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月度好书榜(上)| 共同体



2017 年 3 月度好书榜(上)



文|成转鹏

编辑|共同体






《姚著中国史》

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姚著中国史(五卷)》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2017年2月 出版


上榜理由: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耗尽毕生精力,写下了这部恢宏巨著。一般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全书共五卷,;《古代西北中国》全景透视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南方的奋起》描绘了历史的曲线——正统朝代南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熔炼、孕育着一个新帝国;《中国世界的全盛》诠释了隋唐帝国确立中国在东亚秩序的轴心地位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内部的重新整合。


《姚著中国史》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限,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史大纲》的叙事风格。姚大中先生穷其一生著此书,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中华文明中卓越向上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许可以借此书来思考一个强盛大国真正的生命力源泉何在。



《好在共一城风雨》

另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

《好在共一城风雨》

胡洪侠 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1月 出版


上榜理由:1995年的深圳,“文化沙漠”一词挥之不去,街上连一本《读书》杂志都买不到。这一年的9月3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创刊,立即成为深圳的一个文化事件。创办初期的《文化广场》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每周四出版,每期三个版,第一版刊登主打稿件,第二版是“新语林”,第三版是“读书人”,这在当时的报业中非常少见。读书版和随笔版名家如林,费孝通、邓云乡等均有著述首次刊登于此,这一版面格局的构建震动当时业界。


20多年过去了,《文化广场》从周刊到周末版,再到今天的周刊、日刊相结合的综合性副刊,在国内依然是屹立不倒的一块副刊品牌。读书界大名鼎鼎的藏书家、专栏作家,人称“OK先生”的胡洪侠,尽管2009年已经离开《文化广场》主编岗位,转战《晶报》任总编辑,兼着做起了出版人,但内心深处对《文化广场》的情怀仍不减当年。


《好在共一城风雨》就是胡洪侠20世纪90年代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时写的“编读札记”。那是报纸副刊的黄金年代,大众传播还没网络什么事,编辑常常呼风唤雨,作者往往一纸风行,一个策划就能掀起一场思想风暴,一次论争就能搅动文坛风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洪侠的“编读札记”因此具有了文献般珍贵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深圳城市文化从萌芽到进化的全记录,更因其“立足深圳,放眼世界”的大视野,多次作为在场者,见证、参与、推动了许多重大文化事件。像《“当初应该爱你”》一文,讲的就是《顾准文集》和巴金老人的《再思录》——两书在当年都算大事件。在此意义上,《好在共一城风雨》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性。


一城风雨一城人,旧故情深喜相会。在新媒体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好在,还有这些文字,共你我一城风雨。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当白先勇遇到曹雪芹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白先勇 著

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出版


上榜理由:《红楼梦》导读是白先勇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主要授课之一,分中英文两种课程,持续二十多年。2014年,白先勇受邀回母校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借三学期的细说,将毕生对《红楼梦》的钻研体会倾囊相授,深受两岸学生欢迎。这本书,就是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


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白先勇说过,《红楼梦》是他永远的文化乡愁,“红楼梦是我的文学,我写作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位浸淫了“红楼”文化传统的小说家,解读这部文学经典,自然有独到角度。他侧重从中西对比的角度,解析《红楼梦》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


书中还提供了不少文学史的新观点,最突出是推允“程乙本”为《红楼梦》最佳读本。白先勇首次将“庚辰本”与“程乙本”对比讲解,从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比较两个版本的得失,指出两岸大行其道的“庚辰本”诸多混杂夹缠之处;,认为其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不输前八十回,也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假如真是高鹗续书,续书者的才情也绝不在曹雪芹之下。



《春秋来信》

张枣生前唯一出版的诗集

《春秋来信》

张枣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2月 出版


上榜理由: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诗人柏桦说,张枣20岁出头写出的《灯芯绒的幸福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被视为“朦胧诗”以后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


张枣曾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后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起旅居德国,获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3月8日,诗人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去世,享年48岁。这一事件在当年震动诗坛。


有人说张枣是语言的天才,他的诗歌从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也在当代融合了中西语境,而这本《春秋来信》则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诗集。篇目由诗人生前亲自编定,收录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一共六十三首。凭借这本诗集,张枣为汉语贡献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他也成为当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中的第一首诗《镜中》,现已成为张枣流传最广的作品,歌手周云蓬、钟立风分别为其谱曲,广为传唱。张枣的诗歌声誉,仍然还在与日俱增。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冯其庸 口述

宋本蓉 记录整理

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出版


上榜理由:2017年1月22日,九十四岁高龄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埋骨之地的通州张家湾,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就在他去世前不久,明知垂暮之年,仍老骥伏枥,在亲自编辑完成了自己的皇皇巨著《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珍藏文物文献图录《瓜饭楼外集》十五卷之后,又推出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作为其学术生涯的总结。


这部数十万字的口述自传,是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的访问基础上,由宋本蓉女士进行了文字转化和整理,并经过传主冯其庸先生五易其稿的修改而定稿。作为一代文史大家,冯其庸先生的口述本身即具有非同常人的历史意识。他将自己的一生编织在亲历的一个世纪的现代史中去回顾,为自己的口述设立了一个个既是自身历程,也是历史进程的连环章节。从江南家乡的30年,到北京生活的60多年,不仅记录了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史上近百年中的诸多人事。


当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者而言,这部口述史更是揭示当代《红楼梦》的校注定本出版来龙去脉、当代红学研究活动和机构成立、冯先生个人红学研究经历和方法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经深圳商报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书

让我们成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倾情打造

为您提供最纯粹的阅读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公众号“共同体”联手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晶报共同为您打造深圳最优质书评栏目“岭南书圈”。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微店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