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小学:三月的雨,浇灌了这段让人哽咽的师生之情


三月的雨,已经一连下了好几天,时而大雨滂沱,时而烟雨朦胧,淅淅沥沥。这是江南独有的美,它造就了江南与众不同的浪漫。我喜欢三月的雨,它是温柔的。我喜欢三月的雨,它是浪漫的。我好想好想躺佯在这三月的微微细雨中,和我爱的人,独享这份来自上天的恩惠。


然而,今天看到了那个场景后,我恨,我恨三月的雨,我恨自己的自私,我恨上天不该有的无情。可是,恨有什么用呢?它改变不了学校的状况,它给予不了孩子们想要的世界。或许,我能够做的,就是用我笨拙的手,写下几行粗糙的文字,为他们记录下这个瞬间。若干年以后,当他们蓦然回首,不为感动别人,只为感动自己。

2017年3月10日,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大平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学生和一名老师通力合作完成了一项光荣的“革命任务”——“补瓦漏”。在一张照片中,我看到了他们努力“工作”的画面,我的第一感觉是壮观,太壮观了!我忍不住想要去赞美拍下这幅伟大作品的摄影师,这简直就是师生合作的典范。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但,看第二眼,我的眼泪哗的流下来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无助与心酸。我没敢看第三眼,不看也早已牢牢记住了。



还是先来看看这个画面吧。


窗外下着雨,一间青砖绿瓦的教室里,一个老师和七八个学生正在维修漏雨的屋顶瓦片。由于地面距离屋顶比较高,学校又没有梯子,于是老师和学生们想到了一个妙招——搭桌子和椅子。从地面到屋顶,算上所有总共有五层,第一、二层是书桌,第三层是一把椅子,第四层是老师,第五层是一条木棍。桌子和椅子看起来已经很破旧了,这样搭起来的“梯子”,若是人站上去,显然存在安全风险。


在困难面前,作为老师,迎难而上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老师登上了高处,有些摇摇晃晃。学生呢,虽然一个个才丁点儿大,显然也放心不下老师一个人“单刀赴会”,知道要为老师保驾护航。于是,七八个学生紧紧围在桌子四周,用自己柔软的双手紧紧扶住桌子和椅子,替老师筑起安全的城墙。就这样,一个非常和谐而又满满的爱的画面被定格了下来。看起来很温暖,对不对?


是的,这个画面发生在我的母校——大平小学,一个边远的山村小学。那个老师,是我的老师;那些学生,是我的小师弟小师妹。我离开母校十年之久了,刚刚好十年。我记得,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母校由原来的泥砖瓦房改建成青砖瓦房还没几个年头,看起来一切都很新,新的墙壁,新的横梁,新的瓦片,新的书桌,新的椅子。


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我一直在改变,母校也一直在改变。但好像,我越变越好了,母校却越变越旧了。十年之前,它是一座新房子;十年之后的今天,它却变成了一座破旧的老房子,在风雨中飘摇。唯一不变的,是它依旧坚持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每年送走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我想起了那时候我和老师、同学们的相处时光。那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一遇下雨天就变得格外寒冷。春寒雨至,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没有电灯,保暖的手套也没有,一节课下来,一个个全身直打哆嗦,双手通红。教室的窗没有门,我们只能找来一张薄膜胶纸用图钉把它钉上,防止风吹进来。


实在冷得受不了了,老师看见我们一直颤抖的身体,很担心我们,就叫我们去厨房搬来一些木柴,帮我们在教室后边烧一堆柴火,让我们烤火取暖。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几十个同学轮流烤火,不论谁的手脚变暖了,马上离开,让位给还没取暖的同学烤火。有时候,老师也会和我们一起烤火,边取暖边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很苦,可是我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艰辛而又甜蜜的回忆。


↑ 图为苏校长用竹竿检查瓦片安全隐患


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苏老师,他是我们的校长。其实,校长不是我们的本村人,是个外地老师。他家里我们学校很远很远。从他家到学校,要走很远的山路,要过好几趟河,他每天来回需要四五个小时。早年间,他没有车,路也很不好走,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没有特别的事,他从不请假,风里雨里,他都会按时来到学校,从不迟到。


这些年来,也有许多年轻的外地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可因为吃不了苦,来了又走了。只有苏校长一直坚持着,这一坚持就十九个年头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苏校长本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去到更好的地方工作,可是他舍不得这片他坚守的土地。他说:“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扛着担子一直往前走,这是我的责任。”

如果不是这场三月的雨,也许很多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有这样一间充满爱和温暖的学校,那里有无私奉献的老师和渴求知识的学生。


三月的雨还在下着,没关系的,下多少,全当一股暖流用来浇灌这段师生之情。


作者简介

北水,一个浪迹他乡的山野村夫,喜摄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