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42号楼读书会”预告



【第八期“42号楼读书会”】




《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美]伊莱休·卡茨 /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主讲人: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硕士留学生 卡佳


本书出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经由了“意见领袖”的中转——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这本出版50周年的纪念版中,伊莱休·卡茨讨论了迪凯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且对他的合作者兼导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知识遗产予以了评价。




[美] 约翰·R·扎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讲人: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硕士生 张琳琳


。,,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反应转化为在大众调查和选举中的投票决定的态度表达。 ,其中包括:,对美同介入海外战争的支持,在总统选举、国会选举和总统初选中的投票,总统的声望,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经济状况的判断。作者约翰•R•扎勒(John R.Zaller),生于1949年,于198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读书会嘉宾:陈卫星 教授
时间:11月22日  周二晚上6:00-10:00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42号楼一层传播研究院会议室

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欢迎其他院所师生旁听,参与讨论!


附:2016年秋冬计划阅读书目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伊莱休·卡茨、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美】约翰·R·扎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美】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英】詹姆斯•柯兰等:《互联网的误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加】文森特.莫斯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英】斯图尔特·霍尔等:《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13年。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存在主义简论》。《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阿芒·马特拉:《全球传播的起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任孟山:《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语文出版社,2010年

【英】约翰·基恩:《全球公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关于42号楼读书会


“42号楼读书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发起。读书会围绕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的著作展开,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讲所选著作,并邀请相关老师参与学术讨论。读书会的信息公告会定期在本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本读书会对一切人开放,无需报名。






传播的观念

ID:ideasofcommunication


用深度的理论质询信息时代的过去与未来


长按二维码以自动识别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主办