的方位使用,长在山岭上和山腰上的树可用于结构用材,长在山谷里的树可用于附件用料”。


这是告诉我们买回整座山的树材以后该如何使用。生长在山的南侧的树,建造塔的时候就要用在南方。同样地,北侧的用在北方,西侧的用在西方,东侧的用在东方。要按照它们生长的方位使用。


这样用了以后会怎样?比如长在山的南侧的树上多枝干,就会有很多节,所以你看到庙里南边的柱子上会有很多节。这样的智慧让古老的建筑能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我从昭和九年(1934年)参与法隆寺的解体大维修,前后经历了近二十年。这是自它建造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解体大维修。那时候同时进行的还有对室町时期建筑的解体维修。室町时期的建筑才六百年,就已经损坏得需要解体维修了。


室町时期使用的都是没有树节的看上去很漂亮的树材,工也做得很仔细,但是才撑了六百年。他们忘了工匠口诀。他们用的树材连飞鸟时期耐用年数的一半都没达到。口诀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从山腰间到山顶的树材应该用于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里生长的树木沐浴了充足的阳光,因此长得很结实,尤其是山顶上的树,不仅沐浴了充足的阳光,同时,风吹日晒、雨雪吹打让它们生长得木质坚硬、癖性强烈。这种性格强烈的树材最适合用在柱子、横梁这样支撑整个建筑的部位。这个口诀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


从前的人对山里的树,对它们的性质观察得真仔细。跟现在的木匠说这些,他们完全不理解。虽然时代进步了,智慧未必也跟着增长。现在的人说不定还不如从前的人有智慧。

 



经营管理必读之书  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经营管理之道,也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前日本驻华大使、伊藤忠商事前社长丹羽宇一郎认为《木之生命木之心》是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必读之书,本书也因此称为日本经管类畅销书。


堂塔的木构不按寸法而要按树的癖性构建



关于树木的癖性,我之前也说到了,把扭向右边使劲往左复原的树材,和扭向左边使劲往右复原的树材放在一起构建的话,木材之间的癖性会相互受到影响,从而使建筑本身免除倾斜的担忧。如果不了解这个特性,选用的都是偏右扭曲的树材,那么整个建筑就会往右倾斜。这是不可以的。正因此,口诀告诉我们要去买一座山的树材,要亲自去山里看树材。


在对法隆寺的五重塔和大雄宝殿进行解体大维修的时候,特别能感觉到当时的匠人们严格地遵守了这个口诀。真了不起。正因为他们严格地遵守了“按树的癖性构建”这条,才使法隆寺历经一千三百年都毫无倾斜。五重塔的檐端至今仍保持在笔直的一条线上。


现在的木匠对寸法倒算得清楚,却从不关心树材的癖性。


仅仅是按照寸法构建的话,只要是木匠,谁都能做好。仅一时地遵循寸法建造的堂塔不可能持久。这个,如果是有经验的木匠,他应该很清楚的。


建筑也是要在自然中长期地经风雪耐日晒的。忘记了树的癖性建造的木构建筑不能成为真正的木构建筑。作为木构建筑它太弱,立刻就会显现出树木的癖性,甚至整个建筑很快就会倾斜。这怎么可以?这样建造出来的建筑连本应该能保持的年数的一半都不可能达到。我们作为木匠,就是要了解树的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它的癖性,让它成为尽可能耐久的建筑,否则我们就是浪费了大自然的生命,甚至如果因为它们有癖性而放弃使用它们的话,那就更不可饶恕了。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癖性的树材也应该有它发挥力量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工作。

 本文选自《树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西冈常一  小川三夫  盐野米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